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7张PPT)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被称为火星版的《鲁滨逊漂流记》1、火星上的土能叫土壤吗?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2、火星上的土怎么改造才能变成土壤呢?矿物质活动1:有机质(肥力)空气水分观察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的组成最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的体积组成生物种类增多降水淋溶进一步风化岩石风化破碎成土母质成土母质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成土母质裸露岩石成土母质成熟土壤原始土壤风化作用高等植物苔藓类生物一、地球自然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1)成土母质与土壤阅读教材,思考:1.何谓成土母质?2.成土母质和土壤有何区别和联系?(提示:从土壤的物质基础和化学成分上思考)1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区别成土母质是风化产物,没有肥力;土壤具有肥力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作用下形成土壤土壤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岩石成土母质粒度质地土壤化学成分养分风化作用物质基础矿物养分(氮除外)成土母质的粒度石砾——Gravel砂粒——Sand粉粒——Silty黏粒——Clay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以沙粒占优势疏松,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能强,保水,蓄水性高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易耕作以高岭石族粘土矿物,呈白色而又细腻,又称白云土;因江西省景德镇高岭村而得名其质纯的高岭土呈洁白细腻、松软土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理化性质;主要用于造纸、陶瓷和耐火材料高岭土寻乌富硒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山中溪流将含硒泥沙源源不断地搬运到山间盆地,堆积形成富硒土壤紫色砂页岩紫色土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基岩是紫色的,土壤也成紫色。你能解释该现象吗?紫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继承四川盆地的紫色土黑色土表示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腐殖质含量减少则呈灰色黄色土表示土壤中是在黄土基础上发育的,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红色土表示土壤中含较高的赤铁矿或水化赤铁矿土壤颜色Soilcolor白色表示土壤中盐碱含量比较高有机质含量较低,水分较少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2)生物与土壤植物残体提供有机质分解有机残体动物残体提供有机质分解有机残体生物循环示意图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枯枝落叶掉落地面分解有机质岩石风化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生物森林土壤和草地土壤Forestsoilandgrasslandsoil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森林主要以枯枝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返还地表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土壤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吸收营养元素,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总结排泄物、分泌物、残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草类森林根系密集集中地表枯枝落叶有机质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空隙度土壤总结为什么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思维提升土壤肥力有机质含量生物气候微生物活动影响分解速度枯枝落叶的数量影响决定重要指标地区气候特点微生物分解速度森林枯枝落叶量耕地的有机质消耗东北地区南方地区慢快积累多积累少少(一年一熟)多(一年两、三熟)冷湿湿热总结: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3)气候与土壤温度高+降水多风化强度大、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将不同水热组合下的土壤发育特点连线湿热湿冷干热干冷土壤发育较慢有机质积累少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土壤发育较快;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活动2:温度从0℃增加到50℃,化合物分解的速率约增加7倍。(温度每增加10度,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1—2倍)活动3:亚马孙热带雨林—“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思考:热带雨林区为何会植被茂密?为何又被称为“掌握森林的绿色荒漠”?气候:温度高、降水丰富植被:茂密枯枝落叶:多有机质、腐殖质:少微生物:活跃分解作用强烈矿物质AB??判断A、B两种土壤的位置,并说出依据。(4)地形与土壤坡向辐射多,温度高地形蒸发少,水分状况好阴坡阳坡土壤深厚坡度陡坡平地侵蚀多沉积多土壤浅薄总结1、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2、在自然状态下,形成20厘米厚可供耕作的土壤,一般需要100-1000年。(5)时间与土壤0年●●●等你成熟●●●1000年耕耘Ploughing灌溉Irrigation施肥Fertilize收获Harvest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6)人类活动与土壤南方水稻土北方黑垆土合理的改造——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比如水稻土黑垆土。盐碱地水土流失不合理的改造——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人类活动不合理利用合理耕作经营收获施肥灌溉耕作结构、保水性、通气性水分、湿度状况养分循环状况营养元素组成、数量微生物活动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退化耕作土壤土壤肥沃改变土壤总结总结有机质来源最活跃海拔、坡向影响的水热状况岩石风化、淋溶作用、有机质分解土壤成分、养分,质地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1.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说明你的判断理由。提示:没有道理。土壤理性质与温度、降水相关。热带雨林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层厚度较大;但热带沙漠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层也较薄。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跃,有机质分解速度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活动P1252.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发育程度较好。提示:冲积土发育好。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而成,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发育程度较好。江南丘陵地区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形成时间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发育程度较差的寒漠土。二、土壤剖面定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土壤剖面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有机层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含枯枝落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下渗向下移动,导致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坚实,呈棕色或红棕色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坚硬的岩石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又称表土层或成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深。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水保肥作用。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森林土壤Vs草原土壤(有机质差异)有机质数量:草原>森林。原因:草类生命周期短,每年提供大量腐殖化的有机质,森林生命周期长,每年的残落物归还量不大。活动P125阅读图5-23、图5-24及文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1)据图归纳海南岛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提示:面积+位置砖红壤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部;赤红壤面积仅次于砖红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黄壤主要分布在中部山地;燥红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沿海地区;水稻土主要分布在降水较多、河流水量较多的东部和北部平原地区。(3)议一议,海南岛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为什么发育有亚热带土壤?提示:海南岛的中南部属于山区,海拔高,热量相对少。(2)燥红土分布在海南岛西南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海南岛西南部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气候炎热干燥,植被以草原为主。雨季中植物地上部分生长旺盛,旱季中有机质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泰国是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降水量大。泥岩土质较差,因颗粒微小,遇水易形成泥浆,干燥时则迅速硬实结块。泰国为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季节变化大。培地茅根系密集发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培地茅在雨季时能增加雨水下渗,减小地面径流,防止土壤受到冲刷侵蚀;旱季时能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土壤处在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地带。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会受到其他圈层的影响。气候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也可以通过影响植被、水源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土壤圈与大气圈在近地表进行频繁的水分、热量等的迁移和交换,对地区气候产生直接影响。土壤圈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大气降水通过土壤进入水圈。土壤是直接在岩石圈表层的风化产物上发育形成的,这些风化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土壤覆盖于岩石上,能够减少外力对母质的破坏。土壤圈是陆地生物圈的载体,土壤支撑绿色植物,为其供应水分、养分;而植被是土壤中有机质的重要来源,与土壤肥力密切相关。有道理。土壤的分布具有地带性的规律。希施金的风景画真实地反映了森林景观。而通过真实的森林景观,科学家们能够判断森林植物群落类型,进而推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同时,结合绘画中的地形、水文等条件,人们能够判断当地土壤的性质,最后根据土壤与岩石圈的关系,推断出土壤下方岩石的性质。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video] 五色土视频.mp4 土壤的组成和类型.mp4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