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上第一章5-6节知识点+练习 第5节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酸碱反应(中和反应) 概念: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能生成盐和水 NaOH+HCl = NaCl+ H2O H2SO4+ 2NaOH = Na2SO4+ 2H2O 酸碱反应的实质: H+ + OH— = H2O 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碱反应,如酸和金属氧化物、碱和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等 酸碱反应的应用 农业上:施加熟石灰[Ca(OH)2]来降低土壤的酸性(不用氢氧化钠,因为碱性过强) 工业: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第6节几种重要的盐 盐 定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4+)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如氯化钠,硝酸钙 说明:所含的阳离子不一定都是金属离子 几种盐的性质 几种盐的性质 物质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用途 碳酸钠(纯碱、苏打)Na2CO3 小苏打 NaHCO3 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 ①水溶液呈碱性,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③与酸: Na2CO3 + 2HCl = 2NaCl + CO2↑+ H2O ④与碱: 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 食品、造纸工业中的发泡剂、洗涤剂 碳酸钙(大理石)CaCO3 白色固体物质,不溶于水 ①与酸: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②高温分解: CaCO3 =高温= CaO+ CO2↑ 建筑材料,补钙剂 (食盐)NaCl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①与盐: NaCl + AgNO3 = NaNO3 + AgCl↓ 配置生理盐水,调味品,化工原料 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Ca(OH)2+CO2=CaCO3↓+H2o CaCO3CaO+CO2↑ 由于盐溶液不一定显中性,可能显酸性或碱性,故某些盐溶液也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如Na2CO3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几种常见离子的颜色: Cu2+蓝色(包括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 Fe3+ 黄色(同) Fe2+浅绿色(同) 常见物质的颜色 铁粉-黑色 -红棕色 --黑色 -红褐色沉淀 铜--紫红色(或红色) -黑色 -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反应 定义: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之(复分解反应成立的条件: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通式:AB + CD = AD + CB 判断方法 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复分解反应不能仅仅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来判断,还必须看反应的实质。例如: 2NaOH + CO2 = Na2CO3 + H2O,不属于复分解反应,因为两种反应物没有相互交换成分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从形式上来看,虽然该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化合物,但却属于复分解反应,该反应的实质是CaCO3 + 2HCl = CaCl2 + 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为H2O和CO2,因此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常见盐的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硝酸盐,放入水中不见脸; 硫酸盐类也易溶,但要除去钙钡银; 盐酸盐中去白银,碳酸盐溶钾钠铵。 练习 化肥碳酸氢铵具有以下性质:易溶于水,受潮时在常温下即能分解放出氨气,温度越高分解越快,遇碱性物质时也会放出氨气.该化肥在运输、贮存和施用中做法错误的是( ) A.运输时注意密封 B.贮存时不能受潮或暴晒 C.与草木灰混合施用 D.施用后立即盖上 2.下表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其中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3.向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所示的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OH和NaCl B .b点所示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C .c点表示NaOH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 .a、b、c所示的溶液中都含有Na+、Cl﹣ 4.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5.以下四组物质中,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呈无色的一组是( ) A.?HCl??? NaCl?? ZnSO4??? B.?MgCl2???? NaNO3???? KOH C.?Na2CO3?? BaCl2? CuSO4??? D.?KCl???? NaCl????? NaNO3 6.已知向某碳酸盐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一所示.现将1.12g?KOH和1.38g?K2CO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稀盐酸,图二是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绘制的产生气体的质量(m)与稀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的示示意图.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图正确 B. 乙图正确 C. 丙图正确 D. 无法判断 7.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d点溶液中有较多的Ba2+、OH-、SO、H+ 8.已知A-I均为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D是单质,F是盐酸盐,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 . (3)若反应②在植物体内进行,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__ . 9.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有一包固体,可能由硝酸铜、硫酸钠、氯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探究该固体的组成,某化学小组设计并开展以下实验: 已知,步骤Ⅰ中固体全部消失,溶液呈蓝色.无气泡产生.步骤Ⅱ、Ⅲ中均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2)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证据是 . (3)步骤II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 (4)步骤Ⅲ所得蓝色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10.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如下实验由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 ):???? ①在洗涤过的废铁屑中加入适量稀硫酸,反应结束后过滤。???? ②将滤液转入到密闭容器中,静置、冷却析出硫酸亚铁晶体。???? ③待结晶完毕后,滤出晶体,用少量低温的水洗涤晶体3 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步骤①过滤时,所需用到的玻璃仪器中,除了漏斗、烧杯外,还需???????? (2 )写出步骤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步骤③中洗涤晶体用的水必须少量且低温,其原因是?????????? ??? (4 )为了判断步骤③中晶体表面吸附的硫酸是否洗净,有人向第3 次洗涤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得到白色沉淀,以此证明该晶体并未洗净。该结论是否可靠?为什么?????????????????????????????????????? 11.根据大量的实验总结得出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中有沉淀、气体或水。依据该条件,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推断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为了进一步确认该推断的可靠性,该小组同学将一定量稀硫酸和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在烧杯中混合后,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1)甲同学取烧杯中混合溶液分别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如下。请依据实验现象填写实验结论: ? (2)乙同学看到甲同学的实验报告后,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原因是_____。为了进一步确认两者没发生反应,还需检验烧杯内的混合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镁。于是,乙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 ①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_____溶液,证明了混合液中含有Mg2+.整个实验过程中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 ②乙同学另取少量烧杯内的混合液,通过实验成功地检验出混合液中含有Cl﹣.他设计的方案为_____(写出操作和现象)。 (总结)通过上述实验,该小组同学证明了稀硫酸和氯化镁溶液确实没有发生反应。 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常含有少量的NaCl).课外探究小组为测定市售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 设计思路:用空气将装置B中生成的二氧化碳缓缓吹入装置D中,利用装置D的质量变化测定食用碱中Na2CO3的含量.请结合实验装置和设计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①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 ; ②装置A的作用是___ ,装置E的作用是___ ; ③缓缓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 _. ④若撤除装置A,直接通入空气会导致实验结果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若撤除装置C,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是___ . 某同学在探究中和反应实验时设计如下方案:将适量稀盐酸倒入锥形瓶中,滴入 酚酞溶液后,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通过溶液刚刚变红来判断中和 反应恰好完成.请分析上述方案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14.工业盐酸中通常含少量FeCl3而呈黄色,小亮为测定某工业盐质酸中HCl的含量进行如下实验,取某工业盐酸50g,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且当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至一定质量时,对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进行了测定,部分数据如下表,请根据表格和图象完成下列问题: 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g 25 50 75 100 所得溶液的质量/g 75 100 125 m (1) 开始没有产生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 (2) 求该工业盐酸中HCl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 求表中m的值。 当NaOH溶液加至86g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到0.01%) 答案 1-7CBDDD CC (1)Fe;(2)Fe2O3+6HCl═2FeCl3+3H2O;(3)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1)硝酸铜、硫酸钠; (2)碳酸氢钠;向固体中加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3)Na2SO4+Ba(NO3)2==2NaNO3+BaSO4↓; (4)硝酸、硝酸钠、硝酸钡、硝酸铜; (1 )玻璃棒 (2 )Fe+H2SO4=FeSO4+H2↑ (3 )因为晶体易溶于水,温度越低,溶解度越小,用水越少,晶体损失越少. (4 )不可靠;不论是否洗干净,洗涤液中一定含有SO42- ?H+?? SO42﹣??可能反应后硫酸有剩余 ;?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然后加入硝酸银,产生白色沉淀 ①Ba(OH)2+CO2=BaCO3↓+H2O; ②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防止进入装置D中; ③使氢氧化钡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 ④偏大,偏大. 不合理,恰好反应时溶液呈无色 氢氧化钠与盐酸先反应;29.2%;148.92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