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眼睛和眼镜》班级八(14)班教材人教版时间1个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了解用眼护眼常识。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材分析??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从性格、心理上都开始有所成熟,也有了一些生活经验,这对本节课的学习是一个好的基础。而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前面已经学过,这为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形成了铺垫;另外照相机成像原理也已学过,而眼睛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这样很容易使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接受新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讨论法;对比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教学难点:近视和远视的成因。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5分钟)导入: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如果把你的眼睛用布蒙上,你生活和学习还方便吗?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很多同学戴了眼镜,现在把你的眼镜摘下来,看到的景物还清楚吗?你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眼镜为什么能够矫正视力?引入课题──眼睛和眼镜。?学生按要求活动,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回答问题。创设情景,从学生的亲身感受出发,引出物理问题,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教学(30分钟)一、眼睛结合眼睛的模型和挂图,观察眼睛的结构。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照相机对比,明确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当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上时,我们就看见物体了(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然后思考解决以下问题:1.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2.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3.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4.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立缩小的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教师介绍:眼睛的调节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物距改变时,眼睛是靠改变晶状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改变焦距。这种作用叫做眼睛的调节。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小,眼睛的焦距最大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远点,称为眼睛的远点。当晶状体表面弯曲程度最大,眼睛的焦距最小时,人眼能看到的最近点,称为眼睛的近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在大约10cm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cm,叫做明视距离。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之一,就是读写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应保持在25cm左右。??眼球好像照相机,总结如下:?眼球照相机结?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瞳孔光圈视网膜(有感光细胞)底片(有感光材料)成像缩小、倒立、实像缩小、倒立、实像调节作用像距不变。当物距变小(或变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率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焦距不变。当物距增大(或减小)时,减小(或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即像距),使物体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学生观察并交流讨论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加深对眼球各部分作用的理解。??????????通过阅读和画图理解主光轴、光心等概念,了解通过光心的特殊光线。??????????????????????????????????????????????二、近视眼及其矫正请几位同学上台,其中几位视力正常的同学,几位是近视眼的同学,请近视眼的同学摘掉眼镜,配合实验。教师出示印有三字经的卡片,让同学们从眼前开始,每念一个卡片上的字后退一步,逐步后退。问题: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这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讲解:由于长期不注意用眼卫生,使晶状体变凸,或睫状体调节能力降低,远处的景物的像落在视网膜前面,形成近视眼。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学生配合进行实验。????????????????????????从活动中得出近视眼能看见近处的物体,看不见远处的物体。???????????渗透用眼卫生教育。??????????三、远视眼及其矫正思考:请学生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近处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而看不清。引导学生设想用凸透镜将光线会聚,使近处物体传来的光线仍能会聚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的物体。根据刚才对近视眼如何矫正的推测,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小组合作探究,探究远视眼的矫正。远视眼在观察近处的物体时,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的镜片是凸透镜。凸透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能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这里有几个老花镜,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然后分组进行讨论,设计测量老花眼镜度数的实验方案。多媒体投影相关知识。1.透镜的焦度(Φ):透镜焦距的倒数。公式:Φ=1/f(f为透镜焦距)单位:Φ——m-1 f──m2.眼镜度数=透镜焦度×1003.凸透镜的度数用正数表示,凹透镜的度数用负数表示。???????学生按要求完成任务。??????理解远视眼的矫正方法。?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记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