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机械运动【知识点回顾】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例题精析】例1.(2020?菏泽)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例2.(2019?南通)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的照片,认为硬币处于静止状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内的座椅B.路边的树木C.窗外的楼房D.远处的高山例3.(2019?镇江)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B.山C.河岸D.山上的树木例4.(2019?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例5.(2018?大庆)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作直线运动的s﹣t图象,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0﹣2s内做变速运动B.物体在2﹣4s内运动速度是5m/s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运动速度是2.5m/s例6.(2020?潍坊)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例7.(2019?济宁)如图所示的图象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信息,前3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m;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m/s。【巩固提高】一.选择题(共11小题)1.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乙的速度越来越大B.甲通过的路程比乙长C.在第1.5s时两车相距1.5m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2.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前6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5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3.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200m金牌。以每50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慢的赛段是( )赛段一二三四时间/s24.4727.1127.2526.60A.一B.二C.三D.四4.在长江上,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B.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C.以小明为参照物,江岸是静止的D.以江岸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5.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且运动8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m,关于两车运动的s﹣t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D.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该物体的( )A.路程与时间成正比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的7.如图所示,中国“飞人”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4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1.4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苏炳添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4m/sB.苏炳添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m/sC.在后5秒内,苏炳添移动的距离为57mD.在前5秒内,苏炳添移动的距离为47m8.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的s﹣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B.路程为60m时甲乙二人相遇C.乙的速度为20m/sD.甲比乙运动的快9.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②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③10~30s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④0~4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75m/s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②③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在第2s末,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D.在前2s内,甲、乙所走的路程相等11.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acB.adC.bcD.bd二.多选题(共1小题)12.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三.填空题(共2小题)13.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的速度v乙= m/s,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运动(选填“东”或“西”)。1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15.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填“陡”或“缓”)些;(2)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3)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C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D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的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6)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16.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快慢,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2)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3)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将小车从 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4)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2).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m/s.17.在图1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速度计算的。(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长些,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大/小)(3)实验中测得AB段的路程如图为SAB= cm,如果测得时间为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m/s。(4)图2是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车运动的是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18.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cm;(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s;(3)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m/s。19.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s。(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m。五.计算题(共1小题)20.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求:(1)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多少秒?(2)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专题一机械运动【知识点回顾】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例题精析】例1.(2020?菏泽)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象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①④B.①③C.②③D.②④【解答】解:①图象中线段与时间轴平行,物体处于静止状态;②此图象表示汽车通过的路程与所用时间成正比,也就是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此图象表示汽车速度保持不变,一直在匀速直线运动;④此图象的意思是汽车加速行驶。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例2.(2019?南通)中国的高铁技术世界一流,如图所示是几枚硬币“静静”立于高速行驶列车的窗台上的照片,认为硬币处于静止状态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车内的座椅B.路边的树木C.窗外的楼房D.远处的高山【解答】解:A、以车内的座椅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故A符合题意;B、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B不符合题意;C、以窗外的楼房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远处的高山为参照物,硬币的位置时刻变化,所以是运动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例3.(2019?镇江)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船B.山C.河岸D.山上的树木【解答】解:A、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A符合题意;B、选择参照物时一般是不能选研究对象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C、以河岸为参照物,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山是静止的。故C不符合题意;D、以山上的树木为参照物,山与树木之间的位置没有变化,山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例4.(2019?深圳)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B.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C.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2m/sD.3s时甲在乙的前方【解答】解:由图象知,甲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甲通过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即甲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前2s,乙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2s后乙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处于静止状态,即乙是先匀速直线运动后静止。A、2~4s内,乙是静止状态。故A错误;B、4s时甲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乙是静止状态,速度不同。故B错误;C、0~4s乙运动的路程是8m,时间是4s,平均速度为v===2m/s。故C正确;D、3s时,乙运动的路程是8m,甲运动的路程是6m,乙在甲前方。故D错误。故选:C。例5.(2018?大庆)如图是某物体在水平地面上作直线运动的s﹣t图象,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0﹣2s内做变速运动B.物体在2﹣4s内运动速度是5m/sC.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的速度相等D.物体在6s内运动速度是2.5m/s【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0﹣2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s﹣t图象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其速度为0,故B错误;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5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15m﹣5m=10m,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物体在6s内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确。故选:D。例6.(2020?潍坊)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甲车0~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v甲===2m/s。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乙车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乙车0~10s内的速度是v乙===1m/s。乙车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t=10s时,甲车静止,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10s末相遇,t=10s后,甲车静止,乙车超过甲车,故D正确。故选:BD。例7.(2019?济宁)如图所示的图象是某物体在40s内沿直线运动的s﹣t图象。分析图象信息,前3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150 m;在这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5 m/s。【解答】解:(1)在s﹣t图象中,物体在20﹣4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读出前10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100m,中间10s物体静止不动,后20s通过的路程为200m﹣100m=100m,其速度v===5m/s,由v=可得,第20s﹣30s内通过的路程s′=vt′=5m/s×10s=50m,前30s通过的总路程s=100m+0m+50m=150m。(2)由图象读出物体在40s内通过的路程为s″=200m,40s内该物体的平均速度v″===5m/s。故答案为:150;5。【巩固提高】一.选择题(共11小题)1.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它们的运动情况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正确的是( )A.乙的速度越来越大B.甲通过的路程比乙长C.在第1.5s时两车相距1.5mD.以甲为参照物,乙向东运动【解答】解:A、乙图是乙物体的s﹣t图象,由图象可知,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甲图是物体的v﹣t图象,由图象可知,甲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图象可知,甲物体的速度v甲=3m/s,乙物体的速度v乙===2m/s,所以v甲>v乙,但不知时间关系,所以不能确定甲通过的路程比乙长,故B错误;C、甲物体的速度v甲=3m/s,1.5s通过的距离s甲=v甲t=3m/s×1.5s=4.5m,乙物体的速度v乙=2m/s,1.5s通过的距离sB=vBt=2m/s×1.5s=3m,因为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则在第1.5s时两车相距△m=4.5m﹣3m=1.5m,故C正确。D、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v甲>v乙,若以甲为参照物,乙物体向西运动,故D错误;故选:C。2.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B.前6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C.甲的运动速度为5m/sD.甲、乙是同时出发的【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A错误;B、由图象可知,在2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20s﹣60s,乙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60s内乙不是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故B错误;C、由图象可知,甲80s通过的距离为400m,甲的运动速度为v===5m/s,故C正确;D、由图知,甲先出发,乙后出发,故D错误。故选:C。3.孙杨在里约奥运会上夺得自由泳200m金牌。以每50m为一个赛段,他在四个赛段的成绩如表所示,在此次比赛中,孙杨运动最慢的赛段是( )赛段一二三四时间/s24.4727.1127.2526.60A.一B.二C.三D.四【解答】解:由题知,每个赛段长度相同,即路程相同,则用时多的赛段速度慢,由表可知,在第三赛段用时最多,所以孙杨在第三个赛段运动最慢。故选:C。4.在长江上,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B.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运动的C.以小明为参照物,江岸是静止的D.以江岸为参照物,小明是运动的【解答】解:A、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橡皮艇为参照物,小明与橡皮艇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A错误;B、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与橡皮艇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是静止的,故B错误;C、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小明为参照物,江岸与小明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C错误;D、小明坐在橡皮艇上顺流下漂,以江岸为参照物,小明与江岸之间有位置变化,是运动的,故D正确。故选:D。5.已知甲、乙两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且运动8s时,甲、乙两车之间的距离大于5m,关于两车运动的s﹣t图象,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s﹣t图一定为图线aB.甲的s﹣t图可能为图线bC.乙的s﹣t图可能为图线aD.乙的s﹣t图一定为图线c【解答】解:由图象可知,三条图线都是正比例图象,时间t=4s时,a、b、c通过的路程分别为5m、2m、1m;由v=可知,va>vb>vc;由题意知,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甲乙可能是a、b,也可能是b、c,还可能是a、c﹣﹣﹣﹣﹣﹣①由s﹣t图象知(或由前面可推出),t=8s时,a、b、c通过的路程分别为10m、4m、2m;此时a、b间的距离为sa﹣sb=10m﹣4m=6m>5m,a、c间的距离为sa﹣sc=10m﹣2m=8m>5m,b、c间的距离为sb﹣sc=4m﹣2m=2m<5m;可见甲一定是a,乙可能是b、c,﹣﹣﹣﹣﹣﹣②综合①②可知,甲一定是a,乙可能是b、c。故选:A。6.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v=可知,该物体的( )A.路程与时间成正比B.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速度是由路程和时间共同决定的【解答】解:匀速直线运动是指方向和快慢都不变的运动,其速度大小与路程、时间没有关系,但速度等于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在速度一定时,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如图所示,中国“飞人”苏炳添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4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1.4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苏炳添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4m/sB.苏炳添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为10m/sC.在后5秒内,苏炳添移动的距离为57mD.在前5秒内,苏炳添移动的距离为47m【解答】解:AB、苏炳添本次百米跑的平均速度:v===10m/s,故A错误,B正确;CD、由于不确定后5s和前5s的平均速度,因此无法计算前5s和后5s移动的距离,故CD错误。故选:B。8.如图是甲乙两位同学的s﹣t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人都在做变速直线运动B.路程为60m时甲乙二人相遇C.乙的速度为20m/sD.甲比乙运动的快【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路程,路程与时间成正比,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B、由图可知,甲乙同时出发,路程为60m时甲乙二人所用时间不同,两人不能相遇,故B错误;C、当t=5s时,乙通过的路程为s=60m,乙的速度为v===12m/s,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甲的大于乙的,根据v=可得,甲比乙运动的快,故D正确。故选:D。9.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m②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③10~30s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④0~4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3.75m/sA.只有①②正确B.只有③④正确C.只有②③④正确D.①②③④都正确【解答】解:②、由图象可知,在0﹣10s内,乙处于静止状态;在10s后乙物体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0~30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错误,故②错误;④、由图象可知,0~40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v乙===3.75m/s,故④正确;①、由图象可知,相遇时(即两图线相交),甲通过的路程为400m﹣100m=300m,乙通过的路程为100m,故①错误;③、由图象可知,10~30s时,甲通过的路程300m﹣100m=200m,乙通过的路程100m,时间相同,根据v=可得,甲的运动速度大于乙的运动速度,故③正确。故选:B。10.如图所示,是甲、乙两个物体同时、同向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 )A.甲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B.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C.在第2s末,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D.在前2s内,甲、乙所走的路程相等【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甲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甲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乙的速度随时间不断增大,乙做加速运动,故B错误;CD、由图象可知,在3s末,甲和乙相交,说明甲的速度和乙的速度相同。故在第2s末,乙的速度小于甲的速度,根据v=知,在前2s内,甲、乙所走的路程不相等。故CD错误。故选:A。11.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A.acB.adC.bcD.bd【解答】解:A、图象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B、图象表示路程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静止状态;故B错误;C、图象表示通过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即物体的速度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故C正确;D、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且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故选:C。二.多选题(共1小题)12.在操场直跑道上进行遥控小车比赛,甲、乙两车从t=0s时由同一起点同方向运动,两者运动的路程﹣时间图象分别如图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10m/sB.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C.t=10s时两车的速度相等D.t=10s后,乙车超过甲车【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甲车0~5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在0~5s内甲车的速度是v甲===2m/s。故A错误。B.由图象看出乙车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10m,所以乙车0~10s内的速度是v乙===1m/s。乙车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在0~5s内乙车的速度是1m/s,故B正确;C.由图象可知,t=10s时,甲车静止,速度为0,乙车的速度是1m/s,两车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D.由图象可知,两车在10s末相遇,t=10s后,甲车静止,乙车超过甲车,故D正确。故选:BD。三.填空题(共2小题)13.甲乙两人同时同地向东运动,运动图象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的速度v乙= 2 m/s,以甲为参照物,乙向 西 运动(选填“东”或“西”)。【解答】解:甲图为v﹣t图象,由图知,v甲=3m/s,乙图为s﹣t图象,为一过原点的倾斜直线,说明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其速度大小为一定值,则v乙===2m/s,甲、乙两物体同时同地向东运动,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以甲为参照物,乙是向西运动的,故答案为:2;西。14.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4,所用时间之比2: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9:8 ;若他们通过相同的路程,则它们所用时间之比为 8:9 。【解答】解:因为s甲:s乙=3:4,t甲:t乙=2:3;所以v甲:v乙=:=×=×=9:8;又因为路程相等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所以时间之比为:8:9。故答案为:9:8;8:9。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15.某实验小组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球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滚下,频闪照相机记录了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照片如图所示。(1)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缓 (填“陡”或“缓”)些;(2)依据照片可判断,小球在做 加速 (选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3)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 0.75 m/s,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为 0.50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导致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5)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C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D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的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6)如图所示,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 C 【解答】解:(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较缓;(2)由照片可知,在相同时间,小球运动的距离间隔越来越大,所以小球在做加速运动;(3)如果频闪照相机每隔0.2s拍摄一次,并测得sAB=5cm,sBC=15cm,则小球在BC段的平均速度为:vBC===0.75m/s;AC段的距离:sAC=sAB+sBC=5cm+15cm=20cm=0.2m,AC段所用的时间:tAC=tAB+tBC=0.2s+0.2s=0.4s,则小球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0.5m/s;(4)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算出的速度偏大;(5)若让小车从C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D点的时间,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小车从A到D的过程中通过C点时的速度不为0;小车通过AD段的时间与AC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程CD段的时间,因此此方案不正确;(6)由(1)知图中小球在做加速运动。图A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减小,不符合题意;图B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不变,不符合题意;图C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在增大,符合题意;图D中随着时间增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不符合题意。故能说明小球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图象是C。故答案为:(1)缓;(2)加速;(3)0.75;0.50;(4)大;(5)不正确;(6)C。16.小明同学用如图1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快慢,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2.6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s.(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v= .(2)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3)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将小车从 A 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选填:A、B)(4)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2).屏幕图象如图3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象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加速 (选填:匀速、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0.8 m/s.【解答】解:(1)本实验的原理:v=;(2)设全程路程为L,则小车运动的距离sAC=L,sAB=L,由题知,所用的时间tAC=2.6s,tAB=t2=1.8s,则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vAB===;小车运动全程的平均速度:vAC==;所以vAB<vAC,即AB段的平均速度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2)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3)匀加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由图象可知,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加速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时间是2.5s,对应的速度为0.8m/s。故答案为:(1)v=;(2)小于;(3)A;(4)加速;0.8。17.在图1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速度计算的。(2)为了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运动的时间长些,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大/小)(3)实验中测得AB段的路程如图为SAB= 40.0 cm,如果测得时间为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 0.25 m/s。(4)图2是四个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车运动的是 C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解答】解:(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是v=;(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的倾斜度应较小,不宜太大;(3)由图知小车运动距离sAB=80.0cm﹣40.0cm=40.0cm,tAB=1.6s,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5.0cm/s=0.25m/s;(4)小车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且最初的速度为0,小车运动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大,故图象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1)v=;(2)小;(3)40.0;0.25;(4)C。18.沿长廊AB方向铺有30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形地砖,如图甲所示。(1)小明用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长度如图乙所示,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 60.00 cm;(2)小明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A端走到B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 20 s;(3)小明的步行速度为 0.9 m/s。【解答】解:(1)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1mm,长度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每块地砖的长度是60.00cm;(2)由图丙所示秒表可知,秒表分针示数为0min,秒针示数为20s,则小明的运动时间t=20s;(3)已知s=60.00cm×30=0.6000m×30=18m,t=20s,故v===0.9m/s。故答案为:(1)60.00;(2)20;(3)0.9。19.某小组同学分别测出了甲、乙电动小车作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并依据数据作出了相应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1)观察图(a)可知,甲车在作 匀速 直线运动。甲车通过0.6m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6 s。(2)观察图(b)可知,在AB对应的时间段内,乙车通过的路程为 1.2 m。【解答】解:(1)图(a)是路程和时间图象,由图象可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甲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路程为0.6m时,对应的时间是6s;(2)观察图(b)可知,A点距离为0.6m,B点距离为1.8m,所以AB段乙车通过和路程为1.8m﹣0.6m=1.2m;故答案为:(1)匀速;6;(2)1.2。五.计算题(共1小题)20.小李同学在百米赛跑时,前8s内加速跑完了36m,接着保持8m/s的速度跑完全程,求:(1)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多少秒?(2)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多少?【解答】解:(1)由v=可知,后一段的运动时间:t2====8s,总时间:t=t1+t2=8s+8s=16s;(2)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v===6.25m/s;答:(1)他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6s。(2)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为6.25m/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一 机械运动(原卷版).docx 专题一 机械运动(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