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探究四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总分: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图是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所描绘的是( )
A.农村社区 B.科技社区 C.工业社区 D.商业社区
2.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是一幅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貌(  )
A.苏州 B.南京 C.临安 D.东京
3.设想你回到了北宋的汴京,可能遇到或经历的事件有(  )
①看到城市内店铺林立,商业发达,十分繁荣
②只能去商业区的“市”买东西
③到早市上买一些喜爱的书画
④去夜市品尝风味小吃
⑤在瓦子中看着上演的《窦娥冤》,不禁流下了眼泪
⑥春节到了,门外爆竹声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⑥
4.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南宋时期市场上通行“会子”。这一现象说明宋朝
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科技进步 C.海外贸易扩大 D.商品经济发展
5.一位读书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考中了进士,邀请同窗一起去逛瓦舍、看杂技、听说书、上茶馆,玩得非常开心。这位读书人可能是(  )
A.西汉人 B.隋朝人 C.唐朝人 D.宋朝人
6.某班级举办主题为“多彩的城市生活”的图文展览。“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与下列哪一座城搭配在一起最合适(  )
A.唐朝长安 B.北宋东京 C.元朝大都 D.明朝北京
7.《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作属于(  )
A.人物画 B.山水画 C.风俗画 D.花鸟画
8.法国人谢和耐在《南宋社会生活史》中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对此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早在宋代已经进入现代化
B.谢和耐是外国人,他的描述不符合当时的实情
C.宋代社会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临安是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商业繁荣
9.“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宋代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是(  )
A.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C.江南的青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
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10.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兄弟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食、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请问,他们走到的地方当时被称为( )
A.坊郭户 B.蕃市 C.瓦子 D.榷场
11.宋代市民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士大夫和达官贵人的大力提倡 B.国家政府的提倡
C.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 D.农民生活的需要
12.《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品经济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
13.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 )
A.纺织品 B.麻布 C.棉布 D.兽皮
14.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中,宋代在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 )
A.词 B.小说 C.诗歌 D.戏剧
15.《清明上河图》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史学家的关注,这主要是因为其( )
A.绘画题材广泛
B.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D.迎合了人民对风俗画的爱好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四月十三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
——《宋会要辑稿》
材料三 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
——《清明上河图》局部
(1)根据材料一,找出东京与长安在城市布局上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东京城又有哪些新的特点?
(3)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请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4)当时从南到北沿汴河运往东京的最主要物资是什么?主要产自哪里?
17.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每一个王朝,远远望去,似乎都有一种专属的美感。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产生了“朝代粉”这样一个群体。其中,很多人对宋朝一往情深,成了“宋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家万里中原土,换得钱塘十顷湖。
——清朝黄任《西湖杂书》
材料二 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集中反映在一幅绝世名画之上,以至于今天的这座城市,号称有三件“文化宝贝”,就是所谓的“半城水、一幅画、一个故事”。如今,“三宝”已然活化成该市久负盛名的文化旅游项目。
材料三 在这“一幅画”的作者笔下,“官衙门口士卒慵懒,城门口无士兵把守,外来的驼队进出自由,城墙多年失修”。
材料四 赵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1)材料一中北宋和南宋的建立者分别是谁?其都城分别位于今天的哪个省?
(2)材料二中的“一幅画”具体指哪一幅作品?其作者是谁?
(3)从材料三可见,北宋当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4)从材料四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5)你认为“朝代粉”应该恪守什么样的底线?
参考答案
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景象,描绘的是商业社区,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项。故选D。
2.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东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D选项符合题意,ABC选项排除。
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商业活动打破了市坊分开的限制,②错误,AC选项排除;《窦娥冤》属于元朝的作品,⑤错误,B选项排除;①③④⑥选项表述正确,D选项符合题意。
4.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早在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但全国通用的主要还是铜钱。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这反映了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D。
5.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B
【解析】“闲听瓦内讲评书,粉怪传奇胜翻读。打诨烟花皆悦众,全凭利口誉京都”。这首诗中的“瓦内”是指瓦舍内,瓦舍是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
8.C
【解析】对题文中的 ““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进行分析,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都是宋朝商品经济非常活跃的表现。AB表述错误,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所以此题选C。
9.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北宋前期,金属货币不便于携带,为了方面进行贸易,四川地区出现饺子,是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的出现,说明宋代商业的繁荣。A符合题意;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此项说明宋朝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不属于商业发展的突出表现。B不合题意;江南青花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具青瓷的兴盛主要在唐朝时期,不能说明宋朝商业的繁荣。C不合题意;长安成为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此项描述的是唐朝时期商业的繁荣。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10.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瓦子(瓦肆),宋代许多穷苦人在瓦子中卖艺谋生,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踢球的等等,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
11.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在城市市民阶层形成而且不断发展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不是宋代市民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排除;故选C。
12.C
【解析】依据题干“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砂糖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京梦华录》的材料描述的是北宋东京城夜市繁华的状况,夜市的繁华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材料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13.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麻布是大众化的衣料,丝织品主要由富农享有,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原料,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内容不是大众化的衣料,排除;故选B。
14.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学上突出的代表是词。
15.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A项本身错误,故排除A项。画家的风格和当时的一样,技巧确实很细腻,但细腻的画也不止这一幅,故排除C项。人民的风俗确实有,但那只是一些陪衬,不是该图画的主旨,故排除D项。故选B。
16.(1)北宋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融合在一起。
(2)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出现了夜市;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3)东京商业的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
(4)稻米。太湖流域。
【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图示分析可知北宋时,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居住区和商业区融合在一起。
(2)根据材料二“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可知东京城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时间,出现了夜市。根据材料“当时汴河穿城而过,西由黄河受水,东入淮河,水量丰富,船运繁忙,大江南北物资汇集”可知当时东京交通便利,人口众多。
(3)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东京商业的繁荣。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南方的农业发达,其中占城稻的产量高。因此从南往北运送的猪主要的物资是稻米。稻米当时主要产自太湖流域。
17.(1)北宋:赵匡胤;南宋:赵构。北宋都城在今河南省;南宋都城在今浙江省。
(2)《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
(3)北宋武备松弛,军纪不严,对外防范意识不高。
(4)少数民族政权是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5)示例:既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又要看到该朝代在中国历史上的不足。总之,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个朝代。(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宋朝的建立及其都城。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北宋以开封(今河南开封)为都城。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北宋皇帝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2)本题考查《清明上河图》。根据材料中这“一幅画”集中反映了“当年北宋都城的景象”可以判断该画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代表作,它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3)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根据材料中士卒慵懒、城门无兵把守、城墙失修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军事防御松懈、防御意识淡薄的状态。
(4)本题考查宋朝时期少数民族的状态特点。根据材料中“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可以看出当时的少数民族处于半汉化的状态。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围绕理智崇拜、以史为鉴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_21?????????è?????(www.21cnjy.com)_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