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把握写景类文章的构建要素。 3.重点掌握修辞、多种感官并用等手法在写景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第一单元所选文章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它,感受它。 二、课文回顾 朱自清的《春》,以生动形象的笔法,多层次,多角度地描写一个特定时令的景象;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描写和赞美一个地方在一个季节里的风貌;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则不限于一时一地,而是描写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四首古代诗词,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总的来说,这些古今名篇描绘了优美的四十之景,抒发了真挚热烈的情感,营造了美好而深远的意境,构思精巧,语言精致,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体会。 三、写景类文章的构建要素 1.细致观察,挑选特色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3.调动感官,把景物写活。 4.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方法。 5.意在笔先,注意情景交融。 四、详细讲解五种构建要素在第一单元中的运用 1.细致观察,挑选特色景物,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一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角度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是苏轼笔下所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不管如何,任何景物都有其自身的特征。所谓的特征就是指此景物不同于其他景物的独特个性。把景物独特的形象通过叙述、描绘再现出现,尽可能使读者对你所描绘的景物有亲临其境之感。 朱自清在《春》这篇文章中,就特意挑选了悄然破土的春草,争奇斗艳的春花,温暖轻柔的春风,细密绵长的春雨,从色、形、味等鲜明特点入手,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春天的“新”、“美”、“力”。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就特意挑选了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在写山时又细致地将济南冬天的山分成三种不同状态,分别是“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在写水时更是抓住的水暖、绿、清的特点,山水相互映衬,将济南冬天的“温晴”清晰地印在读者心中。 刘湛秋在《雨的四季》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抓住春雨的柔软、娇媚、生机;夏雨的热烈粗犷、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雨的自然平静,让人们领略到了四季的雨的不同风情。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 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雨的四季》,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它在各个季节的不同特点。另一种是空间顺序,比如《春》在春花图中,作者按树上、花下、遍地的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出春花竞放的景象。《济南的冬天》,老舍在写薄雪覆盖下的山时,按照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由高到低地展现出薄雪覆盖下小山的秀气。 另外,人们观察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一文中,在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顶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 3.调动感官,把景物写活 感受景物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每种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颜色、音响、气味、姿态、质地等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知,不仅要用眼睛看,不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去摸,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既观其形与色,又听其音,嗅其味,“色、香、味、形”俱全,从而描写出景物的特点。 朱自清的《春》在描绘春风图时,“不错的,像母亲的手”调动触觉写出了春风的轻柔;“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儿的香。”调动嗅觉写出了春风的芳香;“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调动视觉和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悦耳。正是多种感官并用,朱自清才把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描写得细腻精彩,给人以美得享受。 4.善于运用各种写作方法 ⑴动静结合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所描绘出的景物才会具体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观沧海》中,“水何澹澹”是动态描写,“山岛竦峙”是静态描写,描写远观之景时,有动有静,突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2)虚实结合 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对于虚实结合的好处说得非常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例如《春》写道:“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结合,突出了春花的繁盛和气味的香甜。 又如《观沧海》中由“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由观沧海所观实景到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描绘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在正面描写的同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是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比如《春》,在春草图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先从正面描写春草的颜色、质地,接着又写道:“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用孩子们的活动侧面烘托出了春草的旺盛和可爱。 再如《四季的雨》,在写春雨时,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洗淋后的情态,间接地写出了春雨的清新、润泽、娇媚,表现了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4)多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例如《济南的冬天》在写山景时,“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給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又如写水景,“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这些描写,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间接地表现景物给作者的主观印象,传达出特定景物的神韵。 5.意在笔先,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主题一般是通过“借景抒情”、“即景抒情”来表现的。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直接抒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比如朱自清的《春》,字里行间都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感彩。“盼望着,盼望着”表达着一种急切的向往,随着“春天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作者的欣喜也越来越强烈。又如,写春风时,写到了“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这里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欢快的心情。 老舍《济南的冬天》,作者在描写济南冬景时,也是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赞美之情,抒情方式也不停变化,一是直接抒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二是创造意境、流露真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了作者赞美的真情。三是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如“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不但写出景物的外形,还饱含喜爱的心情。 五、知识迁移,比喻、拟人修辞在写作中的应用 习作建议:以描写荷花为例 1.平时可以多积累有关荷花的成语:出水芙蓉 花开并蒂 红菏菡萏 嫩蕊凝珠 2.可积累相关诗句,感受古诗词中的唯美意境: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风荷举。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学习名家名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荷塘月色》 六、课堂习作练习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描写荷花。 创作原则:联想既要丰富又要准确,能够生动真实地反应事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