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8科8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8科8份)

资源简介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彭真刚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放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一水平恒力F作用于物体B上,AB一起匀速运动,已知A与B、B与地面间动摩擦因数相同,A、B质量也相同。若该恒力撤去后作用在A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物体仍将一起匀速运动
B. A将作匀加速运动
C. B受地面的摩擦力变大
D. AB间摩擦力大小变小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跳高运动员先后用背越式和跨越式两种跳高方式跳过某一高度,该高度比他起跳时的重心高出h,则他从起跳后至越过横杆的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
A、都必须大于mgh
B、都不一定大于mgh
C、用背越式不一定大于mgh,用跨越
式必须大于mgh
D、用背越式必须大于mgh,用跨越式
不一定大于mgh
3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其x方向分速度vx和y方向分速度vy随时间t变化的图线如图(甲)中的(a)和(b)所示,图(乙)中最能反映物体运动轨迹的是(  )
4.随着世界航空事业的发展,深太空探测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假设深太空中有一颗外星球,质量是地球质量的2倍,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2.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外星球的同步卫星周期一定小于地球同步卫星周期
B.某物体在该外星球表面上所受重力是在地球表面上所受重力的8倍
C.该外星球上第一宇宙速度是地球上第一宇宙速度的2倍
D.绕该外星球的人造卫星和以相同轨道半径绕地球的人造卫星运行速度相同
5.如图所示,两个用相同材料制成的靠摩擦转动的轮a和b水平放置,两轮半径Ra=2Rb.当主动轮a匀速转动时,在a轮边缘上放置的小木块恰能相对静止在a轮边缘上.,将小木块放在b轮上,欲使木块相对b轮也静止,则木块距b轮转轴的最大距离为( )
A. Rb/4
B. Rb/3
C. Rb/2
D. Rb
6.如图所示,小球用细线拴住放在光滑斜面上,用力推斜面向左运动,小球缓慢升高直到细线平行斜面的过程中,细线的拉力将:( )
A.先增大后减小
B.先减小后增大
C.一直增大
D.一直减小
7. 如图所示,AB、CD为一圆的两条直径,且相互垂直,O点为圆心.空间存在一未知静电场,场强方向与圆周所在平面平行.现有一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重力不计),先从A点运动到C点,动能减少了W;又从C点运动到B点,动能增加了W,那么关于此空间存在的静电场可能是( )
A.方向垂直于AB并由O指向C的匀强电场
B.方向垂直于AB并由C指向O的匀强电场
C.位于O点的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D.位于D点的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
8.两块平行金属板M、N水平放置.带电情况如图所示,其内部空间有两个悬浮着的小带电液滴A和B,采用以下哪些办法可使液滴向上做加速运动 ( )
A.使两板靠近—些      
B.使两板左、右错开一些
C.用导线将两板连接一下   
D.使A和B粘合在一起
9.如图,两质量均为m的小球,通过长为L的不可伸长轻绳水平相连,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下落过程中绳处于水平伸直状态.在下落h高度时,绳的中点碰到水平放置的光滑钉子O.重力加速度为g,空气阻力不计,则 ( )
A.小球从开始下落到刚到达最低点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B.从轻绳与钉子相碰到小球刚到达最低点的过程,重力
的瞬时功率先增大后减小
C.小球刚到达最低点时速度大小为
D.小球刚到达最低点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10.真空中的某装置如图所示,现有质子、氘核和α粒子都从O点静止释放,经过相同加速电场和偏转电场,射出后都打在同一个与OO/垂直的荧光屏上,使荧光屏上出现亮点(已知质子、氘核和α粒子质量之比为1:2:4, 电量之比为1:1:2重力不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种粒子在偏转电场中运动时间之比为2:1:1
B.三种粒子出偏转电场时的速度相同
C.在荧光屏上将只出现1个亮点
D.偏转电场的电场力对三种粒子做功之比为1:2:2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 0分)
二、本题共2小题,共14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的横线上
11(6分)(1)如图,箭头所指的毫米刻度尺的示数为 mm。
(2)在《验证共点力的合成定则》的实验中,采取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骤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不定项)
A.两个分力F1、F2间的夹角尽量小些
B.两个分力F1、F2的大小要尽量大些(不超过弹性限度)
C.拉橡皮条的细绳要稍短一些
D.实验中,弹簧秤必须与木板平行,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弹簧秤刻度
12、(8分)(1)在“探究恒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实验中,某同学采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的实验方案,他想用钩码的重力表示小车受到的合外力,为了减小这种做法带来的实验误差,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采取的两项必要措施是: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某次实验中得到的一条纸带,其中A、B、C、D、E、F是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距离如图乙.则打C点时小车的速度表达式为(用题中所给物理量表示) ;要验证合外力的功与动能变化间的关系,除位移、速度外,还要测出的物理量有 .
三、本题共4小题,共46分.解答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13. (8分)如图所示,t=0时,质量为0.5 kg物体从光滑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经过B点后进入水平面(设经过B点前后速度大小不变),最后停在C点.测得每隔2 s的三个时刻物体的瞬时速度记录在下表中,(重力加速度g=10 m/s2)
t/s 0 2 4 6
v/(m·s-1) 0 8 12 8
求:(1)物体在BC面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2)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14.(10分)如图(a),质量m=1kg的物体沿倾角=37的固定粗糙斜面由静止开始向下运动,风对物体的作用力沿水平方向向右,其大小与风速v成正比,比例系数用k表示,物体加速度a与风速v的关系如图b所示。求(sin370=0.6,cos370=0.8,g=10m/s2):
(1)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2)比例系数k。
15.(14分)如图,一个质量为0.6kg 的小球以某一初速度从P点水平抛出,恰好从光滑圆弧ABC的A点的切线方向进入圆弧(不计空气阻力,进入圆弧时无机械能损失)。已知圆弧的半径R=0.3m , θ=60 0,小球到达A点时的速度 v=4 m/s 。(取g =10 m/s2)求:
(1)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v0 ;
(2)P点与A点的水平距离和竖直高度;
(3)小球到达圆弧最高点C时对轨道的压力。
16. (14分) 如图小球N带电+q, 球M不带电,质量均为m,两球用一根长4L的绝缘轻质细杆连接,放在倾角为θ的一足够长绝缘斜面上。斜面ab部分粗糙,且小球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tanθ,其它部分光滑,cd段有一平行斜面向上有界匀强电场。已知ab=bc=cd=L,重力加速度为g 。现让两球从如图所示位置(即M球在b点)静止释放,两小球向下运动,当N球达c点时恰好开始返回。(两球均可视为质点)求:
(1)匀强电场的场强E的大小
(2)释放后 球M第一次沿斜面向上运动的最高点距a点的距离
(3)足够长时间后,球M沿斜面运动的最低点距a点的距离
物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C BC C D AD B ABD C
11(6分)(1)967.2 (2) (2)BD
12、(8分)(1)a.平衡摩擦力 b.钩码的重力远小于小车的总重力
(2)① (其它正确也得分) 钩码的重力和小车的总质量
13. (8分)解:(1)设物体在BC面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 由表中可知4s未速度v4=12m/s 6s未速度v6=8m/s 则:
v6=v4-a t
解得 a= 2m/s2
同理可求出在AB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1=4 m/s2
(2) 设物体2s后再径t1到B点最大速度vm 径t2减速到v4 则:
vm= v2 +a1 t1
v4 = vm -a t2
又 t1+ t2 =2 s
解得 :vm =13.33 m/s
14.(10分)解析:(1)对初始时刻:mgsin-mgcos=ma0
由图读出a0=4m/s2代入式,
解得:==0.25;
(2)对末时刻加速度为零:mgsin-N-kvcos=0
又N=mgcos+kvsin
由图得出此时v=5 m/s
代入式解得:k==0.84kg/s。
15(14分)解:(1)小球到A点的速度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2)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3)取A点为重力势能的零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
代入数据得: 
由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得:
代入数据得:
由牛顿第三定律得:小球对轨道的压力大小,方向竖直向上
16. (14分)
θ
O
h
L
U1
0
U
U0
v
O
O /


A
B
C
D
E
F
△x1
△x2
△x3
△x4
△x5
B
P
v0
A
C
O
θ
R
θ
E
d
c
b
a
M
N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甘宗信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大题为选
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三足鼎立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孟鼎、大克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刺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l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l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节选自2008年10月27日《文汇报》)
1.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2.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洪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绍兴十五年始中第,授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为敕令所删定官。皓忤秦桧投闲,桧憾未已,御史汪勃论迈知其父不靖之谋,遂出添差教授福州。
乾道六年,除知赣州,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郡兵素骄,小不如欲则跋扈。郡岁遣千人戍九江,是岁,或怵以至则留不复返,众遂反戈。民讹言相警,百姓汹惧。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垂橐而入,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辛卯岁饥,赣适中熟,迈移粟济邻郡。僚属有谏止者,迈笑曰:“秦、越瘠肥,臣子义耶?”寻知建宁府。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十一年,知婺州,婺军素无律,春给衣,欲以缗易帛,吏不可,则群呼啸聚于郡将之治,郡将惴恐,姑息如其欲。迈至,众狃前事,至以飞语榜谯门。迈以计逮捕四十有八人,置之理,党众相嗾,哄拥迈轿,迈曰:“彼罪人也,汝等何预?”众逡巡散去。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莫敢哗者。事闻,上语辅臣曰:“不谓书生能临事达权。”特迁敷文阁待制。
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上曰:“浙东民困于和市,卿往,为朕正之。”迈再拜曰:“誓尽力。”迈至郡,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节选自《宋史·洪迈列传》,有删改)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桧憾未已 遗憾
B.械送浔阳 带上刑具
C.枭之市 斩首示众
D.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 辞官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洪迈执法严明的一组是 ( )
①起学宫,造浮梁,士民安之
②徐诘什五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市
③迈正其罪,黥流岭外
④迈戮首恶二人,枭之市,余黥挞有差
⑤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
⑥核实诡户四万八千三百有奇,所减绢以匹计者,略如其数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②③④ D.①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洪迈小时候,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即使是小说野史,佛道旁门,没有不涉猎的。
B.洪迈在赣州任职期间,有一年闹饥荒,洪迈不顾僚属的进谏阻止,拿出粮食去帮助邻郡。
C.任婺州知州时,因婺州军不守军纪、无理取闹、恶意诽谤,洪迈设计逮捕了四十多人,把他们绳之以法,深得皇帝赏识。
D.洪迈任绍兴知府时,在上奏事情时指出朝政的过失和缺点,提出自己对新政的看法,皇上委派他到浙东解决和市问题,他调查出诡计多端的四万八千三百多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迈不为动,但遣一校婉说之,俾归营,众皆听。(5分)
(2)富民有睚眦杀人衷刃篡狱者,久拒捕,迈正其罪,黥流岭外。(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酒 泉 子
(北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8.这首词的上片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
9.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 (6分)
⑴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⑶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 ,_____ 。 (唐 李商隐《锦瑟》
三、(任选其一)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浮冰上的两者
哈夫·B · 卡 威
①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②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③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时候,不就毫不迟疑地杀犬充饥吗?
  ④“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 诺尼想。 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牲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⑤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把一块小铁片插入冰块的裂缝中,把另一块铁片紧贴在上面,慢慢地磨。尼玛克看着他。诺尼觉得犬的两眼似乎闪着异光。
  ⑥诺尼仍然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拨出小刀,用拇指轻轻试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⑦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 “过来。”诺尼叫道。 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牲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
  ⑧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
  ⑨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⑩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咀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⑾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牲喉咙里的吞咽声。
  ⑿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他感觉到犬的爪子踩着他的大腿,犬呼吸时喷出的热气冲击着他的脖颈。他随时都要放声尖叫。
  ⒀然而,他感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⒁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⒂一小时后,一架直升飞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
  ⒃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的在动。他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
  ⒄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⒅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上,在风中摇曳着。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开头简洁,短短两行文字清楚地交代了故事的环境、人物,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给读者留下联想的空间。
B.“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冷又饿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诺尼对爱犬尼玛克的爱。
C.第3段所提到的村里人在食物短缺时的做法,是要表明诺尼想杀犬充饥也在情理之中。
D.当诺尼“感觉到犬的滚烫的舌头直舔他的脸”时,竟“轻轻地哭了”,因为他被爱犬的忠诚感动,也为自己曾动过杀犬的念头而内疚。
E.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面临生死考验时复杂矛盾的内心,揭示“爱超越生命”的崇高的人性美。
(2)在第11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频繁更换称谓“犬”“尼玛克”“畜性”?(6分)
(3)文章多次写到“小刀”,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4)面临死亡威胁的诺尼,曾想杀死自己的爱犬充饥而最终没有下手,最后在奄奄一息中得救了,这是一个让人感动的故事,也是一个美好的结局。设想一下,如果诺尼放弃杀犬,最后没有获救,你认为诺尼的选择是否值得?联系本文的主题加以探究。(8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如果说,一个人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都是因为某件事物的独特意义与自己精神取向中的某一敏感区域“触电”,那么,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次“触电”来自欣赏青年聋哑舞蹈艺术家邰丽华的舞蹈《雀之灵》并结识她。
《雀之灵》这个舞是1986年由杨丽萍创作并首演的。但是,这位年仅25岁的聋哑姑娘是在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的情况下赋予了《雀之灵》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和邰丽华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会客室。很难想象站在面前的这个清秀的女子就是舞台上那个充满灵动的舞者,她眉宇顾盼中流露出的那种婉约更是让人充满了爱怜。因为交流不便,我的问题必须要先告诉手语老师,而手语老师再将我的话转达给她,然后她以很美的手势将自己的意思告诉手语老师,然后才是我。她的表达简单、纯净,纯净地让我知道很难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采访的目的,所以,我们最终约定,将采访放到网络上用QQ进行。于是,一个特殊的没有阻隔的交流让我真正领略了一个醇美的世界。
音乐是舞蹈天生的催化剂,正是靠着音乐的刺激,舞蹈家们才能将自己所有对音乐的感受表现为躯体的流动。一曲《雀之灵》有多少节拍,她没有仔细计算过,但是我算过,700个左右,对于完全处在无声世界里的邰丽华来说,要想让舞蹈和这700多个节拍完全合拍,惟一的方法就是记忆、重复、再记忆、再重复。重复到最后的时候,她的心里已经有了一支永远随时为她响起的乐队。
长期的无声世界使邰丽华有一种正常人无法拥有的平静心态,她用躯体的舞蹈为自己的生命刻画一个个精彩的瞬间,用心灵的音乐为自己的人生勾勒一曲曲完美的奏鸣。每次起舞,她就将自己带入快乐无比的心灵世界,在婀娜的旋转中找寻自己生命中的足印。
如果说其他艺术家的舞蹈注重给观众带来的是艺术的完美,那么邰丽华的舞蹈则在这种完美之外给观众带了梦想与爱。从1992年开始,邰丽华的舞蹈艺术之路开始趋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她用自己对舞蹈艺术独特的心灵体会为世界很多地方的观众带去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1992年10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剧院举办了被称为艺术盛会的“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应邀演出的,都是当今世界上舞蹈界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的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在观众为这个残疾人艺术家抱以热烈的喝彩和掌声后,本次艺术节的艺术总裁激动地对她说,“与同台的超级明星们相比,你毫不逊色”。
如今的邰丽华,已经把自己融入了《雀之灵》。每当大幕拉开,舞台灯光亮起,舒缓的音乐声徐徐飘渺,轻灵舞动的,仿佛就是一只美丽而充满灵性的孔雀,在寂静的山林、在如茵的草坪、在潺潺的溪畔,徜徉、曼舞……一颦一笑、一举一止,都那样出神入化,都那样恰到好处。人们欣赏到的,并不只是美丽动人的雀之形,而是充满神魄和魅力的“雀之灵”。实际上,能舞出神韵来的,不只是《雀之灵》,邰丽华表演的每一个舞蹈中,都是这样。这正是她的舞蹈成功之处,也是最为感人之处。同是少女角色,却能巧妙地通过一颦一笑、举手投足的细微不同。在《雨林》中,她演活了傣族姑娘的率真可爱、活泼奔放,任长发飘洒,欢跃山林,展示着勃动的青春;……在《千手观音》中,12位女孩、24只手,融成一尊金光闪闪的吉祥观音,所有的意境,似乎都凝结在邰丽华那颇带禅意的含蓄表情之中。她脸上虽无一丝媚笑,但在目光流盼、眉宇舒展、玉指轻拈之间,流露出会心的微笑与吉祥的祝福……
邰丽华的舞蹈如诗如画,含意隽永,不仅可以使观众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讴歌了生命的尊严、价值和伟大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于弘扬华夏文化、人道主义和文明友爱,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无国界文明艺术节”上,被誉为“美与友谊的使者”。尽管她还很年轻,还是因其杰出的才华与贡献,而被业内人士推选为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就像海洋,需要用一生不断去跋涉,搏击那种惊涛骇浪,那么人生的过程却如湖水,只要能容人浅浅地濯足,体味其中静谧的清冽。
我问她残疾人自己的舞蹈是什么样的舞蹈,她说:“现在的舞蹈都是正常人帮助编排的,那是正常人的舞蹈,我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这种舞蹈,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
(删节自新华社网络中心张伟涛《邰丽华:生命的雀之灵》)
(1)下列对人物通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这篇人物通讯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写得十分感人。
B.第2节“没有任何音乐和节拍”是说邰丽华跳舞时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
另一种动人的神韵。
C.通讯第4节用具体数字说明邰丽华是如何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以苦行僧
般的毅力意志艰难坚毅地将《雀之灵》舞蹈的音乐节拍一个个深深刻进心灵的
经过。
D.通讯的主旨是通过邰丽华这个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
E.作者认为,邰丽华用舞蹈书写了灿烂的人生,邰丽华用舞蹈将中国残疾人独特
的精神世界展现给了世界。
(2)通讯以“生命的雀之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通讯中用了许多抒情性议论句,请举例说说去掉这些句子可以吗?为什么?(6分)
(4)通讯结尾写道,邰丽华“希望能创造出残疾人自己的舞蹈形式”,“要让盲人可以‘看',让聋哑人可以‘听',让肢体残疾的人可以‘演',要让所有残疾人可以共享舞蹈艺术的完美境界”。有人说,处于无声世界的邰丽华要实现这个愿望无异于痴人说梦;有人说,有了名的邰丽华想出风头,制造更大的名人效应;有人说,邰丽华不想躺在已有成绩和荣誉的象牙塔上,她那超越自己,追求人生新目标、新境界的精神值得赞赏;有人说,邰丽华为创造真正的残疾人舞蹈艺术形式,让所有的残疾人共享舞蹈艺术美的献身精神叫人敬佩。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8分)
第Ⅱ卷(表达题 8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节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风云变幻,一会儿晴空丽日,一会儿雨雪交加。恶劣的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
B.房价暴涨导致美国房地产“无根”繁荣,最终由次贷危机引发世界金融风暴。各国金融专家一傅众咻,纷纷出台应对策略。
C.当代青少年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提高思想品德品行的修养,若只有才学而无美德,也会成为不孝子孙。
D.奥运会赛场陆续落成,中外记者参观后,他们对国家体育场——“鸟巢”这鬼斧神工的建筑赞叹不已。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面对现实的难题和求变的决心,奥巴马的“变革”能否在2009年真正破题还要经受历史老人的检验,全球都在拭目以待。
B.汉学的意义既在于海外学界的长期努力,也在于中国学人的积极回应。中国本土学术与海外汉学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
C.杨丽萍用她那优美娴熟的舞姿、流盼生辉的眼神,塑造了美丽而活泼的金孔雀形象,成为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
D.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级地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到灾区人民非常伤心,饱含深情说:“道路中断,就是走也要走到灾区第一线。”
15.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
要求:中肯恰当,80字以内。(注意:不一定要在句式上模仿示例,关键在于要针对课文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分)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感言:
16.在新闻标题中运用对偶可以使标题呈现一种平衡与对称的形式美,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要求用上对偶手法。(4分)
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个重大的跨越。
这是一群航天才俊,为达到“精确变轨,绕月飞行,首飞成功,一年寿命”的探测工程目标,他们针对月球探测卫星的新特点,集思广益开拓进取,短短三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这是一只高度团结的队伍,统一决心、统一意志、统一目标和统一行动。这是一支不负众望的团队,11月7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设计、自己的条件完成的。“嫦娥一号”,是完全的“中国制造”!
17.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续写。(6分)
有一次,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发现地上躺着一只当年生的已经死去的小麋鹿。经兽医诊断,其腹部有一道重创,为外伤致死。而这桩“杀婴案”,其凶手竟是鹿王。
原来,一些本该断奶的小鹿,过了哺乳期却迟迟不愿离开妈妈,还跟着母鹿要奶吃。一般情况下,鹿王只是大声吼叫,把小鹿吓跑。可是,个别小鹿恋母过甚,犟着不走,鹿王可就不客气了。这只不识相的小鹿就遭此厄运。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觉得麋鹿这样的温顺动物不该如此残酷无情。其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为自然科学的说明,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25字以内)
鹿王的这种行动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30字以内)
这个看似残酷的例子恰恰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昙花
无言中开放最朴素的美丽
不在意
是否有人
在醒着的时候,靠近你
尽管零落,梦中香如故
上述材料会引起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呢?请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选一个角度,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一、(9分)
1.D(“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应是鼎作为礼器的一面。)
2.A(此项内容只表明鼎是—种传国重器,而非礼器。)
3.B(A“大篆铭文”只是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文字。C据原文,李泽厚认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应是三足鼎。D“世纪宝鼎”的“三足鼎立造型”并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二、4A(憾:怨恨) 5 C、 6 D(“过阙奏事”是“到朝廷上奏事情”,而不是“指出朝政的过失和缺点”“ 诡” 是“欺诈”,而不是“诡计多端”) 7(1)洪迈不为所动,只派遣一名校官好言劝说他们,使他们回到营中,众人都听从了劝说。(“为动”、“婉说”“俾”“听”各1分,句意1分)(2)有个因小事情杀人而持刀越狱的富人,长时间拒捕,洪迈治他的罪,施黥刑后流放岭外。(“睚眦”、“ 正”、“ 黥”、定语后置各1分,句意1分 8、上片写“观潮”,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3分)主要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那海潮的声音象万鼓齐擂,它的声势使人以为沧海(大海)的水整个儿都涌来了。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3分) 9、下片描写弄潮情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儿”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他们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手举红旗,不被潮水溅湿。表现出弄潮儿搏击风浪的英勇无畏。(2分)“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借词人的感受——梦醒后尚心有余悸,进一步烘托出潮水的雄壮和“弄潮儿” 的精彩表现。(1分)下片主要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2分) ㈢(6分)
⑴无以至千里 无以成江海 ⑵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⑶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⑷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每空1分,每空错、漏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三、11、(1)B、E(B“比喻修辞”错,E语言描写只有一处,在本文不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2)通过称谓的变化,反映出“我”看对方的心态变化,营造了人狗对峙的紧张氛围。称“犬”就把它当作一种动物,没有太多的感彩。(2分)称“尼玛克”就把它当朋友看待,人与狗关系亲密。(2分)称“畜牲”就把它当敌人,突出了狗兽性的一面,与下文尼玛克忍饿护主形成对比。(2分)(3)①“小刀”是文章的一条暗线。②故事情节就是紧紧围绕着小刀展开的。 “丢刀”----“磨刀”----“试刀”-----“扔刀”-----“刀光救人” 反映了诺尼的情感历程。③小刀的不断出现,不但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而且与诺尼的心理活动这条明线相互交织,使故事情节生动而又紧凑。④“小刀”本是凶器,最后竟成了求生的信号。伟大而高贵的人性使它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有助于表现文章的主题。(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一点2分。)(4)参考答案:值得。①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②人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人不仅追求丰足的物质生活,更追求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精神世界。③诺尼战胜了求生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选择放弃杀犬,这种无私的爱超越了生命,这正是人性的高贵与伟大之处。他的选择让人敬佩,感动。(意思对即可。)
四、12(1)BD(B项“不需要音乐和节拍也能跳出”错,原文是说邰丽华耳聋,整天“处在无声的世界里”听不见音乐,感受不到音乐的节拍。D项“通过邰丽华这个典型人物向世界展现中国残疾人的精神风貌”错,通讯是通过邰丽华以超人的毅力练跳《雀之灵》等舞蹈的典型事例赞扬她献身舞蹈艺术,为祖国争得荣誉的品格和精神)(5分)
(2)①点明邰丽华在无声的世界里,用独特的生命体验跳出的成名舞蹈《雀之灵》在她艺术人生中的位置和意义。②贯穿全文的红线③揭示主旨(6分)
(3)如第4节,第5节,第9节,第10节等。不可以。或说明她在无声的世界里跳舞的艰难,或点明她的舞蹈的独特艺术价值,或说明她的艺术追求,或点明她的人生境界,或点明通讯主旨。去掉就成了干巴巴的叙事,作者笔下人物邰丽华的精神品质及其创造的舞蹈艺术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举例、言之成理即可)(6分)
(4)能将一个观点阐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8分)
五、(20分)
13.D(A望文生义,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B项中一傅众咻:一个人教导,众人吵闹干扰。比喻不能有什么成就。题中各国金融专家反应敏捷、迅速应对出台策略。故用此词不妥。C“不孝”,对父母不敬。应为“不肖”。D项中“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艺术技巧高超、精巧,不似人力所为;用在此处符合句意。)
14.A(B项语序不当,“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位置颠倒。C项中“娴熟”与“舞姿”搭配不当;“成为……”的主语应是“金孔雀形象”,全句结构混乱。D项中表意不明。“伤心”是“总理温家宝”,还是“灾区人民”,没有交代清楚。)
15.答案示例一:初读《祝福》,觉得祥林嫂愚昧可怜;再读,觉得祥林嫂周围的人精神麻木,缺乏同情心;多次阅读,发现《祝福》就像一幅生活速写,从中可以看到旧社会的人情冷暖。
答案示例二:初读《范进中举》,让人忍俊不禁;再读,既为范进喜也为范进悲,喜他终于中举,悲他为了地位发疯;多次阅读,发现范进其实就是古代封建社会文人的一个缩影。(评分建议:三个不同阅读阶段的阅读感悟,3分;阅读感悟紧扣文章内容、语言精炼生动1分)
16.解法1 :“嫦娥奔月”实现民族梦想,自主创新攀登科技高峰;解法2 :“嫦娥奔月”圆满成功,“中国制造” 不负众望。评分标准:内容4分,关键词:“嫦娥奔月”、 实现民族梦想(圆满成功)、自主创新(“中国制造”)、 攀登科技高峰(不负众望)各1分,正确使用对偶修辞2分。
(首先,要读懂原文,了解新闻主要内容,抓住新闻的导语(第一部分);其次,提取新闻的关键词:“嫦娥奔月”和自主创新(中国制造);第三,结合新闻的结果、作用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组织答案。)
17.(1)鹿王的这种行动是为了维护种群中个体生命独立生存的能力 (脱离动物发议论,不针对鹿王行动的目的发议论,均不给分)(2分)(2)这个看似残酷的例子恰恰说明 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人类社会:(由此及彼,1分)独立生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分)(意思对即可,4分)
六、(60分)
18.参考立意:(1)人生的意义在于证明自己。
(2)不求人生轰轰烈烈,只求平凡中创造价值。
(3)朴素、平凡也是美。
(4)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厚度。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田素华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这表明( )
A.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B.八卦起源于象形文字
C.八卦是我国古代农耕文明下的智慧结晶
D.八卦是我国古代计算季节和时间的唯一方法
2.2010年是孔子诞辰2561年,上海世博会山尔馆设计推出高2.56lm的铸铜贴金孔子雕
像,辅以由39句《论语》经典名句设计的文宁浮雕墙,以“孔于厚德仁爱的文化胸怀铸
造城市灵魂”提升了展示内涵。下面四句话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开篇序语的是( )
A.“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君子和而不同” D.“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
3.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型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是(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4.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① ② ③ ④ ⑤
A. ①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④ D. ③④⑤
5.明代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强加
于他头上的紧箍儿一直耿耿于怀,成佛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把它打个粉碎。它反映出明代出
现( )
A.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
B.注重气节,自我节制,奋发立志的思想
C.追求民主自由,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D.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拜金主义思想
6.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7.下图所示l845—1885年厦门口岸的出口货值(单位:海关两)。当变化主要是因为( )
A.闽南商人具有开拓进取精神 B.厦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C.政府放宽对福建企业的限制 D.近代厦门口岸较早对外通商
8.《井冈山土地法》颁布实施后,拥有边界土地总数60%以上的地主阶级被消灭,而过去没有或很少占有土地的贫农占有了土地总数的28.26%,中农、贫农所占有的土地总数达到85.34%。由此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①农民政治上翻了身 ②农村生产力获得解放
③农民生活上有了保障 ④敌后根据地得以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0.福建省之志记载,民国32年8月30日,福建省航建分会决定献机68架,全省配募捐机1360万元。11月26日,《南方日报》报道:尤溪县捐献飞机13架,居全国县级献机数之冠。从中你能获得的信息是( )
A.福建航空事业迅速发展 B.福建各地踊跃支援解放战争
C.福建人民积极支持抗战 D.福建人民支持工业化建设
11.2010年9月29日,“辛亥首义、武汉文化周”在台北圆山饭店举行开幕式,为庆祝明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拉开序幕。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致词时,建议台湾同胞届时前去见证“民国肇建开第一枪的地方”。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指出,1911年爆发的武昌革命,结束了2000年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也是两岸人民共享的文化遗产。以上涉及的史学观是:( )
①民族史观 ②文明史观 ③近代化史观 ④整体史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图片能作为说明古希腊民主制度产生原因的资料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13、1762年,英国议员约翰 威尔克斯主持的《苏格兰人报》刊出谴责政府对外政策并攻击国王乔治三世的文章,英王授意政府将其逮捕并指使下院通过诀议剥夺其议员资格。英王的做法( )
A.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 B.违背了《权利法案》的规定
C.正当行驶了英王的权力 D.维护了英国政府的权威
14.2009年8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农村考察时说:“我明确告诉乡亲们,不仅现在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不变,而且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权。”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总书记考察安徽是对该地区1978年一些农民自发改革尝试的肯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土地公有和自主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C.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必须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D.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权必须以公有制为前提
15.1989年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强调在国际事务中要“有所作为”。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的主要体现有( )
①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②与台北、香港一起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C)
③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④稳定人民币汇率制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恶化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6、1992年,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中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挫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进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材料中“某种暂时复辟”是指: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全面推行
C.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7.2010年6月30日美国参议院以99比0全票通过对奥巴马总统任命的新驻阿美军司令彼得雷乌斯的审核,彼得雷乌斯将接替因对奥巴马政府官员发表诋毁性言论而被解职的前驻阿美军司令麦克里斯特尔。这段材料说明 ( )
A.美国是民主化法制化的国家
B.美国总统的权力至高无上
C.与总统意见不一的美国官员将被撤职
D.美国参议院是听命于总统的御用机构
1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
以前,而是在其之后”。这里的“结构变迁”主要指( )
A.地理大发现 B.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
C.启蒙运动的开展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体制
③是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选举权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20.如果德国的帝国议会准备通过一项不利于政府的法案,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
A.帝国议会通过后几即可生效
B.帝国议会通过后由联邦议会批准生效
C.联邦议会和皇帝根本不会批准,该法案无法通过
D. 经宰相批准生效
21、1989年,美国国会通过《反亵渎国旗法》,将焚烧国旗定为非法,布什政府对此表示支持。可仅仅隔了数小时,国会大厦门口就有人开始焚烧国旗。数月后,联邦最高法院宣布,《反亵渎国旗法》因违宪而作废,裁决书中竟然宣称:“美国国旗代表的权力之一,就是焚烧它的权利。”这说明了
A.联邦最高法院部分法官可能缺乏爱国精神
B.联邦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审查权
C.美国政府及国会与最高法院缺乏沟通
D.国会通过的法律必须通过联邦法院批准才能生效
22.“当三十年代的沙尘暴和大萧条引发人们的绝望之情时,她(Ann NixOn Cooper,106岁的选民)看到一个国家用罗斯福新政、新就业机会以及对新目标的共同追求战胜恐慌。……”这是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获胜演讲,其中“新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提供的( )
A.整顿财政金融 B.调整工业生产
C.扩大农业生产 D.举办公共工程
23.2011年3月以来,日本福山核泄漏事件发生后,日本本国的蔬菜、海产品、汽车、电子产品等受到严重影响,而且日本在其他国家的产业链由于本土生产环节的停产或减产也受到了重大影响,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理应受到遏制
B.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保护环境的必由之路
C.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性日益丧失
D.日本是具有决定世界经济走向的能力的经济大国
24.阅读图表,下列选项中与图表所呈现的信息最吻合的是( )
(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展处)
A.加强区域合作对越南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B.经济全球化对越南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
C.越南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D.亚太经合组织对世界经济的贡献
25、下图四条曲线代表的是美、德、英、中四个国家制造业产值在世界上所占比重,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第Ⅱ卷 主观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6分,28题14分,共50分)
26.(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抽象的哲理与其体的罗马法相结合,认为法源于自然,“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所以也赋予所有人“法”;自然界存在着一种普遍法则。它永恒不变。
材料二 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
——《民法大全》
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和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的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和询问。
——英国《权利法案》
材料四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威廉·格莱斯顿
材料五 美国妇女为选举权上街请愿
材料六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西塞罗关于“自然”和“法”的关系,应如何认识 (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内容是否可以否定罗马的历史作用 (1分)为什么 (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主要取得了什么权力 (1分)该法案的实质是什么 (2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威廉·格莱斯顿高度赞赏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依据。 (2分)既然如此,为什么又会出现材料五图中所示的现象 (2分)
(5)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的相同点及其进步之处。(4分)
(6)综观上述材料,你认为制定宪法或法律最重要的依据应该是什么 (2分)
27.(16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今汉家铸钱及诸铁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铜铁,一岁功十万人已(以)上。中农食七人,是七十万人常受其饥也。(摘自《汉书·贡禹传》)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1851~1915年世界博览会主要展品一览表(部分)
西方国家 中国
蒸汽机、蒸汽机车、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电话、留声机、埃菲尔铁塔、白炽灯、汽车、照相机、电报机 荣记湖丝、苏绣、景泰蓝、鼻烟壶、闽漆、青田石雕、浙江湖笔、常州梳篦、茅台酒、张裕葡萄酒、福建坦洋工夫茶
材料三
材料四 隆平高科是由袁隆平等发起设立的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目前已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现代上市公司。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卫星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从此拉开了中国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序幕。至今(2010年4月7日)我国已进行了30次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发射了36颗商业卫星,提供了6次搭载服务。
——摘编自“中国网”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所述手工业的类型及其特点。分析古代此类手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影响。(5分)
(2)据材料二,比较中西方展品的主要差异。(2分)若进行历史研究,材料二、材料三中哪一则史料可信度更高?请说明理由。(4分)
(3)据材料四,概括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新趋势。(2分)
(4)有学者指出,历史上人类文明的重心,犹如太阳一样不断地由东向西移动……而今中
国正在创建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新型现代文明。试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证。(3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就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竞争愈自由、愈普遍,那事业就愈有利于社会。……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要干涉,利己的润滑油使经济齿轮几乎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
———摘自【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资本主义最严重的经济病症是失业,而失业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这种不足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产物,因此要扩大有效需求,就必须依靠市场以外的力量。为此,他提出由政府实行赤字预算、适度通货膨胀、压低银行利息率、福利措施在内的一系列解决办法。
————摘自严志梁《现代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简析》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证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1945--1991)》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中的两种经济理论各自出现的社会背景及其基本主张?(6分)
(2)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与凯恩斯经济学有异曲同工之处,概括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3分)
(3)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指出其与材料二之间的关系?(2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共25题50分,每小题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D C A A D A D C B A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
答案 C D D A B A C B D C A B /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0分)
26、(20分)(1)认识:“自然”指理性的客观规律,是制定法律的依据。(2分)
(2)不可以。(1分)原因:罗马法虽有其局限性,但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提出的法律原则,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3)权力:立法权。(1分)实质:用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确保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4分)
(4)依据:1787年宪法规定了总统制的共和制政体和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2分)原因:当时宪法存在忽视人民权利,特别是歧视妇女的倾向。(2分)
(5)相同点: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2分)进步之处:规定了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国民的政治权利,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分)
(6)符合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2分)
27.(14分)(1)类型:官营手工业。(2分)
特点:政府经营,生产规模大;大量使用“卒徒”(2分。任答其中一点即可);手工业生产领先于世界,产品精美,远销海外(2分。此点必答)。
影响: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对盐、铁等商品实行专营,限制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以征发民间手工业者为主要劳动力,限制了农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2分)
(2)差异:中国展品以传统工艺品为主,大多通过手工制作而成,更多体现农耕文明;西方展品以新兴工业产品为主,基本上由机器来生产,展示工业文明成果。(2分)
史料:材料三。
理由:材料三所示凭证和奖牌属于实物,是第一手(原始)材料,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故可信度更高。(1分。未进行比较或未答出“不是经过整理而成的第二手材料”的最多给2分)
(3)趋势:积极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努力探索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高科技产业化;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自主创新。(2分。答出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4)评分说明:本问采用分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仅回答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言之有理,最多不超过1分。
第二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联系材料,从经济、科技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2分。
第三层次:能说明文明重心的转移,且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角度论证中国创建新型现代文明的,最多不超过3分。
答案示例(供参考):
第一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第二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1分)
第三层次:
以往人类文明的重心,先由古代的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转移到新航路开辟后的大西洋沿岸的西欧(1分);两次工业革命后,又转移到大西洋两岸的欧洲和北美。(1分)
现代中国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政治领域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经济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并走向世界。(2分)
【评分说明: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概括历史材料的能力。学生答题中,只要言之成理、论之有据,即酌情给分。但学生本大题总得分不得超过13分。】
28、(14分)(1)材料一: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工业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加
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世界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分)
基本主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实行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或实行自由贸易、自由竞争
和自由生产)(2分)
材料二:背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巨大的破坏,自由
放任的经济理论和政策宣告失灵。(2分)基本主张:强调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1)
(2)影响:对美国渡过经济危机起到重大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深远(2分)
(3)变化:扩大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3分)
关系:是凯恩斯主义理论具体应用的体现。(2分)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刘朗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now
A. Sunny. B. Cloudy. C. Rainy.
2. When will the speakers get to New York
A. At 8:30. B. At 8:50. C. At 9:00.
3. What does the woman suggest
A. Leaving on Wednesday.
B. Cutting their visit short.
C. Calling off their trip.
4. Who wants to borrow the camera
A. Mary. B. Jane. C. Alice.
5.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
A. New dictionaries.
B. Language forms.
C. Language development.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 满分22. 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 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 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 每小题5秒钟; 听完后, 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at season is it now
A. Late autumn. B. Early summer. C. Mid-spring.
7. What can we know about the women
A. She loves summer.
B. She likes spring most.
C. She prefers winter to summer.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10题。
8. Where does the man probably come from
A. London. B. San Francisco. C. New York.
9. How many times has the man been to Beijing
A. Once. B. Twice. C. Three times.
10. When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spring. B. In summer. C. In autumn.
听第8段材料,回答第11至13题。
11. Where are the two speakers planning to go in the morning
A. To a park. B. To an art museum. C. To a shopping center.
12. What kind of restaurant do the two speakers want to go for lunch
A. An Italian one. B. A Japanese one. C. An Indian one.
13. Why does the man want to visit the zoo in the afternoon
A. The zoo will be closed tomorrow.
B. The zoo is open free to visitors today only.
C. There are some unusual animals in the zoo.
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4至17题。
14. Why is the man seeing the doctor
A. His head hurts. B. He feels tired. C. He has got a cold.
15. When did the man return to work last time he was ill
A. When he felt better.
B. When he was very well.
C. When his boss called him.
16. How long did the man rest six months ago
A. A couple of days. B. Two weeks. C. Ten days
1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doctor
A. She isn’t fit for her job.
B. She gives the man some pills.
C. She will give the man further tests.
听第10段材料,回答第18至20题。
18. What won’t be included in the mid-term test
A. True or false. B. Translation. C. Question.
19. What is the topic of tonight’s lesson
A. The importance of speech delivery.
B. Some examples of good speech delivery.
C. Details helping with the speech delivery.
20. What’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f good speech delivery
A. Eye contact. B. Speaking fluently. C. Proper gestures.
第二部分:词汇知识运用(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 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从每题所给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21. In dealing with public relations, we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prevent the _______ in personality.
A. contact B. contrast C. connection D. conflict
22. They have made some voluntary ________ to the cause of rural economic improvement.
A. donations B. congratulations C.distributions D. contributions
The Higher People's Court in the central province of Henan announced Zhao Zuohai, 57, innocent, after the man he was ________ of killing returned to their village.
A. reminded B charged C informed D accused
24. Danny Way’s jumping over the Great Wall and ______ his own dream should be
an inspiration to the youth in China.
A. undertaking B. conducting C. performing D. accomplishing
There are varieties of programs in the TV station to ______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interests
and tastes among the public.
A. contribute to B. appeal to C. attach to D. adjust to
26. —What was the trouble with you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When I practiced running in the street, my strength _____ and I fell onto the ground.
A. gave away B. gave up C. gave off D. gave out
27. The written record of our conversation doesn’t ______ what was actually said.There are a lot of
mistakes.
A. correspond with B. relate to C.associate with D. compare with
28.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33 migration overpasses have been made______ for herds(兽群) of Tibetan antelopes to go through their breeding grounds.
A.admirable B.available C.abundant D.appropriate
29. At times, people need humorous words to break up _______ silence to recover harmony.
A. superb B.entire C. awkward D. adequate
30. The plane will be landing in 20 minutes. Please be seated!
A. Readily B. Approximately C. randomly D. typically
第二节: 完型填空(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短文,掌握其大意,然后从31-50各题所给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The other day, I happened to meet someone I hadn’t seen for many yeas. I couldn’t believe the change in him. In fact, he didn’t even seem like the 31 person.
When I first knew Bill, back in 32, he was one of the most carefree people I had ever 33. He was always ready to have a party. He thought 34 of going out for beer at three o’ clock in the morning or driving 50 miles to see an old 35 he really liked. Bill and I were in the same class in college, and 36 was never dull when he was 37. With him there was one wild 38 after another. Sometimes I wonder how we 39 to study for our exams.
Last week I was in Huston on business and I ran into Bill in the bar at the hotel. 40, I wasn’t even sure it was 41. Was this short-haired businessman really the same person I wasn’t really sure until I came near him but it indeed was Bill. Now he works for a bank. He 42 most of the evening about his job, his new car and his house. Now he had changed! Back when we were in college, the 43 thing Bill cared about was possessions. Now they seemed to be his main 44. Although I have changed a bit myself, somehow, I never 45 Bill changing so much. My image of him 46 the one I had formed 47 the time when we were college students together.
I suppose it’s 48 to expect people to remain the same, especially 49 I have changed so much myself. But I must say that I enjoyed the old Bill much more than the new Bill. Maybe, he 50 the same way about me.
31. A. proper B. same C. usual D. right
32. A. childhood B. the army C. his thirties D. college
33. A. considered B. supposed C. met D. expected
34. A. nothing B. much C. most D. none
35 .A. man B. hospital C. movie D. country
36. A. learning B. life C. work D. fun
37. A. in B. out C. away D. around
38. A. adventure B. mistake C. chance D. joke
39. A. decided B. intended C. managed D. hoped
40. A. Fist of all B. At first C. Now and then D. All the same
41. A. that B. us C. there D. him
42. A. thought B. argued C. talked D. spent
43. A. first B. last C. next D. only
44. A. interest B. event C. subject D. problem
45. A. forgot B. minded C. liked D. imagined
46. A. remained B. reminded C. suggested D. became
47. A. since B. from C. at D. till
48. A. unnecessary B. foolish C. common D. unusually
49. A. because B. that C. how D. when
50. A. felt B. acted C. looked D. discovered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满分40分)
阅读下列短文,从每篇短文后所给各题的四个选项(A、B、C和D)中,选出最佳选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A
"Grandma, Grandma, tell us a story!" Four darling children sat by my feet, looking up at me expectantly.
Suddenly, we were interrupted by clapping. "Terrific," the director said, stepping up to the stage from the aisle(过道). “Except, could you kids face the audience a bit more "
The kids shifted to face the empty seats, which would be filled in a few days for the church play. "Perfect," the director said. "Now, Grandma, read to your grandchildren." A pang of sadness hit me. If only I could read to my real grandchildren!
I had a granddaughter, but I'd never met her. Sixteen years earlier my son was involved in a relationship that ended badly. But out of it came a blessing: a baby girl named Lena. I hoped to be a grandmother to her-- but shortly after the birth, the mother moved without any address left. Over the years, I asked around town to try and find my son's ex-wife, but it seemed that she didn't want to be found.
I'd just joined this new church a week earlier, and was at once offered the part of Grandma in the play. At least now I could pretend to be a grandma. The rehearsals went well, and finally the day of the show arrived. The performance was great. "You all looked so natural up there," one of my friends said.
Afterward, we went to the church basement for refreshments. I walked over to one of the girls in the play. Rehearsals had been in such a hurry that we never really got to talk. "How's my granddaughter " I joked.
" Fine!" she answered. Just then, someone else walked up and asked the girl her name.
I wasn't sure I heard the girl's answer correctly. But it made me ask her another question. "What's your mother's name "
She told me. I was still in shock. "And what's your father's name " I asked. It was my son.
She'd only started going to that church a week before I did. Since that day of the play, we've stayed close. Not long ago, she even made me a great grandma.
51. What was the author doing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A. Telling a story B. Playing a game.
C. Preparing for a play. D. Acting in a movie.
52. Why did the author feel " a pang of sadness" at the words of the director
A. The director's words reminded her of her lost granddaughter.
B. The director's words hurt her badly.
C. She wished that she had a real grandchild.
D. The director wasn't content with her performance.
53. What happened in the church basement after the play
A. The author played a joke on Lena.
B. Lena treated the author as a friend.
C. The author got to know who Lena was.
D. Lena mistook the author for her grandmother.
54. We can infer that when writing the story, the author felt ______.
A. light-hearted B. heartbroken C. confused D. anxious
B
School districts are turning to high-tech solutions-from fingerprint scans to electronic cards – to track kids on school buses and keep them from getting off at the wrong stops. A fingerprint scanning system, approved this month for testing at the Desert Sands district, northeast of San Diego. Students will be scanned as they get on and off the bus.
"Kids get lost. It happens in every school district, every year," says John DeVries, president of Global Biometrics Security, which developed the Biometric Observation Security System (BOSS) that's being tested. It happened Oct. 13 when a Prince George's County (Md.) school employee took a 5-year-old student to the wrong bus and the student got off several blocks from home.
With BOSS, students' fingerprints are scanned and sent to a database. When they get off, they provide a "check out" print. An alarm sounds if the child tries to get off at the wrong place. The fingerprints are not stored, DeVries says. They are converted into a series of numbers that cannot be used to re-create the print, he says.
Margaret Gomez of Palm Springs, Calif., whose daughter, then 6, was let off a bus about a mile from her home three years ago, supports the idea. "Anything is better than what they have in place now."
Other tracking systems include the ZPass from Seattle-based Zonar Systems, which uses a programmed card carried by students or tied to a backpack. It is in about 30 districts, including North Kansas City Schools and Illinois School District 128 in Palos Heights, company executive Chris Oliver says.
Paul Stephens, of the Privacy Rights Clearinghouse in San Diego, says tracking students is reasonable, but the data could fall into unauthorized hands. "What if a child predator was able to get access to this " he says.
55. What is the purpose of schools turning to high-tech solutions
A.To make school buses safer for kids.
B.To prevent kids from getting lost.
C.To help parents locate their missing kids.
D.To save some time for school children.
56.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hird paragraph
A.Students will have to carry a database with them.
B.An alarm will go off every time kids get off
C.The fingerprints will be stored in the database.
D.Students' information can't be used for other purposes.
57. What is Margaret Gomez's attitude toward the new solution
A.Supportive. B.Pessimistic. C.Doubtful. D.Worried.
58. What is Paul Stephens mainly concerned about
A.Whether this new solution is reasonable.
B.How this tracking can be accepted by parents.
C.The safety of children's personal information.
D.Who should be authorized access to such information.
C
When people search online, they leave a trail that remains stored on the central computers of firms such as Google, Yahoo and Microsoft. Analyzing what we're looking for on the Web can offer a remarkable understanding of our anxieties and enthusiasms.
UK writer John Battelle wrote on his blog, "This can tell us extraordinary things about who we are and what we want as a culture."
Google's experimental service Google Trends, for example, compares the numbers of people searching for different words and phrases from 2004 to the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se graphs, sometimes people's interests are driven obviously by the latest news: when the Spice Girls, a pop group, announce a reunion, there's an immediate rush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em. Other results are strikingly seasonal: people go shopping online for coats in winter and sandals(凉鞋)in summer.
The most fascinating possibility is that search data might help predict behavior. Perhaps we search for a political candidate's name when we are thinking about voting for him or her. This information could clearly be useful to a marketer - it's already how Google decides which ads to show on its search results pages – or to a political campaign manager.
Marissa Mayer, a Google vice-president, argues that Google Trends correctly "predicted" George Bush's victory over John Kerry in the 2004 election. The graph clearly shows that Bush continued his lead over Kerry, in terms of search volumes, even when polls(民意测验) suggested the race was on a razor's edge. However, that’s not always the case. For instance, the same approach predicted Hillary Clinton would beat Barack Obama in the race for the Democratic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in 2008 turned out to be wrong in the end.
59.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Google are able to see the trails of the people when they are ________ .
A. using their computers
B. surfing the Internet
C. using its search engine
D. connecting their computer to another one
60. The search data can help foresee the following EXCEPT ______
A. 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B. the better place to put advertisements in
C. The victory of a politician in the election
D. The reunion of a pop group
61. On the whole, the author holds a view towards the search trail that ______
A.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rules about collecting the search trails
B. People are in danger of letting out their personal information
C. The search data is very useful to understand people in society
D. Search trails might cause a lot of disorder.
62. The underlined expression in the last paragraph means_______
A. The competition was a very close one
B. The competition was towards the end
C. The competition showed a clear result
D. The competition was endless
D
Kirk Watson, then Austin’s mayor, remembers it this way:
“I was at the gym working out and going back and forth between different machines, doing different things. I was on a treadmill(踏车), my head down and a guy on another treadmill cried out, ‘Mayor, is that the World Trade Center ’ ”
Moments later, Watson was in another part of the gym, away from televisions. “Another guy said another one hit.” he recalled.
Watson, now a state senator, recalls every detail, every emotion of Sept. 11, 2001.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feeling of watching the towers fall,” he said, recalling going into mayor mode when it became clear our nation was under attack.
You, too, remember the details, the emotions of 9/11. Five weeks from today, on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at awful day, we will provide a forum for Central Texans to share their memories. At times, the memories are so vivid, it seems impossible it was so long ago. And there are times the memories are so horrific that it can be hard to comprehend that such a thing actually happened.
For many of us, the 9/11 attacks on our homeland are the equivalent(等同) of what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was for Americans on Dec. 7, 1941. The events were comparable, but the outcome was different. Does it seem to you America was in a better place 10 years after Pearl Harbor than we are 10 years after 9/11 We remain at war on two fronts. Our nation’s economy is shrinking. Too many Americans are unemployed. We face challenges so deep that some Americans — inheritors of a national spirit long marked by eternal optimism about a boundless future — are thinking about whether our best days are behind us.
“Sept. 11, 2001 was our day that will live in evil,” Watson said. “We need to make sure ou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will say we reacted to our day that lived in evil at least as well as that generation that came before us reacted to Pearl Harbor.”
Have we done that We’d lik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in a project planned for these pages on Sunday, Sept. 11. Are your memories consumed by the horror of the sights of that day And, like Watson, do the emotions of the day still burn within you
63. When America was under attack on Sept 11, 2001, Kirk Watson was________.
A. in the office having a talk with his staff
B. receiving a phone call from his colleague
C. in the stadium watching TV
D. at the gym taking exercise
64. It can be learnt from the passage that ten years after Sept 11, 2001, ________ .
A. America is in a better place than they were 10 years after Pearl Harbour
B. America’s economy is picking up
C. Americans are worried about their future
D. many Americans are living a happy life
65. The author’s purpose in writing the passage is to ________ .
A. hope the readers will talk about how they feel about the 9/11 attacks
B. expect the victims of the 9/11 attacks will be tolerant
C. call on all Americans to unite
D. encourage American young people to fight against terrorists
66. What can be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Great Pain Disappears Slowly
B. Ten Years Later, Memory Still Burns
C. Ten Years Ago, the 9/11 Attacks Occurred Unexpectedly
D. The 9/11 Attacks, Forgettable or Forgivable
E
Until recently, the "science of the future" was supposed to be electron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day it seems more and more likely that the next great breakthroughs in technology will be brough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those two sciences with organic chemistr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his combination is the science of biotechnology.
Organic chemistry enables us to produce marvelous synthetic materials. However,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manufacture anything that has the capacity of wool to conserve (保存) heat and also to absorb moisture. Nothing that we have been able to produce so far comes anywhere near the combination of strength, lightness and flexibility that we find in the bodies of ordinary insects.
Nevertheless, scientists in the laboratory have already succeeded in "growing" a material that has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skin. The next step may well be "biotech hearts and eyes" which can replace diseased organs in human beings. These will not be rejected by the body, as is the case with organs from humans.
The application of biotechnology to energy production seems even more promising. In 1996 the famous science fiction writer, Arthur C. Clarke, many of whose previous predictions have come true, said that we may soon be able to develop remarkably cheap and renewable sources of energy. Some of these power sources will be biological. Clarke and others have warned us repeatedly that sooner or later we will have to give up our dependence on non-renewable power sources. Coal, oil and gas are indeed convenient. However, using them also means creating dangerously high levels of pollution.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energy without increasing that pollution to catastrophic (灾难性的) levels unless we develop power sources that are both cheaper and cleaner.
It is attempting to think that biotechnology or some other "science of the future" can solve our problems. Before we surrender to that temptation we should remember nuclear power. Only a few generations ago it seemed to promise limitless, cheap and safe energy. Today those promises lie buried in a concrete grave in a place called Chernobyl, in the Ukraine. Biotechnology is unlikely, however, to break its promises in quite the same or such a dangerous way.
67. The materials produced with organic chemistry are ________at present.
A. as good as wool B. as good as an insect's body
C. better than natural materials D. not as good as natural materials
68.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it may soon be possible ________.
A. to transplant human organs B. to make artificial hearts and eyes
C. to produce drugs without side effects D. to make something as good as human skin
69. In 1996, Arthur C. Clarke predicted that
A. the Chernobyl disaster would happen in two years
B. biological power sources would be put into use soon
C. oil, gas and coal could be repeatedly used in the future
D. we will never stop using non-renewable power sources
70.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last paragraph
A. Biological power will keep all its promises.
B. Biological power is cheaper than nuclear power.
C. Biotechnology can solve all our future energy problems.
D. Biological power may not be as dangerous as nuclear power.
第四部分:书面表达(共两节,满分40分)
第一节 完成句子 (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15分)
根据每小题括号内的汉语提示,以及句末括号内的英语单词完成句子,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题号后。
71. “You a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一样不仔细)he is,” the teacher said to me seriously. (than)
72. Mother has made it clear that __________________(最后离开房间的人)should turn off the light.(whoever)
73. I was busy that day. Otherwise I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去那儿) with you.(go)
74. Little______________(我们怀疑)that the district was so rich in mineral resources. (suspect)
75. _____________________(尽管他的发现重要), it was regarded as a matter of no account in his time.(as)
76.When we’ll go abroa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待弄清楚).(remain, see)
77. He lay on the glass ______________________(双臂交叉)under his head, looking into the sky lazily. (with, cross)
78.The London Olympics Games will be held in 2012, when perhaps I __________________(在学习) as a freshman in a university there. (study)
79. Tom doesn’t know how long it will be before he_______________(得到允许) carry on with the research. (allow)
80. It was in the lab________________(负责)by Professor Zhang that they did the experiment. (charge)
第二节 书面表达(满分25分)
新课程实施以来,个别省率先取缔了晚课,你所在的班级学生对是否应取消晚课展开了一次讨论。请结合下面的讨论内容用英语写一篇短文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赞成观点 反对观点
能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休息时间;有时间发展个人爱好。 相对在家自习,在校学习效率更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习问题可以得到及时解决。
你的观点…
注意:1.词数:100左右,开头已写好(不计入总次数);
2. 可适当增加细节,以使行文连贯。
Recently, our class have hel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evening classes should be cancelle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语参考答案
1-20 ABACC ACBBA BACBA BCBCA
21-30 DDDDB DABCB
31-50 BDCAC BDACB DCBAD ACBDA
51-54 CACA 55-58 BDAC 59-62 CDCA 63-66 DCAB 67-70 DBBD
71. no more careful than
72. whoever leaves the room last
73. would have gone there
74. did we suspect
75. Important as his discovery is
76. remains to be seen
77. with his arm crossed
78. will be studying
79. is allowed to
80. which was taken charge of
参考范文:
Recently, our class have hel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evening classes should be cancelled. Opinion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Some of them are in favor of the idea that the evening classes should be cancelled. To begin with, cancelling evening classes means they have more time for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resting, students will have more time to develop their hobbies such as reading, playing sports, drawing and so on.
However, others object to his idea.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compared with studying at home, studying at home, studying at school may lead to high study efficiency. What’ mor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study can be coped with as soon as possible by means of communicating with teachers and cooperating with classmates.
Weighing pros and cons, I prefer studying at hone because I’m willing to form the habit of being independent and I ‘m inclined to arrange study time myself.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理科数学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命题人:邱志波
考查内容:集合、函数、导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数列、不等式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A=,,则的子集个数是( )
A.1 B.2 C.4 D.8
2.已知函数 若f(2-x2)>f(x),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已知M是曲线上的任一点,若曲线在M点处的切线的倾斜角均为不小于的锐角,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4.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若( )
A.27 B. 81 C. 243 D.729
5.已知,,那么的值为( )
A. B. C. D.
6.设{an}递增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12,前三项的积为48,则它的首项是( )
A.1 B.2 C.4 D.6
7.若
A. B. C. D.
8.设,满足约束条件,若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12,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9.若在直线上存在不同的三个点,使得关于实数x的方程有解(点不在上),则此方程的解集为( )
A.  B. C. D.
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0.已知函数,则方程(为正实数)的根的个数不可能为(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二、填空: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1.已知a,b,c为△ABC的三个内角A,B,C的对边,向量=(),=(cosA,sinA).若⊥,且acosB+bcosA=csinC,则角B=
12.下表给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数阵”
……
满足每一列的数成等差数列,从第三行起,每一行的数成等比数列,且每一行的公比相等,记第i行第j列的数为等于
13.设为三个非零向量,,则的最大值是
14.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函数的图象关于点(1 , 0)对称,若对任意的,不等式恒成立,则当时,的取值范围是____ _____
15.已知函数,,
设, 且函数的零点均在区间内,
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5分,解答时应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6.(本小题12分)已知向量(为常数且),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
(1)求实数的值;
(2)把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得函数的图象,求函数的解析式及其单调增区间.
17. (本小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分)已知数列满足条件:,
(1)判断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
(2)若,令,
证明:(1); (2)
18.(本小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分)如图,某人在塔的正东方向上的C处在与塔垂直的水平面内沿南偏西60°的方向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步行了1分钟以后,在点D处望见塔的底端B在东北方向上,已知沿途塔的仰角,的最大值为.
(1)求该人沿南偏西60°的方向走到仰角最大时,走了几分钟;
(2)求塔的高AB.
19. (本小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2分)已知函数在上为增函数,其中,
(1)求的取值集合;
(2),若在上为单调函数,求m的取值范围.
20. (本小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3分)在数列中,.
(Ⅰ)求证:数列为等差数列;
(Ⅱ)设数列满足,若
对一切且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1.(本小题1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4分)设函数,.
⑴求的极值;
(2)设函数(为常数),若使≤≤在上恒成立的实数有且只有一个,求实数和的值;
(3)讨论方程的解的个数,并说明理由.
理科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BDACA BADDA
二.填空题
11. 300 12. 13. 14. (13,49) 15. 9
三.解答题
16解:(1)…3分
因为函数在上的最大值为,所以,即………….…5分
(2)由(1)知:,把函数的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可得函数
又 ……………8分
所以,的单调增区间为…………………………12分
17.解:(1)证明:由题意得 ……………2分

所以,当时,不是等比数列
当时,是以为首项,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5分
(2)解:由⑴知, ……………7分
故 ……………9分
………………….12分
18.解:(1)依题意知:在△DBC中,
CD=6000×=100(m),,
由正弦定理得,∴
=(m)…………(2分)
在Rt△ABE中,
∵AB为定长 ∴当BE的长最小时,取最大值60°,这时…………(4分)
当时,在Rt△BEC中
(m),
设该人沿南偏西60°的方向走到仰角最大时,走了分钟,
则(分钟)…………(8分)
(2)由(1)知当取得最大值60°时, ,
在Rt△BEC中,
∴=(m)
即所求塔高为m. …………(12分)
19.解:(1)由题意:在上恒成立,即≥0,
在上恒成立,
只需sin
所以,的取值集合为 …………(5分)
(2) 由(1),得f(x)-g(x)=mx-,,由于f(x)-g(x)在其定义域内为单调函数,则在上恒成立,即在上恒成立,故,
综上,m的取值范围是 …………(12分)
20.解:(1)由,变形得:
即,所以………………4分
故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5分
(2)由(1)得,所以…………………………7分

===
所以是关于的单调递增函数,则
故实数的取值范围是…………………………13分
21解:⑴令,得,
区间分别单调增,单调减,单调增,
于是当时,有极大值时,有极小值;
(2)由已知得在上恒成立,
由得 时,,时,,
故时,函数取到最小值.从而;
同样的,在上恒成立,
由得 时,; 时,,
故时,函数取到最小值. 从而,
由的唯一性知,;
(3)记=
①当时,在定义域上恒大于,此时方程无解;
②当时,在定义域上为增函数.
,,所以,此时方程有唯一解。
③当时,,
当时,,所以在为减函数
当时,,所以在为增函数
所以,当时,
(a)当时, ,所以,此时方程无解
(b)当 时, ,所以,此时方程有唯一解
(c)当时,,
因为且,所以方程在区间上有唯一解,
因为当时,,所以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 方程在区间上有唯一解.
所以,此时方程有两解.
综上所述:当时, 方程无解;
当时, 方程有唯一解;
当时, 方程有两解 。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80分钟 分值:100分 命题人:孙华军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哪组糖类物质能与①~③中的叙述依次对应( )
①存在于RNA中而不存在于DNA中的糖类
②存在于叶绿体中而不存在于线粒体中的糖类
③存在于动物细胞中而不存在于植物细胞中的糖类
A.核糖、脱氧核糖、乳糖 B.脱氧核糖、核糖、乳糖
C.核糖、葡萄糖、糖原 D.脱氧核糖、葡萄糖、糖原
2.美、英研究人员在2002年相继宣布,“敲除排斥基因”的猪已经降生。人们可望利用这种猪大量“生产”适用于移植手术的器官。在此之前如果把猪器官移植给人体,人类的免疫系统能识别猪细胞上的某种物质,从而发生强烈的排异反应。该物质所处的位置和化学成分分别是 ( )
A.细胞膜 胆固醇 B.细胞膜  糖与蛋白质的复合物
  C.细胞质 蛋白质    D.细胞核 脱氧核糖核酸
3.研究表明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联系。高尔基体具有极性,靠近细胞核的一面称为形成面,接近细胞膜的一面称为成熟面。从形成面到成熟面,膜的厚度和化学成分发生逐渐改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面似核膜,成熟面似内质网 B.形成面似内质网,成熟面似细胞膜
C.形成面似核膜,成熟面似细胞膜 D.形成面似内质网,成熟面似核膜
4.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含细胞壁结构的细胞必定为植物细胞 ②含中心体的细胞必定为动物细胞
③同一动物体不同组织细胞中线粒体含量不同 ④植物细胞必定含叶绿体
⑤能进行光能自养的生物不一定是绿色植物
A.①③ B.①④ C.③⑤ D.②⑤
5.关于叶绿体的起源有一种理论——“内共生假说”,即现代绿色植物的真核细胞祖先吞噬了某种单细胞原核生物并与之建立了共生关系,进而形成了现在的叶绿体。与此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是原核细胞被真核细胞内吞共生而形成,其外膜与原核的细胞膜更为相似
B.如果叶绿体确实起源于原核生物,那么它也可能是通过细胞分裂方式增殖
C.叶绿体基因应属于原核生物的基因,也应该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理
D.根据该理论,叶绿体中含DNA、RNA,但无染色体、核糖体等结构
6.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内质网膜 B.②是高尔基体膜
C.③是叶绿体内膜 D.④是线粒体内膜
7.线粒体DNA上的基因控制合成的酶与线粒体功能有关。下列有关线粒体DNA的叙述中错误的( )
A.线粒体DNA能够进行转录和翻译
B.线粒体DNA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C.若线粒体DNA受损,不影响神经细胞吸收K+
D.若线粒体DNA受损,不影响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8.植物的光合作用受CO2浓度、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影响。右图为在一定CO2浓度和适宜温度条件下,测定某植物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光合作用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a点所示条件下,该植物细胞只进行呼吸作用,
产生ATP的场所是线粒体
B.b点时该植物的实际光合作用速率为0
C.若将该植物置于c点条件下光照9小时,其余时间
置于黑暗中,则每平方米叶片一昼夜中CO2的净吸收
量为15mg
D.适当提高CO2浓度,则图中a点下移,b点左移,c
点上移
9.下面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氢的细胞器及氢的来源和用途比较,正确的( )
细胞器 来源 用途
① 叶绿体 水的分解 还原五碳化合物
② 叶绿体 水的光解 还原三碳化合物
③ 线粒体 丙酮酸的分解 与氧结合生成水
④ 线粒体 葡萄糖和丙酮酸的分解 与氧结合生成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下图甲是H2O2酶活性受pH影响的曲线,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pH =b时H2O2分解产生的O2量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H2O2的自然分解)。若该酶促反应过程中改变某一初始条件,以下改变正确的是 (  )
A.pH=a时,e点下移,d点左移
B.pH=c时,e点为0
C.温度降低时,e点下移,d点右移
D.H2O2量增加时,e点不移,d点左移
11.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体内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线粒体,不能产生ATP
B.ATP中的能量可以来源于光能、化学能,也可以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都能形成ATP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中的碱基“A”表示不同物质
12.下列对细胞分化不同水平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细胞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改变
B.从细胞器水平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细胞器的数目、形态结构以及功能改变的结果
C.从蛋白质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蛋白质种类、数量、功能改变的结果
D.从核酸分子角度分析,细胞分化是由于DNA分子发生变化的结果
13.Krohn用小鼠进行皮肤移植实验,以此来探讨细胞衰老的原因。他将小鼠的皮肤移植到其F1代的身上,当F1变老时又移植到F2身上,如此进行了系列移植。这样移植的皮肤细胞可生活7~8年,远远超过了原来供体的寿命。该结果表明引起小鼠细胞在体内衰老的原因主要是( )
A. 体内环境变化   B. 体外环境变化
C. 供体寿命长短 D. 细胞本身衰老
14.下列关于细胞生理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细胞分化使各种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相同
B.细胞的增殖、分化、坏死、凋亡在生物体的生命历程中都具有积极意义
C.细胞分裂伴随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细胞分化仅发生于胚胎发育阶段
D.细胞凋亡是受遗传物质控制的正常生理过程,溶酶体在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15.下列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所含的全部色素都能吸收光能
B.硝化细菌与蓝藻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中,形成有机物的场所与需要的能量均相同
C.叶绿体中分解水的部位在囊状结构薄膜,产生ADP的场所在基质
D.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加剧了海洋生物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16.下列判断细胞死活的方法中,表述正确的是( )
①将植物细胞置于较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是活细胞
②观察用健那绿染色的口腔上皮细胞,发现线粒体被染成蓝绿色,则口腔上皮细胞是死细胞
③将好氧细菌与水绵一起制成临时装片,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若发现细菌没有趋向水绵照光部位,则说明细菌细胞为死细胞
④洋葱根尖经解离后,若发现细胞被龙胆紫溶液染上了色,则表明根尖细胞在解离前已死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7.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人体中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并只能在人体的内环境中起作用
B.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C.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
D.酶均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高效性、专一性
18.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利用该方法,孟德尔发现了两个遗传规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B. 孟德尔依据减数分裂的相关原理进行“演绎推理”的过程
C. 为了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
D. 测交后代性状比为1:1可以从细胞水平上说明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19.已知一批豌豆种子中胚的基因型为AA与Aa的种子数之比为1∶3,将这批种子种下,自然状态下(假设结实率相同)其子一代中胚的基因型为AA、Aa、aa的种子数之比为( )
A.3∶2∶1 B.7∶6∶3 C.5∶2∶1 D.25∶30∶9
20.有人取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右图。
下列有关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在基因1~8中,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5
B.若基因1~8中有一个是控制细胞呼吸酶的基因,则最可能是基因7
C.功能最为近似和差异最大的细胞分别是1与6、5与7
D.细胞分化使不同细胞中RNA完全不同,导致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各不
相同
21.萝卜的花有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以下
是三种不同类型杂交的结果:紫色×红色→398紫色,395红色;紫色
×白色→200紫色,205白色;紫色×紫色→98红色,190紫色,94白
色。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红色与红色杂交,后代均为红色
B.白色与白色杂交,后代均为白色
C.红色与白色杂交,后代既有红色,也有白色
D.可用紫色与白色(或红色)杂交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22.CO2是光合作用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下列措施中适于增加大田中的CO2浓度的是( )
①使用NaHCO3   ②增施有机肥料 ③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
④深施碳酸氢铵   ⑤焚烧秸秆    ⑥合理密植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3.纯合的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自交得F2,将F2中全部绿色圆粒豌豆再自交得F3,则F3中纯合的绿色圆粒的比例是 ( )
A.1/2 B.4/9 C.7/12 D.1/8
24.某同学为了测定某水层的光合作用总量和呼吸量,取两个无色透明玻璃瓶,其中一个包上黑色胶布,再包以锡箔,另一瓶不包裹,装入等量水样,沉入取水样深度,24h后取出测溶氧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可以测定某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
B.该实验可以测定某水层水样的呼吸量
C.该实验某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和呼吸量都无法测定
D.该实验必须再取一瓶水样,测定水中原有的溶氧量才能测出水层水样的光合作用总量
25.RuBP羧化酶是植物体内催化CO2固定的酶,由8个大亚基和8个小亚基构成。大亚基由叶绿体基因编码,小亚基由核基因编码。将豌豆根、茎、叶的一部分置于光下12 h,另一部分置于黑暗中12h。然后从这些材料中分别提取mRNA,进行分子杂交。用于杂交的探针是四种不同基因片段(已标记)。结果如下(“+”表示杂交带):
探叶 叶 茎 根 卷须
光 暗 光 暗 光 暗 光 暗
1 ++++ + - - - - ++ +++
2 +++ +++ ++ + + - +++ +++
3 +++ + +++ + + + ++ +++
4 ++++ + + - - - +++ +
如果用RuBP羧化酶的小亚基基因作为探针,得到的结果是( )
A.1 B.2 C.3 D.4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共11分)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在学习了课本实验“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后,想进一步探究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产生等量CO2时,哪种条件下消耗葡萄糖较少的问题。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将无菌葡萄糖溶液与少许酵母菌混匀后密封(瓶中无氧气),按下图装置实验。当测定甲、乙装置中CaCO3沉淀相等时,撤去装置,将甲、乙两锥形瓶溶液分别用滤菌膜过滤,除去酵母菌,得到滤液1和滤液2。请分析回答:
(1)甲、乙两组的实验变量是 ,实验需控制的无关变量主要有 (答二点即可)。
(2)酵母菌产生CO2的场所是 。
(3)利用提供的U型管(已知滤液中的葡萄糖不能通过U型管底部的半透膜,其余物质能通
过)、滤液1和滤液2等,继续完成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 的滤液1和滤液2分别倒入U型管的A、B两侧并标记;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 的变化。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 ;
② ;
③ 。
27.(5分)从猪唾液、胰液和新鲜肝脏细胞中分别提取到酶E1、 E2 、E3,它们与三种物质混合后情况如表一,且S3 与 E3混合后产生较多气泡,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表二为有关的颜色反应实验。据表回答(表中+表示有反应,-表示无反应):
(1)依据表中的信息,可以说明酶具有的特性是 ,E2是 酶。
(2)在酶E1、 E2 、E3中,不能用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的是 ,理由是 。
(3)表二试管4、5、6中液体均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的原因是 。
28.(共11分)(一)下图中的图A为某生物体细胞有丝分裂示意图,图B表示在一个细胞周期(G1、、S、G2组成分裂间期,M为分裂期)中细胞核内D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C表示处于一个细胞周期中各个时期细胞数目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A中含有 条染色单体,此细胞在分裂末期不出现细胞板,理由是 。
(2)若图A所示为胚胎干细胞,正处于培养液中,则在正常情况下,与其吸收无机盐离子有关的细胞器主要有 。
(3)图C中的DNA含量为大于2C且小于4C的细胞,处在B图的 期(填图中符号)。
(4)培养过程中若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图C中DNA含量为 C的细胞数量会增加。
(二)下图为细胞重大生命活动图解,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表示的是 (原核、真核)生物细胞的重大生命活动图示,
(2)细胞识别是细胞信号转导的前提,它是通过 (结构)实现的,细胞识别的物质基础是该结构上有 。
(3)A、B、C、D中,染色体结构动态变化主要发生在 过程,基因表达的过程则发生在 过程。
(4)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的作用,有可能使 发生突变,从而使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29.(共12分)景天科植物A有一个很特殊的CO2同化方式,夜间气孔开放,吸收的CO2生成苹果酸储存在液泡中,如图一所示;白天气孔关闭,液泡中的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CO2用于光合作用,如图二所示。十字花科植物B的CO2同化过程如图三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白天,影响植物A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有   (答二点即可)。
(2)植物A夜晚能吸收CO2,却不能合成C6H12O6的原因是   ,白天植物A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CO2的来源有 和 。
(3)在上午10:00点时,突然降低环境中CO2浓度后的一小段时间内,植物A和植物B细胞中C3含量变化的差异是   。
(4)植物A气孔开闭的特点,与其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推测植物A生活的环境最可能是 。
30.(共11分)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组别 表现型 乔化蟠桃 乔化园桃 矮化蠕桃 矮化园桃
甲 乔化蟠桃×矮化园桃 41 0 0 42
乙 乔化蟠桃×乔化园桃 30 13 0 14
(1)根据组别 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 。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 。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 种表现型,比例应为 。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 ,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①如果子代 ,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 ,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生 物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C B C C C D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A D B B C C B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A A 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1)有无氧气 温度、PH、培养液量、培养液浓度等
(2)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3)等量 液面高度
实验结果预测和结论:
①A侧液面上升,B侧液面下降,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少(2分)
②A侧液面下降,B侧液面上升,有氧呼吸比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2分)
③A、B两侧液面高度相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一样多(2分)
27.(每空1分,共5分)
(1)专一性(特异性) 蛋白酶(胰蛋白酶)
(2)酶E3 温度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不能分清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变化是由温度变化引起的,还是由酶的作用引起的(或温度也会影响过氧化氢的分解,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3)酶E1、E2、E3均为蛋白质
28.(每空1分,共11分)
㈠(1)8 该细胞是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
(2)核糖体和线粒体 (3) S (4) 2
㈡(1)真核 (2)细胞膜 糖被
(3)A ABCD (4)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9.(每空2分,共12分)
(1)温度、光照强度、水分等
(2)没有光照,光反应不能正常进行,无法为暗反应提供所需的ATP、[H]
苹果酸经脱羧作用释放的 呼吸作用产生的
(3)植物A基本不变,植物B下降的
(4)炎热干旱
30.(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11分)
(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4)蟠桃(Hh)自交(蟠桃与蟠桃杂交)(2分)
①表现型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2:1 (2分)
②表现为蟠桃和圆桃,比例为3:1(2分)
e
半透膜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程俊灵 审题人:胡凤扬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 -24 S-32 Cl-35.5 Ca-40
第Ⅰ卷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8×3=54分)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100nm之间
B. 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C. 可以利用过滤的方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D. 胶体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
2、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18gD2O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②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氟气和氩气所含的原子数相等 ③标准状况下,11.2L以任意比例混合的氮气和氧气所含的原子数为NA ④在标准状况下,22.4LSO3的物质的量为1mol ⑤4℃时5.4mL的水所含的原子总数为0.9NA ⑥0.1molOH-含0.1NA个电子 ⑦1mol Na2O2与水完全反应时转移电子数为2NA
A.③⑤⑥⑦ B.③⑤ C.①②④⑦ D.③④⑤⑥
3、依据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强
B.Mg(OH)2的碱性比Be(OH)2的强
C.HCl、HBr、HI的热稳定性依次增强
D.若M+和R2-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R>M
4、相同温度下,两种氨水A、B,浓度分别是0.2 mol/L和0.1 mol/L,则A和B的OH-浓度之比( )
A.大于2 B.小于2 C.等于2 D.不能确定
5、将足量CO2通入下列各溶液中,所含离子还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SiO32-、Cl-、NO3- B.Na+、S2-、OH-、SO42-
C.H+、NH4+、Al3+、SO42- D.Na+、C6H5O-、CH3COO-、HCO3-
6、某反应的△H=+100kJ·mol-1,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反应活化能小于100kJ·mol-1
B.逆反应活化能一定小于100kJ·mol-1
C.正反应活化能不小于100kJ·mol-1
D. 逆反应活化能比正反应活化能大100kJ·mol-1
7、在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会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 )
B A.容量瓶中原有少量蒸馏水 B.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D.称量时误操作为“左码右物”
8、实现下列变化,一定要加入氧化剂的是( )
A. HCl → Cl2 B. Na2SO3 → SO2
C. KClO3 → O2 D. HNO3 → NO
9、25℃时,向10ml0.01mol/LKOH溶液中滴加0.01mol/L苯酚溶液,混合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 )
A.pH>7时,c(C6H5O-)>c(K+)>c(H+)>c(OH-)
B.pH<7时,c(K+)>c(C6H5O-)>c(H+)>c(OH-)
C.V[C6H5OH(aq)]=10ml时,c(K+)=c(C6H5O-)>c(OH-)=c(H+)
D.V[C6H5OH(aq)]=20ml时,c(C6H5O-)+c(C6H5OH)=2c(K+)
10、X、Y、Z、M、W为五种短周期元素。X、Y、Z是原子序数依次递增的同周期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5,X与Z可形成XZ2分子;Y与M形成的气态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为0.76g/L;W的质子数是X、Y、Z、M四种元素质子数之和的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Z>Y>X>M
B.XZ2、X2M2、W2Z2均为直线型的共价化合物
C.由X元素形成的单质不一定是原子晶体
D.由X、Y、Z、M四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一定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11、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MgO的实验方案:
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mol/L) Na+ Mg2+ Ca2+ Cl―
0.439 0.050 0.011 0.560 0.001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 mol/L,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
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
已知:Ksp(CaCO3)=4.96×10-9;Ksp(MgCO3)=6.82×10-6;
Ksp[Ca(OH)2]=4.68×10-6;Ksp[Mg(OH)2]=5.61×10-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淀物X为CaCO3
B.滤液M中存在Mg2+,不存在Ca2+
C.滤液N中存在Mg2+、Ca2+
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4.2 g NaOH固体,沉淀物Y为Ca(OH)2和Mg(OH)2的混合物
12、25℃、101kPa 下:①2Na(s)+1/2O2(g)=Na2O(s) △H1=-414KJ/mol
②2Na(s)+O2(g)=Na2O2(s) △H2=-511KJ/mol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和②产物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不相等
B.①和②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产物,转移电子数不同
C.常温下Na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温度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D.25℃、101kPa 下,Na2O2(s)+2 Na(s)= 2Na2O(s) △H=-317kJ/mol
13、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
34.969×75.77%+36.966×24.23% =35.453中( )
A.75.77%表示35Cl的质量分数 B.24.23%表示35Cl的丰度
C.35. 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36.966表示37Cl的质量数
14、在复盐NH4Fe(SO4)2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可能发生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A. Fe2++SO42-+Ba2++2OH-=BaSO4↓+Fe(OH)2↓
B.NH4++Fe3++ 2SO42-+ 2Ba2++ 4OH-=2BaSO4↓+ Fe(OH)3↓+ NH3·H2O
C.2Fe3++ SO42-+ Ba2++6OH-= BaSO4↓+ 2Fe(OH)3↓
D.3NH4++ Fe3++3SO42-+ 3Ba2++ 6OH-=3BaSO4↓+Fe(OH)3↓+3NH3·H2O
15、某含铬Cr2O72- 废水用硫亚铁铵[FeSO4·(NH4)2 SO4·6H2O]处理,反应中铁元素和铬元素完全转化为沉淀。该沉淀干燥后得到n molFeO·FeyCrxO3 。不考虑处理过程中的实际损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耗硫酸亚铁铵的物质量为n(2-x)mol
B.处理废水中Cr2O72- 的物质量为mol
C.反应中发生转移的电子数为3nx mol
D.在FeO·FeyCrxO3中3x=y
16、可逆反应①X(g)+2Y(g)2Z(g) 、②2M(g)N(g)+P(g)分别在密闭容器的两个反应室中进行,反应室之间有无摩擦、可滑动的密封隔板。反应开始和达到平衡状态时有关物理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反应①的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B. 达平衡(I)时体系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体系的压强之比为14:15
C. 达平衡(I)时,X的转化率为
D. 在平衡(I)和平衡(II)中M的体积分数相等
17、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
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18、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是制备一种高效电池的重要材料,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B. 元素X与氢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第Ⅱ卷
19、(12分)雄黄(As4S4)和雌黄(As2S3)是提取砷的主要矿物原料,二者在自然界中共生。根据题意完成下列填空:
(1) As2S3和SnCl2在盐酸中反应转化为As4S4和SnCl4并放出H2S气体。若As2S3和SnCl2正好完全反应,As2S3和SnCl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反应产生的气体可用 吸收。
(3) As2S3和HNO3有如下反应:As2S3+ 10H++ 10NO3—=2H3AsO4+ 3S+10NO2↑+ 2H2O
若生成2mol H3AsO4,则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若将该反应设计成一原电池,则NO2应该在 (填“正极”或“负极”)附近逸出。
(4)若反应产物NO2与11.2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用水吸收全部转化成浓HNO3,然后与过量的碳反应,所产生的CO2的量 (选填编号)。
a.小于0.5 mol b.等于0.5 mol
c.大于0.5mol d.无法确定
20、(20分)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示意图
如右图所示:
(1)溶液A的溶质是 ;
(2)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离子方程式是 ;
(3)电解时用盐酸控制阳极区溶液的pH在2~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盐酸的作用 ;
(4)电解所用的盐水需精制。
去除有影响的Ca2+、Mg2+、NH4+、SO42-[c(SO42-)>c(Ca2+)]。
精致流程如下(淡盐水和溶液A来电解池):
①盐泥a除泥沙外,还含有的物质是 。
②过程Ⅰ中将NH4+转化为N2的离子方程式是
③BaSO4的溶解度比BaCO3的小,过程Ⅱ中除去的离子有
④经过程Ⅲ处理,要求盐水中c 中剩余Na2SO3的含量小于5mg /L,若盐水b中NaClO的含量是7.45 mg /L ,则处理10m3 盐水b ,至多添加10% Na2SO3溶液 kg(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21、(14分)为证明Fe3+具有较强的氧化性,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Cu片放入Fe(NO3)3
溶液中,观察到Cu片逐渐溶解,溶液由黄色变为蓝绿色,由此甲同学得到Fe3+具有较
强氧化性的结论。
乙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Fe(NO3)3溶液具有酸性,在此酸性条件下NO3-也能氧
化Cu”,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已知:
水解反应 平衡常数(K)
Fe3+ + 3H2O Fe(OH)3 + 3H+ 7.9 × 10-4
Fe2+ + 2H2O Fe(OH)2 + 2H+ 3.2 × 10-10
Cu2+ + 2H2O Cu(OH)2 + 2H+ 3.2 × 10-7
请回答:
(1)稀硝酸和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请利用所提供的试剂,帮助乙同学完成实验方案设计。
试剂:0.5mol/L Fe(NO3)3溶液、Cu片、精密pH试纸(0.5~5.0)、稀硝酸
方案:
(3)丙同学分别实施了甲、乙两位同学的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用pH计监测溶液pH
的变化,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甲同学的实验方案 溶液逐渐变成蓝绿色, pH略有上升
乙同学的实验方案 无明显现象,pH没有明显变化。
①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②导致实验过程中溶液pH略有上升的可能原因是

(4)请你设计更简便可行的实验方案,帮助甲同学达到实验目的:

化 学 试 卷 参考答案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C B B B C C B A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A D C B A C B A
19题答案:(1)1:1(2分)
(2)As2S3 (2分) 氢氧化钠溶液或硫酸铜溶液(2分)
(3)10mol (2分) 正极(2分)
(4)a(2分)
20题答案:(1)NaOH(2分)
(2)2Cl-+2H2O2OH-+H2↑+Cl2↑(2分)
(3)氯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增大HCl的浓度可使平衡逆向移动,减少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氯气的溢出。(4分)
(4)①Mg(OH)2(2分)
②2NH4++3Cl2+8OH-=8H2O+6Cl-+N2↑(4分)
③SO42-、(2分)Ca2+(2分)(写对一个的2分,有一个错得0分)
④1.76(2分)
21题答案
(1)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4分)
(2)测定硝酸铁溶液的pH,再配制相同pH的硝酸,将铜片加入硝酸中,观察二者是否反应(2分)
(3)① Cu + 2Fe3+ == Cu2+ + 2Fe2+ (4分)
② Fe3+ 变为Cu2+和Fe2+,水解能力下降(2分)
(4)将铜片放入氯化铁溶液中(2分)湖北省天门中学2011—2012学年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刘莉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下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读图后回答1~2题。
1.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
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
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
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
2.昼长分布为曲线⑤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
B.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
C.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附近
D.地球公转接近远日点附近
读某区域图,一架飞机在当地时间1时30分从甲地起飞时,太阳正好在地平线上。朝正西飞行,到达乙地时看见太阳又在地平线附近。回答3-4题。
3、飞机飞行的时间可能是
A.7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4、此时期
A.北部沿海地区浮冰较少 B.图中甲地(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C.乙地盛行西北风 D.此时开普敦气候炎热干燥
右图中,m为晨昏线的一段,O 点为北极点,R、T为经线OR、OT与m的交点,α为经线OR、OT的夹角。读图完成第5题。
5.若α为固定值θ (0°<θ<90°), T点在赤道上,则一年中
A.二分日,OR、RT 均为最短
B.二至日,OR、RT 均为最长
C.春分至夏至,OR变长、RT变短
D.秋分到冬至,OR变短、RT变长
下图为某湖泊轮廓示意图,它的流域总面积为11800平方千米,其中湖区面积570平方千米,实线(海拔125.6m)表示正常湖区轮廓线,虚线(海拔126.2m)表示某次持续降雨后的湖区轮廓线,读图完成6-7题。
6.根据图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湖区面积大,指示该地地形平坦
B.实线和虚线重叠处指示地形陡峭
C.125.6m和126.2m表示中等雨量前
后的湖泊水深
D.湖区轮廓最大时,当地农民正种植冬
小麦
7.假如某次暴雨降水量为150mm, 3天后绝大部分雨水汇集到湖区,水位将比降雨前上升约
A.8米 B、4米 C、6米 D、2米
右下图为我国沿30°N方向两地理要素分布,读后完成8--9题。
8.要素①和要素②分别可能是
A.年太阳辐射总量和热量
B.全年平均气压 和平均气温
C.人均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
D.人口分布密度和城市数量
9.对我国要素①和要素②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要素①的分布差异主要是由纬度因素影响
B.造成要素①分布出现较大差异的原因是地形和降水
C.要素②分布的差异是因为东部地形平坦土地肥 沃
D.要素②分布的差异是由距离海洋远近影响的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图11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其错误点及理由分别是
A.“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B.“暖湿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C.“副高控制下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
天气
D.“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在副高北侧
11.图中副高所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A.五月 B.六月
C.七 D.八月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平直河段的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此河段河流流向为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东北向西南
13.下图能正确反映该河河水与两岸地下水关系的是(图中曲线实线为等高线,虚线为潜水面等高线)
14.该河的水文特征最不可能的是
A.水位变化大 B.无结冰期 C.含沙量小 D.流量大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图7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读图回答第15-16题。
15.由图7可知坡面哪个坡段侵蚀最严重
A.坡顶
B.坡面中段
C.坡麓
D.沟底
16.从图6信息所示角度考虑,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
A.保塬,平整土地
B.护坡,封坡育林种草
C.固沟,沟底轮作套种
D.宣传 ,建立预警机制
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是我国的四大牧区,牧区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适宜放养牛、
马、羊等多种牲畜。据此回答17~18题。
17.牧区许多湖泊面积缩小,水量减少,矿化度升高,造成牲畜饮水困难,湖泊变小,最不可能成立的原因是
A.发展粮食生产,扩大灌溉面积 B.大量泥沙沉积,河流改道
C.蒸发损耗及入渗补给地下水 D.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18.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的沙尘暴天气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比过去增加了,下列因素中与沙尘暴的发生无关的是
A.夏季风势力增强 B.草原、森林遭破坏
C.地表干燥,疏松 D.降水量减少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常年高温多雨,一年之中的温差变化极小,平均温度在26~29℃之间。在马来半岛南部东海岸,11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年降水在3000mm以上;西海岸年平均降雨量为2000~2500mm, 8~10月降雨量最多。根据材料结合下图完成19~20题。
19.马来西亚的降水类型主要是
A.对流雨 B.锋面雨 C.气旋雨 D.地形雨
20.下列有关马来半岛南部降水的东西差异的分析正确的是
A.11月至次年3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北季风,西海岸多雨。
B. 8―10月赤道低气压带北移,东北季风越过赤道,西海岸迎西北季风,多雨。
C.11月至次年3月赤道低气压带南移,东海岸迎东北季风,多雨。
D.8―10月随着赤道低气压带北移,西海岸多雨。
下图为山东省烟台附近某山区村庄某时刻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该山村的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下图中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22.关于图中时刻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图中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向由Q到P ④此时风向由P到Q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3.下图为“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下列关于该地岩层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中,其中最合理的是
A.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断裂—褶皱—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沉积—褶皱—断裂—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下图是“四个不同点的山地上某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分布表”,读图回答24-25题
地点 经纬度 海拔高度(米)
① 22°N 116°E 1500~2000
② 42°N 118°E 600~1000
③ 41°N 90°E 2200~2600
④ 44°N 127°E 1000~1500
24.推断该植被类型是
A.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 热带雨林
25.造成该植被在四地海拔高度分布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①②两地----光照条件不同 B.②③两地---降水量不同
C.③④两地----土壤不同 C.①④两地----坡向不同
2011—2012学年度天门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答题卡
一、选择题答题栏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第二卷
二、综合题(共三大题)
26. (16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http://www./ - blogid=5a18c50f0102dufv&url=http://s10./orignal/5a18c50fxb108c71738c9 ( http: / / www.21cnjy.com / " \l "blogid=5a18c50f0102dufv&url=http: / / s10. / orignal / 5a18c50fxb108c71738c9"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并说出①、②两地地形类型。(8分)
(2)简析④地的气候特征。(4分)
(3)评价④地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4分)
27.美国是世界上雷暴天气(雷暴是发生在局部地区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强对流天气。)频发的国家。图16是美国年平均雷暴天气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试描述美国雷暴天气的空间分布规律。(2分)
(2)图中字母A处的取值范围是 ,并分析该地与附近地区雷暴次数发生差异的原因。(4分)
(3)图中显示美国发生雷暴天气最多的地方是佛罗里达半岛半岛,试分析其成因。(6分)
28.伊犁河谷地——西域的绿色走廊,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地方。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2分)
地处西天山的伊犁河谷兼有南北疆特点,素有“中亚绿洲”、“塞外江南”的称誉。那里既有雄美的雪峰、冰川,又有俊秀的河川;既有恬静悠然的牧场,又有人神共织的农耕大地。由雪岭云杉形成的森林沿山谷向山下延伸,与山地草场交织在一起。伊犁河谷享有粮仓之称。春季,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映着大地的嫩绿,描绘出绿的世界;夏季,成片的油菜花和向日葵花将大地装扮成花的海洋。
(1)描述中国境内的伊犁河流域地形分布特点,并分析说明这种地形对伊犁河谷自然环境的影响。(8分)
(2)在山体的垂直变化中,有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森林草场交错带,树木只长在山的阴坡,而阳坡多为草场,出现了山脉“阴阳脸”的现象。请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阴阳脸”现象形成的原因。(6分)
(3)分析伊犁河谷种植业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答题栏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A D D B C B D A B B B A B
题目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B B B A A C A D C A B
第二卷
26.(8分)答案
(1)山地高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起伏大;海岸线平直。(4分)①丘陵;②高原(山地)。(4分)
(2)终年温暖,年温差小;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变化明显,双峰型(11月到12月、2月到5月降水较多)。(4分)
(3)有利: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不利:降水季节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不利。(4分)
27.(1)自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
(2)大于50,小于70(1分) A处比附近地区出现雷暴次数多;主要是受地形影响,地形为山地,使气流抬升,有利于雷暴形成。(2分)
(3)纬度低,蒸发旺盛,对流显著;半岛三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充足;飓风活动频繁。(3分,每项1分)
28.(22分)
(1)形似向西开口的三角形,自西向东逐渐收缩;北为北天山山脉,南为南天山山脉,中为山势较低的乌孙山;北部和中部山岭之间为伊犁河谷。(4分)
这种半封闭地形,利于河谷形成地形雨;植被覆盖率高;河流水量丰富,落差大;北部高大山脉可抵御来自西伯利亚(北部)的干冷气流;南部高大山脉可阻止来自塔里木盆地(南部)的风沙入侵。(4分)(言之有理,答够4点即可得4分)
(2)阴坡温度低,蒸发弱,湿度大,林木生长旺盛;阳坡温度高,蒸发强,水分少,只适合草甸生长,从而形成这里山脉的“阴阳脸”现象。(4分)
(3)伊犁河谷地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热量条件较好;灌溉水源充足;农业生态条件优越。(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