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冲刺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复习(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冲刺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 复习(无答案)

资源简介

七年级期末冲刺第四章综合复习
知识梳理
一、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两种变化本质上的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宏观上),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微观上)
2、伴随的现象
物理变化:外形、状态发生改变、有时也会有能量的变化
化学变化:能量的变化,发光、放热/吸热、颜色变化、生成气体/沉淀
3、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发生时不一定会发生化学变化
4、实例:木炭燃烧、钢铁生锈、火药爆炸、食物腐烂等等(化);矿石粉碎、水蒸发、干冰升华等等(物)
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分类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只能在物质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通过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等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酸性、碱性等
三、性质与变化的联系
①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在变化中又表现出性质。
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从物质的用途反映出物质的性质。
四、误区提醒
1、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物理变化来体现
2、有发光、放热、产生沉淀、变色或放出气体不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有可能是物理变化
3、爆炸分两种情况,一种化学爆炸,一种是物理爆炸(如气球爆炸)
五、本章小结
1、三个特殊温度点:熔点、凝固点、沸点
2、三个致冷作用:蒸发吸热、升华吸热、熔化吸热
3、三个条件;热传递(有温差)、液体沸腾(温度到达沸点,继续吸热)、熔化(到达熔点,继续吸热)
4、质量是物质的属性,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注意其中的区别)
5、等质量物质吸收或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变化明显的物质比热小,其中物质吸热的多少由加热时间来决定;当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时,其比热有可能也会发生改变。
6、天平在使用时,砝码用镊子由大到小放在右边托盘上。左右托盘要提前放好滤纸片,如果称量腐蚀性较强的物质,则用烧杯盛放物品。
典型例题
例1下列描述不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陶瓷具有耐酸、耐腐蚀性
B.液氧用作火箭升空的助燃剂
C.熟石灰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
D.硝酸铵溶于水放热
例2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家鼓励地摊经济,下列地摊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手工刺绣
B.西瓜切块
C.露天烧烤
D.冰冻凉粉
例3关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物理性质都是通过物理变化表现出来的
B.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化学性质
C.蜡烛燃烧现象说明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例4如右图所示,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熔化最快的是甲
B、甲丙是非晶体,乙是晶体
C、无法熔化的是乙
D、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
例5某同学要洗热水澡,他将20℃的冷水与60℃热水混合,混合后的水温为50℃,则在混合之前(

A、冷水和热水一样多
B、冷水比热水多
C、热水比冷水多
D、无法比较
例6根据表中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制作体温计常用水银做介质,原因之一是水银的比热容小
B.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做介质,利用了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
C.由于水比沙石的比热容大,所以内陆地区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
D.由于水比冰的比热容大,所以冷却食品时0oC的水比0oC的冰效果好
例7如图,气球内充入一定量的空气后,用细线扎紧气球口。固定在容器底部,往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气球浸没在水中,升高水温,发现水面位置明显上升。则水温升高时,对球内空气相关的量分析正确的是(??)
A.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
B.质量变大、体积不变、密度变大
C.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D.质量变大、体积变大、密度不变
例8判断下列变化,并进行归类。
铁片在空气中生锈
②将石灰石碾成粉末
③牛奶变酸
④自行车胎爆裂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例9小浦使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测量前,他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进行天平横梁平衡的调节。调节完成后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请你指出小明调节天平横梁平衡的过程中遗漏的操作步骤:________;
(2)完成遗漏的操作步骤后,为了调节横梁平衡,他需向________(填“左或右”)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中央零刻度线
(3)调节横梁平衡后,小明将小石块放在左盘,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右盘中的砝码情况和游码标尺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_______。
课堂练习1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状态
B.可燃性
C.密度
???D.挥发性
2、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酒精密度=0.8×103千克/米3)混合,则该混合液的密度(

A.大于0.9×103千克/米3
B.
等于0.9×103千克/米3
C.小于0.9×103千克/米3
D.
无法判断
3、下列关于质量和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橡皮在使用过程中,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B.将植物种子带到太空后,种子质量减小,密度不变
C.氧气瓶内的氧气用掉半后,氧气的质量减小,密度变小
D.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轮胎内气体成质量增大,密度变大
4、小东用最小砝码为5g的托盘天平称量一铁块质量,当天平平衡时他读出质量为76.8g,后来同桌小兰指出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实际质量应为(

A.?71.8g??????????????????????B.?75.2g???????????????????????C.?63.2g????????????????????D.?73.2g
5、甲、乙两金属的密度分别为ρ

、ρ

,将等质量的甲、乙两金属制成合金,则合金密度为(
??)
A.??????????????????B.??????????????????C.??????????????????D.?
6、图甲为探究冰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为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装置。已知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碘的熔点分别是0℃和113.5℃。通过对比这两个实验做出以下判断:(1)冰和碘都经历了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冰和碘在物态变化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这两个判断(
???)。
A.?只有(1)正确??????????????????B.?只有(2)正确?????????????????C.?都正确?????????????????D.?都错误
7、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9℃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A.这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B.这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C.这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这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8、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A.酒精挥发?
酒精燃烧
?
B.池塘水干涸?
池塘水结冰
C.钢铁生锈?
燃放烟花
D.葡萄酿酒?
葡萄榨汁
9、某同学在研究物质密度时,测量了四种固体的质量与体积,把它们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表示出来,根据图像判断正确的是(??)
?
A.?m1>m2>m3>m4
?
B.?V1=V2>V3>V4
C.?ρ1>ρ2=ρ3>ρ4
D.?ρ1<ρ2=ρ3<ρ4
10、下列不属于物质的特性是(

A.熔点
B.沸点
C.质量
D.溶解性
1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高压锅爆炸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牛奶变酸
D.钢铁生锈
12、给冰水混合物加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A.混合物的体积减小,温度升高
B.混合物的体积不变,温度不变
C.混合物的质量减小,温度升高
D.混合物的质量不变,温度不变
13、一盆0℃的水放在0℃的房间内,用电风扇对它吹风,一段时间后(

A.水根本不结冰
B.水可以结冰,结冰后质量不变
C.水可以结冰,但结冰后质量小于原先水的质量
D.水可以结冰,结冰后环境的温度降低
14、一种探材料;硬度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化,当温度到达2000℃时硬度才会适度变小,但不会熔化,当温度到达3000℃时开始升华。根据这种特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升华时吸收热量
B.熔点是2000℃
C.沸点是3000℃
D.凝固点是3000℃
二、填空题
15、0℃的冰和0℃的水的冷热程度是
的。(填“相同”或“不相同”)但摸起来感觉冰比水冷,这是因为

16、根据右表所示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和沸点回答:
(1)2455℃时的铁是
态;
(2)—40℃时的水银是
态;
(3)—255℃时的氢是
态。
17、如图所示是小李同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探究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第6min时的热能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8min时的热能;该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是AB段比热容的________倍。
18、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条件下,用____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罐里的。
19、如图所示,甲、乙为实心均匀正方体,它们的质量相等。若在两个正方体的上部沿水平方向切去相同高度的部分,并将截去的部分叠放在对方剩余部分上,此时他们的质量分别为m甲和m乙,m甲
m乙(填“大于”或“小于”)
20、一个瓶子装满水后,质量为200g,若装满酒精,质量为180g。现在小明想用这个瓶子装食用油,则装满后,瓶子的质量为
。(ρ酒精=0.8g/cm3,
ρ食用油=0.9g/cm3)
三、实验探究题
21、开展反思和质疑对学习十分重要。在研究分子间是否有间隙时,教材安排了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如图),实验后有同学提出了疑问。
(1)实验中要先往细玻璃管内加水再加酒精,这是为什么?________?
(2)有同学认为两者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实验操作时,用手指堵住管口,导致一部分水粘在手指上了,使得总体积减小,请你设计实验加以验证(简要地写出实验方案)。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理解分子之间有间隙,教材还安排了模拟实验:在量筒中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先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再充分混合后记下总体积,比较前后总体积的差异。这样的操作,你认为是否合理?如认为合理的,请说明理由;如认为不合理的,请写出更合理的方法。________?
22、小星想测量大米的密度,但由于大米容易吸水,导致体积明显变化,因此用排水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是不合理的。于是小星进行了如下实验和思考。
实验一:按图甲和图乙的方法分别测量大米的质量和体积,由此计算出大米的密度。
⑴调节天平平衡,小星使用托盘天平称取5g大米。
⑵由于米粒间存在较大间隙,按图乙的方式用量简直接测量大米体积,则会导致测得的大米密度值偏________。
小星思考:能否用排空气的方法测量大米的体积呢?他设想将大米与空气密封在一个注射器内,只要测出注射器内空气和大米的总体积及空气的体积,其差值就是大米的体积。但如何测出空气的体积呢?
查阅资料得知:温度不变时,一定质量气体的体积与其压强的乘积是定值。于是进行了实验二:称取5g大米并装入注射器内(如图丙所示),从注射器的刻度上读出大米和空气的总体积,通过压强传感器测出此时注射器内空气压强为p;而后将注射器内的空气缓慢压缩,当空气压强增大为2p时,再读出此时的总体积(压缩过程中大米的体积、空气的温度均不变),整理相关数据记录如表:
注射器内空气压强
注射器内空气和大米的总体积
注射器内空气体积
压缩前
p
23mL
V
压缩后
2p
13mL

⑶根据题意,写出压缩后注射器内空气体积为________(用V来表示)。由实验二测得大米的密度为________g/cm3。(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四、计算题
23、今年小金家种植柑橘获得了丰收。小金想:柑橘的密度是多少呢?于是,他将柑橘带到学校实验室,用天平、溢水杯来测量柑橘的密度。他用天平测出一个柑橘的质量是114g,测得装满水的溢水杯的总质量是360g;然后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再取出柑橘,接着测得溢水杯的总质量是240g。请根据上述实验过程解答下列问题:
(1)溢水杯中排出水的质量是多大?
(2)这个柑橘的体积是多大?
(3)这个柑橘密度是多大?
(4)小金用这种方法测出的这个柑橘的密度与它的实际密度比较是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课堂练习2
期末选择题复习一
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下列估测的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一袋早餐奶的质量约为10g
?B.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9℃
C.普通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m
D.一间教室里的空气体积是200L
2、流程图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列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内部的结构由内到外的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
B.高等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动物体
?
C.生物分类等级由高到低的层次:种→属→科→目→纲→门→界
D.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顺序: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下列有关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火山和地震多发生在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处
?
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赤道稍扁的规则球体
?
C.全球由七大板块组成,并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D.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4、制作地球仪模型时,画的0°经线与0°纬线相比(???

?
A.0°经线与0°纬线正好等长
?B.0°经线比0°纬线略长
C.0°纬线约是0°经线长度的2倍
D.0°纬线比0°经线略长
5、下列有关图示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生物①体内有脊椎骨
?
B.图示生物②有上皮组织等多种组织
C.图示生物①②③都具有细胞结构
?
D.图示生物②③都能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料
6、科学中的假说需要一定的证据支持。下列证据与假说不对应的是(???

?
A.高山上海洋生物化石——地壳在不断运动
B.地球是个球体——地球仪
?
C.大西洋两岸古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大陆漂移说
?
D.远离洋中脊的洋底岩石年龄较老——海底扩张说
7、下列属于人体器官的是(???

?
A.血液
?B.心肌
C.血管
?
D.皮肤表皮
8、下列现象,不可能发生的是(???

?
A.水的沸点可以低于或高于100℃
B.-10℃的冰块放在0℃的水中,冰块会熔化
?
C.物体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D.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可以发生汽化现象
9、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创制新型抗疟疾药一—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开始屠呦呦尝试用水作溶剂,用加热青蒿素水溶液的方法使其沸腾,从而去除水分以提取药物,但提取后的药效并不理想。她猜想:可能在高温情况下,药物被破坏了。于是她采用了别的方法成功达到了提取目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沸腾是汽化的一种形式,需要吸热
?
B.用微火加热使溶液慢慢沸腾,可达到提取目的
?
C.用旺火加热可以升高水的沸点,可达到提取目的
?
D.采用高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可达到提取目的
10、下列对酒精部分化学性质或变化的叙述: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了氢气,其中属于化学性质叙述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