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练习题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B.阿伏加德罗常数就是6.02×1023C.物质的量的符号为molD.科学上把约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mol2.下列关于摩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B.摩尔是基本物理量C.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D.摩尔只适用于分子、原子和离子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mol氧的质量为16g/molB.CO2的摩尔质量是44gC.1molNaOH的质量为40D.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64.下列关于0.5mol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含有0.5个氧分子B.摩尔质量是32g/molC.含有3.01×1023个氧分子D.质量是16g5.已知0.25molX气体的质量为8g,则X气体的摩尔质量是()。A.16gB.32gC.64g/molD.32g/mol二、填空题6.H2SO4的摩尔质量为 ;0.1molH2SO4的质量为 ,其中含有 mol氧原子。?7.(1)1molO2中约含有 个氧分子 个氧原子。?(2)0.1molNH3的质量是 g,其中氢原子是 mol。?(3)3.01×1023个CO2是 mol的CO2,质量是 g。?(4)6.02×1023个H2O2含 mol的氧原子。?参考答案1.D2.C3.D4.A5.D6.98g/mol9.8g0.47.(1)6.02×10231.204×1024(2)1.70.3(3)0.522(4)2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三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从2L1mol/L的NaOH溶液中取出100mL,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已知:M(NaOH)=40g/mol)( )A.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B.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C.含NaOH4gD.含NaOH0.1mol2.下列关于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正确的是( )A.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水B.溶液未冷却即注入容量瓶中C.容量瓶可长期存放溶液D.在容量瓶中直接溶解固体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L的NaCl溶液是指此溶液中含有1molNaClB.从1L0.5mol/L的NaCl溶液中取出10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变为0.1mol/LC.0℃时,1molCl2的体积约为22.4LD.1mol/L的CaCl2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4.0.5L1mol/LFeCl3溶液与0.2L1mol/LKCl溶液中的Cl﹣的浓度之比是( )A.5:2B.3:1C.15:2D.1:3二、填空题5.实验室配制500mL0.1mol/L的NaCl溶液,方法如下:(1)配制该溶液应选用 mL容量瓶;(2)用托盘天平准确称量约 g固体NaCl(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字)(已知M(NaCl)=58.5g/mol);(3)将称量好的NaCl固体放入50mL的烧杯中,倒入适量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全部溶解,待冷却至室温后,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入容量瓶中;(4)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2~3次, ,轻轻晃动容量瓶,使溶液混合均匀;(5)向容量瓶中加入蒸馏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 加水至液面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6)若在配制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所配制的NaCl溶液的浓度偏小的是 (填字母)。A.转移溶液后,未洗涤烧杯和玻璃棒就直接定容B.溶解时所用的烧杯内壁不太干燥C.配制溶液所用的容量瓶洗净后没有烘干D.定容读数时仰视三、计算题6.向100mL0.5mol/L的Na2CO3溶液中加入一定体积的1mol/L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1)加入盐酸的体积;(2)反应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3)假设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所得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的浓度;(4)将1L0.5mol/L的Na2CO3溶液稀释为0.1mol/L,所得溶液的体积。参考答案:1.A2.A3.D4.B5.(1)500(2)2.9(3)冷却至室温(4)洗涤液也转移至容量瓶(5)胶头滴管(6)AD6.(1)100mL(2)1.12L(3)0.5mol/L(4)5L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认识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利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4.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的多种计量方法,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课前学习任务了解身边物品的主要计量方式,思考为什么有的物品单个计量,有的物品按集团计量。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1.通过对身边最熟悉的物品的计量方式的回顾,逐步由宏观向微观过渡,体会建构堆量的重要性。2.认识重要的物理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摩尔)。【学习任务二】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量体系1.学会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转换关系。2.通过教材素材,引入摩尔质量,建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化关系。3.分享“1molH2O”的含义。4.以水为例,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量体系。【学习任务三】多水平定量认识物质1.通过分析、计算与1molH2O含有相同氧原子的O2的质量,学会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从多角度定量认识物质。2.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认识物质的量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3.物质的量的引入,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物质世界,将物质之间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完美融合。推荐的学习资源1.物质的秘密——藏在微观粒子里的神奇世界。2.物质微观世界探秘。12学习任务单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2)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学习目标了解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建立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转化关系。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课前学习任务对课时一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回顾。课上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1.回忆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在分析问题中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认识到气体的计量方式以体积为主。【学习任务二】1.研究同种气体体积与微观粒子数的关系,认识到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关系2.研究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种气体的体积,认识到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均相同。3.研究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物态物质的体积,认识到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种类的气体物质的体积相同,而同为1mol的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互不相同。4.认识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及固体、液体、气体分别的主要决定因素。5.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6.理解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学习任务三】1.通过概念辨析与实践应用,学会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本分析方法。2.构建知识网,认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推荐的学习资源1.物质的秘密——藏在微观粒子里的神奇世界。2.物质微观世界探秘12练习题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2)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标准状况”指的是()A.常温常压B.20℃C.0℃,101kPaD.20℃,101kPa2.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B.通常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LC.1mol任何物质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都为22.4LD.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相同3.下列有关气体体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大小决定B.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同物质的量的气体体积的大小由构成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决定C.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也不同D.气体摩尔体积指1mol任何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4.标准状况下,相同体积的下列气体质量最大的是()A.O2B.H2C.CO2D.N2二、填空题5.CO和CO2是碳的两种重要氧化物。(1)在标准状况下,5.6LCO的物质的量是,质量是。(2)22gCO2的体积是(标准状况)。(3)同温同压下,等体积的CO和CO2所含的原子个数比是6.下列物质所含分子数由多到少的排列顺序是 (填序号)。①1.204×1024个O2;②0.5molN2;③标准状况下6gH2;④标准状况下22.4LH2O答案:1.C2.A3.B4.C5.(1)0.25mol;7g(2)11.2L(3)2:36.④③①②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物质的量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2.通过对比、类比、归纳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3.能基于物质的量认识物质组成及其化学变化,利用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计算,知道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4.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的多种计量方法,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转化关系,感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教学难点: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转化关系的建构。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分钟6分钟10分钟3分钟引入环节一概念建构环节二建立计量体系环节三形成方法引导学生回顾身边物质的计量方法,认识到较大物品以个体计量,较小物品以集团计量,逐步认识对于微观粒子建立堆量计量方法的必要性。【任务一】认识计量微观粒子的物理量通过对水的计量方式的回顾,逐步由宏观向微观过渡。问题1:水是重要的物质,如何计量?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水是重要的物质,如何计量?2.引导学生,概念建构:引导学生认识对于较小粒子建立堆量的必要性,对于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团等)的计量,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3.完善知识体系:国际单位制(SI)的七个基本物理量。4.介绍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任务二】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量体系1.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归纳物质的量与粒子数之间的转化关系。2.通过教材资料,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归纳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从而引出摩尔质量。3.以水为例,基于学生的认知,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粒子数和物质质量之间的转化关系。4.多角度换算,在建构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方法,体现物质的量的重要桥梁作用。问题2:分享“1molH2O”的含义。问题3:计算1molH2O的质量。【任务三】多水平定量认识物质1.通过不同角度呈现定量分析物质的方法。2.以铝为例,引导学生形成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分析物质的基本方法。问题4:与1molH2O含有相同氧原子的O2的质量。学以致用:通过对铝质量的测定,借助物质的量,从微观角度分析物质的粒子数目,感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认识到物质的量的重要桥梁作用。课堂小结:将本节知识整体呈现,帮助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物质的量承载着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之间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整个物质世界,将物质之间的定性分析与定量数据完美融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探索物质世界的新窗口。12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三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含义和注意事项,能运用物质的量浓度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2、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讨论定量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建立操作模型;3、能从配制溶液的操作实验中,体会科学探究过程中基于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反思实验操作的过程;4、能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相关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比如会看体检表,并体会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单位、关系式和注意事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和方法。教学难点:如何将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与之前学的物质的量等宏观和微观概念联系起来;如何从配溶液操作的设计意图和误差分析中体会到定量实验对精确度的要求。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2分3分2分1分1分3分2分2分1分6分1分3分3分2分2分引入环节一物质的量浓度环节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总结【教师活动】以等渗葡萄糖溶液为例,让学生形容“0.278mol/L葡萄糖溶液”的含义,基于单位推导出物质的量浓度概念和定义式。【学生活动】思考“0.278mol/L葡萄糖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单位mol/L,提炼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并推导定义式。【学生活动】简述0.4mol/L氯化钠溶液的含义(从宏观和微观)。【学生活动】思考:①所有物质都有浓度吗?比如MnO2与浓盐酸制氯气中的MnO2固体。②1mol/L的氯化钠溶液倒出一半,会变成0.5mol/L吗?【教师活动】总结物质的量浓度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①固体或纯液体不讨论物质的量浓度。②根据溶液的均一性,溶液各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学生活动】回忆初中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学生任务一】请你设计实验配制100mL0.40mol/LNaCl溶液。(已知:M(NaCl)=58.5g/mol)【教师活动】计算、称量不用讨论,量取蒸馏水的方法需要讨论。不是“加入100mL蒸馏水”,而是“加蒸馏水至100mL”。带领学生讨论后发现,学生已知的实验仪器无法满足实验要求。简单介绍容量瓶,给出图片。【学生活动】观察容量瓶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教师活动】提醒:容量瓶使用注意事项。【教师活动】带领学生继续讨论,利用容量瓶,如何操作能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想到需要洗涤烧杯和玻璃棒,洗涤液也需要收集,加蒸馏水很难刚好到100mL,很容易超过刻度线,而超过刻度线就只能重新配制溶液。因此需要用胶头滴管进行定容。总结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转移→洗涤→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学生活动】总结上述讨论的步骤中,需要哪些实验仪器。【学生活动】仔细观看视频实验,与讨论出预期的实验步骤对比。注意哪些操作确保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教师活动】视频实验看完后,规范总结实验步骤和细节:1.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2.根据计算结果,称量溶质放入烧杯中;3.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将溶质溶解;4.烧杯中的溶液沿玻璃棒注入已检漏的容量瓶;5.用少量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和玻璃棒2~3次,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6.继续加入蒸馏水至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溶液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7.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8.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其中,比初中的方法新增的转移、洗涤、定容三步从设计上确保了配制溶液的精确。【学生任务二】完成实验反思: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偏小还是无影响?判断依据是什么?①如果转移时将烧杯中的溶液不慎洒到容量瓶外②如果读数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③如果容量瓶未晾干,内部有少量蒸馏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归原点,以物质的量定义式为判断依据,完成实验反思。【学生任务三】生理盐水在医学上用途广泛,其中含0.9%的NaCl,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15mol/L。现需配制200mL0.15mol/L的NaCl稀溶液,需要0.40mol/L的NaCl浓溶液多少毫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找到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建立等式关系,展开公式,代入数据完成稀释计算。【教师活动】总结一:本节课思路总结,分析物质的量浓度和配溶液的内在联系;总结二:对比溶液浓度的两种表示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找出差异;对比两种配制溶液的方法在操作上的差别。3课程基本信息课例编号2020QJ10HXRJ015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学期一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第三课时)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学习目标1、认识并了解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2、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3、能用物质的量浓度结合其他相关的物理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溶液稀释的原理。课前学习任务复习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相关内容;复习物质的量前两课时相关内容。课上学习任务一、物质的量浓度(1)定义:(2)意义:(3)定义式:【思考】简述0.4mol/L氯化钠溶液的含义。【思考】1.所有物质都有浓度吗?比如MnO2与浓盐酸制氯气中的MnO2固体。2.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的氯化钠溶液取出一半,其浓度会变成0.5mol/L吗?(4)注意事项:【回忆】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NaCl溶液的步骤:步骤:【学习任务一】请你设计实验尽量精确配制100mL0.40mol/LNaCl溶液。每一步请写清操作、所需物质及其数量。(已知:M(NaCl)=58.5g/mol)大致步骤:【注意】容量瓶的设计特点和注意事项:设计特点:注意事项:经讨论后的结果: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小结】看过视频后,请记录实验步骤和细节:1.需要溶质的质量;2.根据计算结果,溶质放入中;3.向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将溶质;4.烧杯中的溶液沿注入的容量瓶;5.用少量蒸馏水烧杯内壁和玻璃棒,洗涤液也注入容量瓶;6.继续加入蒸馏水至液面离刻度线时,改用滴加蒸馏水至溶液;7.盖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8.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并贴好标签。【小结】哪些操作确保了实验结果的精确度?【学习任务二】实验反思:下列操作会使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偏小还是无影响?判断依据是什么?①如果转移时将烧杯中的溶液不慎洒到容量瓶外②如果读数时俯视容量瓶上的刻度线③如果容量瓶未晾干,内部有少量蒸馏水判断依据:【学习任务三】生理盐水在医学上用途广泛,其中含0.9%的NaCl,其物质的量浓度约为0.15mol/L。现需配制200mL0.15mol/L的NaCl稀溶液,需要0.40mol/L的NaCl浓溶液多少毫升?计算过程:【总结】对比:表示溶液浓度的两个物理量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分子分母单位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步骤:;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推荐的学习资源1.教材光盘中的实验视频;2.查看你的血液检测报告中是否有检测项为物质的量浓度。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第二章第三节物质的量(2)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对比、类比、归纳、演绎等多种思维活动,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含义,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能基于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等相关概念的相互关系进行简单计算。通过了解生产、生活、科研中的多种计量方法,认识化学计量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实际需要,初步学会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审视化学问题。教学重点:构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建立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转化关系教学难点:影响气体体积的因素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4分钟回顾引入任务一复习回顾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思考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1.在分析问题中,回顾已知2.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气体的计量方式选择用体积更为合适。12分钟构建概念任务二研究气体体积与粒子数的关系活动1:1.计算并思考同种气体体积与粒子数的关系,2.发现规律,认识到气体体积与其物质的量成正比关系3.通过不同思路比较和微观示意图的分析,认识到对体积的影响主要是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而不是气体分子本身大小活动2:1.计算并思考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种气体的体积。2.发现规律,认识到相同条件下,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体积均相同。活动3:1.通过观察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物态物质的体积,认识到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种类的气体物质的体积相同,而同为1mol的固态、液态物质的体积互不相同。2.从微观角度认识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了解其符号、计算公式、常用单位4.通过进一步分析温度、压力对气体粒子间距离的影响,以及不同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的三种气体的体积值数据,理解而同温度同压强的条件下,不同种气体的体积是相同的5.理解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5分钟形成网络任务三建立物质的量与粒子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活动1:概念辨析,深入理解气体摩尔体积和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活动2:简单计算,初步熟悉气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与已学概念建立联系活动3:综合应用,从质量、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分子数等方面描述1molCO2,思考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的联系。2分钟小结提升小结重点,帮助学生体会形成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转化关系可以对宏观以及微观相关概念进行联系,体会从物质的量层次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意义。1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任务单.docx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x 物质的量(第一课时)-练习题.docx 物质的量(第三课时)-任务单.docx 物质的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docx 物质的量(第三课时)-练习题.docx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任务单.docx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物质的量(第二课时)-练习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