2011省化学年会(回归《课程标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1省化学年会(回归《课程标准》)

资源简介

(共92张PPT)
回归《课程标准》
——中考评价和课堂教学的应然走向
宣城市教研室 徐泓
ahxchxjy@
考试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处于“中心地位”,也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考试评价要真正发挥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引导作用,就必须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
依据
课堂教学
指南
考试评价
依据
一、 选择《课程标准》为切入点的缘由
评价
标准
标准
评价
标准
评价
评价与标准匹配程度的四种情况
转引自《化学教育》2010,9“化学中考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评价”
初中课堂教学和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的现实需要。
超过90%以上的高中教师对初中化学教材或《课程标准》“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的”。
74.3%
10.3%
5.1%
10.3%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课标中关于”酸碱盐”的要求
标准 活动与探究建议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初步学会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盐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 ①试验某些植物花朵汁液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变化。②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③自制汽水。④当地农村常用化肥的鉴别。⑤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⑥实验探究酸碱的主要性质。
从低到高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原《课程标准》 新修订《课程标准》
标准: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标准:2.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用铁矿石炼铁的原理。
活动探究与建议: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活动探究与建议: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修订说明”:有的建议在内容标准中“增加‘氧化还原反应’” 等条目,也因超出了初中化学阶段有关知识点的水平而未能采纳。
(一)前言和目标部分
从学生发展、社会需求和化学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学科价值和课程理念,观点的阐述力求更严谨,更符合中国实际,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更具有实践指导性,语言更贴近中学化学教师的实际。
在导言部分,分两段重点阐述化学学科的发展以及化学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化学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对目标涉及的行为动词部分做了调整,并将具体的分类以“内容标准部分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为名放附录。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修订
(二)内容标准部分
根据化学课程改革实践和各地对标准的修订建议,在遵循基础性、启蒙性的前提下,从化学学科角度进一步论证,对内容标准的具体条目进行充实,或调整学。修改“探究活动建议”,使之更成熟、更具可操作性。
对“科学探究”的能力目标和案例重新论证和修改;设立学生“必做的” 的9个(类)化学实验;对实验技能要求作了进一步分解,体现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三)实施建议部分
对“教学建议”的修订
贴近课堂,明确提出教学要求,分析现实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实践中选择典型案例并辅以扼要的说明,使教学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对“评价建议”的修订
从评价实施的角度重写“评价建议”,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工作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等方面,增加具体的案例。
对“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的修订
对原有的建议和要求进行重新审核,特别应结合近几年来初中化学教材使用和资源利用的特点,提出新的更具有针对性的要求;广泛吸取实验区课程实施的经验,调整了有关案例。
二、对我省近年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的分析
调查显示:我省近年中考化学试题的总体质量是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肯定的。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难度 0.62 0.66 0.63
区分度 0.63 0.63 0.65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难度系数 0.81 0.64 0.79 0.67 0.74 0.70 0.71 0.77 0.75 0.69 0.48 0.72 0.72 0.45 0.58 0.51
区分度 0.68 1 0.77 1 0.97 1 1 0.86 0.91 1 0.67 0.67 0.69 0.66 0.93 1
1.从几道“中考”化学试题的数据分析看回归“课标”
例1(2011年)2.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
A.果汁 B.牛奶 C. 矿泉水 D.啤酒
样本 A市 B市 C市
难度系数 0.64 0.55 0.67
区分度 1 - 0.46
(2009年) 2.下列各组食品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
A.黄瓜、西红柿 B.鸡蛋、牛肉 C.米饭、大馍 D.苹果、梨子
难度:0.88 区分度:0.46;
(2010年)3.某方便食品的主要配料如下,其中糖类物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
A.小麦粉 B.植物油 C.牛肉 D.食盐
难度:0.96 、 0.87、0.88 、 0.95;标准差:0.66;区分度:0.46;0.43。
试题立意
维度 具体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可测量目标) 知道水果、牛奶、矿泉水、酒类物质中主要化学成分(A了解)
知道糖、蛋白质、维生素、乙醇等物质是有机物(A了解)
能区分有机物和无机物(C应用)
过程与方法 能用联系的观点和迁移的方法,解释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身边几种常见饮料化学成分的识别,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标准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内容标准
身边的化学物质 (四)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 7. 列举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有机物,认识有机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2.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
化学与社会发展 (三)化学物质与健康 2.知道一些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等)。
布鲁姆对认知水平的分类:知道(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课程标准》中对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从低到高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层次 解读
记忆 指对认知要点进行回忆或再认;
理解 指对知识本体及其相关知识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解释和举例说明;
直接应用 指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熟悉的具体情境进行判断,建立起知识和实际的直接对应性联系
转换或间接应用 指在问题解决活动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新的陌生的复杂问题进行运算、分析和说明、提出清晰、完整的观点和看法。
⑴对教学启示(《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理念: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①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②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应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收集和筛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
③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及学校的实际条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情景素材,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学习情景中发现问题,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学习情景素材可以是《标准》中所建议的,更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设计和开发。教师可采用演示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来创设学习情景。)
该题总体:0.57;0.45;0.53;0.70; 区分度:0.7 。但第(3)小题难度为:0.7;区分度:0.32
例2
科学问题
科学解释
科学举证
PISA测试中科学素养定义
涉及主要的科学领域有:物理、化学、生物学和地球空间科学程度。其中化学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如微粒结构)、物质化学变化 (反应)、能量及其转化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相关情境
科学能力
科学知识
科学态度
源于真实生活的情境
科学兴趣、支持科学探究、对资源和环境和责任感
①确认有可能进行探究的问题;
②在科学信息中发现研究的关键;
③ 确认一个科学探究的关键。
①在给定的情境中运用科学知识;
②科学地描述或解释现象,预测相应变化;
③ 确认适当的描述、解释和预测。
①解释科学证据,得出并传播结论;
②确认假设、证据,得到结论后进行推理;
③ 思考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从PISA测试对“科学能力”维度的测量与评价审视该题
科学提问:试题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提出问题:影响酒精灯火焰温度的因素,这一问题也是学生可以探究的,试题更是把其从学生熟悉的定性研究引向对学生思维要求更高的定量研究,“在一定的探究情景中提出可以探究的问题”。
科学举证:通过火柴梗在酒精灯火焰中的燃烧现象,可以定性地判断,这是一种举证方式;试题中又给出另一种学生较为陌生,更为科学的举证方式,即通过DIS数据采集系统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定量研究,这也是一种举证方式,当然还有通过对一定量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不同高度位置从常温加热到一定温度需要时间进行举证的方法,试题的(3)问则通过给出不同方法及数据信息,要求学生从获得的数据中得出结论,并给学生以“以批评的眼光”审视前面的结论,试题虽没有直接要求学生“说明赞同或反对不同结论的理由”(主要是为了控制试题难度,因为兼有学业水平考试的特点,有老师在此题的评价中就提出了:“此题如果将定性实验和定量测量的矛盾召开探讨,将会给广大师生的思维带来巨大碰撞,但遗憾之处在它并没有深入展开,让阅卷老师失去了领略不同思维的机会”这样的看法),但还是给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和老师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引导,给老师今后的课堂教学也是一个启示。
科学解释:试题(2)问要求学生能根据现象给出解释(这是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都比较熟悉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解释的一个较代层次要求)。第(5)问则通过开放型的问题,要求学生科学地解释“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 ”。
对大多数公民而言,做科学不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应用科学才是他们的生活所需要的。这种利用证据得出结论的能力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核心能力。
⑵《课程标准》的 “评价建议”中能力要求
观察、描述与解释简单化学现象的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视角对有关物质的性质、变化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
化学用语的识别与运用能力;
简单化学问题的探究能力。
例3 (2011年)11.(6分)右图为某抗酸药的
实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
(写出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是 。
(2)淀粉属于 (填字母序号)。
a.蛋白质 b.糖类 c.油脂 d.维生素
(3)图中的塑料包装废弃后可用于微型实验。
如鉴别氢氧化镁和碳酸氢钠(均可作抗酸药)
两种白色粉末时,可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废弃包装的两个孔穴中,再滴入 (填试剂名称),有 现象出现的原物质是碳酸氢钠。
(4)另一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硅酸镁(Mg2Si3O8·nH2O),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则反应后产物中含镁的化合物是 (填化学式)。
难度:0.48; 0.63;0.61;区分度:0.67; 0.74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应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好《标准》中要求的必做实验,重视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的学习。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较多地采取学生动手实验的形式,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实验探究的机会;目前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取教师演示实验或利用替代品进行实验,鼓励开展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等。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重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化学思想。
⑶《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粗盐的提纯实验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的探究实验
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实验
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水溶液的配制实验
酸、碱的化学性质实验
溶液的酸碱性测定实验
常见氮肥的检验实验
《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增加的“必做实验”要求
调查显示:该题是2010年试题中教师最认可的题,占调查对象的64.1%。难度:0.57;0.31;0.45;0.67; 区分度:0.88
例4 (2011)15.(7分)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反应比后者快,原因是
(3)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都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文献】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a: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 ;
假设b: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
【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 加入适量稀硫酸 有微量气泡,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澄清溶液
② 加入适量蒸馏水 固体部分溶解
③ 加入适量无水乙醇 固体部分溶解
【得出结论】
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 (填“成立”或“不成立”),再结合实验②和③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 。
注意:若答对第(4)小题将奖励4分,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你认为(1)中小明的实验是否能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填“是”或“否”),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 :
难度:0.58; 0.61;0.43/0.56;区分度:0.93; 0.85
科学探究的水平层次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学生
教师
教师
教师
学生
学生
教师
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教师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学生
高 低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获取证据 形成结论
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必须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可以有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水平。活动中包含的探究要素可多可少,教师指导的程度可强可弱,活动的场所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在课堂外,探究的问题可来自课本也可源于实际生活。在探究活动中各要素呈现的顺序不是固定的,如“进行实验”既可作为收集证据的途径,也可作为提出问题或作出假设的一种依据。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调查、讨论等多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应尽可能创造条件,多开展课堂内的、体现学生自主性的探究活动。
⑷《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的要求
要依据课程内容标准,把握学习要求。考核的重点要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主,不要放在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上;不应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取用鲜活的情景,体现实践性和探究性。
运用具有实际情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问题。既能了解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和方法的程度,又能突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考查。试题可以有适当的探究性和开放性,但不应脱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水平,要给学生充裕的作答时间,防止以“探究”“开放”之名出现新的繁、难试题。
⑸《课程标准》的 “评价建议”中纸笔测验试题编制要求
(2010年)16.(6分)向50.0 g 8.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pH=7。
(1)求反应前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2)求反应后生成硫酸钠的质量。
难度:0.36;0.36;0.41;0.60、标准差:2.64、区分度:0.85;0.87。
(2011年)16.(6分)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制备的反应为:
SiO2+2NaOH=Na2SiO3+ H2O。现以125 t石英砂(SiO2质量分数为96%)为原料,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试计算:
(1)125 t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
(2)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
难度:0.51; 0.71;0.53;区分度:1; 0.79
在“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认识化学元素”内容标准要求由“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变为“记住并能正确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物质组成的表示”活动与探究建议中增加“根据化合价写出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编制联系实际的化学计算试题时,不要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例如,对“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学习目标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算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⑸《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变化和 “评价建议” 和要求
2. 近年中考化学试题的特点及变化趋势
1.原创性和方向性(总体原则)
命题体现以水平性考试为主,选拔性考试为辅的要求。全部试题均为原创,即使是传统题,也从情境素材的选择、选项的设置、题型变化和问题的设计等方面做出变化;命题中特别关注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水平,注重在具体情境中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减少记忆性试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对于扼制以题海战术、加班加点、机械训练的不良学习方式,引导我省初中化学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同时也引导教师日常教学工作中认真钻研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2.基础性和稳定性(知识和技能的考查上保持稳定)
试题注重考查初中化学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化学反应与能量观),重视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方法的感悟。知识覆盖面广(2011年涉及《考试纲要》96个考点中的81个(2010年76),约占 80 %,其中A层次21、B层次43、C层次17)。知识与技能方面,突出在具体的情景中考查初中化学核心知识,如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水、氧气、化学肥料、常见材料、酸碱盐等)和化学观点(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和变化观等)。
试题的稳定性体现在考查内容及比例(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内容所占比例)、题型、题量、难度等与往年相比保持基本稳定,甚至在阅读量上也保持稳定(2011年2685字,2010年2598字,2009年2746字)。如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反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为20:12:20:8,其中科学探究20分;认知目标水平的层次比例A、B、C分别为15、30、20;
3.探究性和开放性(方法和过程上侧重学科特点,体现能力立意)
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近年对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均保持在约25分(占40 %),充分体现了化学的学科特点。试题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揭示在科学探究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除了解决具体问题,考查学生知识应用以外,还考查了学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思想等。这使得经常开展化学实验、经历科学探究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个别试题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既考查了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起到扼制应试的作用。此外通过加分题呈现方式和对解答要求形式的变化考查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
4.时代性和教育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体现学科教育价值)
试题突出化学与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社会热点、新材料等科技成果中选择试题素材,设计问题情境,通过设置大量化学与生产、生活、环保、健康、安全等实际相联系的试题,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人类面临的与化学有关的重大社会问题,体现化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如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以及低碳生活等素材设计的试题所占比例近一半,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突出化学学科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同时注意结合我省地域和发展特点,挖掘试题素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表述更严谨、准确
内容更科学、合理
建议更具体、可操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学习体会
第一部分 前言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化学不仅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它在缓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粮食供应不足等方面,同样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化学学科的上述特征,对新时期化学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体现启蒙性和基础性。一方面,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初步认识物质世界,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二、基本理念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树立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基本理念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5.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
4.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同化学将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6. 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思路
合并了原3和5,增加了:
《标准》结合案例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4. 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活动。3.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4.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5.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4.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初步学会设计并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3.能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常见的化学现象,说明并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4.增强安全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5.初步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严谨求实、乐于实践、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5.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6.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三)学习基本的实验技能
1.能进行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3.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5.初步学会根据某些性质检验和区分一些常见的物质。
6.初步学习使用过滤、蒸发的方法对混合物进行分离。
7.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某些气体。
一、科学探究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标准: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活动与探究建议:②实验探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变化。
(一)我们周围的空气
标准: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标准: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矿泉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7.了解结晶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⑥用简单的方法将衣料上沾有的油污等洗去。
(二)水与常见的溶液
标准: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纯水与天然(自来水)、硬水与软水等的区别。
4.知道水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存在的。
7.知道结晶现象。
活动与探究建议: ⑥观察生产、生活中的乳化现象。
从低到高
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
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
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
二、身边的化学物质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标准: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了解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3.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4.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活动与探究建议: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
(三)金属与金属矿物
标准:1.知道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防止金属腐蚀的简单方法。2 .知道一些常见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用铁矿石炼铁的原理。3 .知道在金属中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变金属材料的性能,认识这种方法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与探究建议:⑤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置换出来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
(二)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三)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种媒体的教学功能
(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六)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七)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促进化学教学改革
(一)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科学素养。
1.全面体现三维目标;2.整体规划教学目标; 3.科学设计课时教学目标
(二)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加强实验教学
1.精心设计和组织探究活动;2.加强化学实验教学
(三)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1.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2.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努力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 ;2.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3.有效开展复习和习题教学;4.不断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一、教学建议
案例4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
(2)通过实验比较铁、铝、铜等常见金属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
(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经历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
案例4中的教学目标在设计上将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注重实验探究过程的阶段性,将探究设计成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在表述上也较为具体、可行。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二)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在纸笔测验中注重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四)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定性报告与等级记分相结合的方式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二)评价方式的选择
1.纸笔测验;2.活动表现评价;3 . 建立学习档案
(三)评价标准的制定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
二、评价建议
增加了具体的,具有较强参考价值的案例。
新修订《课程标准》中“评价建议”
课程实施评价的重点是学业评价,其功能主要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进一步完善课程实施方案。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学业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应严格根据课程标准来确定评价的目标,测评的范围和方式,以确保学习目标、教学要求和学业评价之间的一致性。
良好的评价活动应具备下列特征:关注学生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强化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价标准的制定应清晰、完备,以保证评价的信度与公平性;评价的设计、实施应科学,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能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任务真实和公平,能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并符合学生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增强学习自信心和学习主动性,能让教师据此作出决策以改进教学。
(一)评价目标的确定
评价目标的内容、水平必须与课程目标及内容标准相吻合。评价既要考核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又要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评价目标的选定上,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针对性地分解,使评价的目标更具体;掌握好评价的尺度,说明某一具体目标的不同表现水平。
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学习目标制作评价细目表或采用语句描述测评的行为表现和学习结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测验题目和评价任务的类型,确定每一具体内容领域所需要的题目和任务数量。
案例7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目标
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目标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包括(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通过实验比较铁、铝、铜等常见金属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认识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经历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会小组合作的意义和快乐。与之相应,评价目标可采用细目表或描述性语言呈现。
(1)“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评价目标细目表
维度 评价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金属的物理特征,区分金属与非金属
指出铁、铝、铜在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上的差异
设计实验步骤并组合实验装置、进行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
总结出金属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了解并经历探究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具有小组合作意识。
(2)“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评价的描述性目标
目标1:给出几种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指出哪些是金属,哪些是非金属,并阐明区分的依据。
目标2:给出几种常见的金属如铁、铜、铝等,设计或观察实验比较它们的导热性、延展性和导电性。
目标3:通过实验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稀酸、其他金属的盐溶液的化学反应,能够总结出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
目标4:了解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学会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3)“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评价方式
对于知识目标——金属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可采用试题测试学生掌握的水平,而有关实验技能的评价目标以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适宜采用活动表现评价。
美国作家爱德华·休姆斯
他受不了把同样的东西教两次。必须有新鲜感,要不然没法教得好。
经过十年,找了各种方式去教化学,他再也想不出新花样了。唯一能让他继续教下去的方法,是转教物理。
美国加州的喜瑞都(cerritos)惠尼中学(Whitney High School)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