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第二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相比,知识的讲述更深入了一步,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使用天平测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天平和量筒(刻度尺)探究物质的密度,是前面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也是今后学习压强和浮力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中占主要地位和作用。 设计理念: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通过举例子、做实验,让学生认识并熟悉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有欠缺。在本节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知道密度的概念 ???????????? ?(2)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能力目标: (1)能设计合理的测量步骤,记录数据表格,具备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2)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会用天平、量筒(刻度尺)探究物质的密度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同学的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用量筒测物体体积???? ??????????(2)密度概念的建立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运用目标教学模式,采用以实验为主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 1、演示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不等的铝块、两块大小不等的铁块(其中一块与一木块的体积相同)、一个与铁圆柱体等体积的铝圆柱体。 2、学生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水、铝块、铁块、刻度尺(自带)、细线等。 教学过程: 一、前置性学习(课前完成): 1、认真看书本P116图5----8 由此可见,物体即使体积相同,因含物质不同,__________ _______。 2、在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中,有位同学提出了怎么样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同学提出怎样的猜想?那么对此你的意见是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是 ,如果用刻度尺测量圆柱体的体积,需要测量小圆柱体的 和 ,然后可以用公式计算它的体积;已知圆柱体的高分别是3.2cm和6.4cm,直径都是2cm,则它们的体积分别是 cm3和 cm3(结果取整数);如果不用刻度尺,你还能用 测量它的体积,步骤是① ,② ,③ 。 4、1m3 = cm3 = L = mm3 (提示:1dm3=1L ,1cm3=1mL ) 复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课时学生对答案,教师释疑) 新课学习过程: 新课引入: 一个古老的故事:古时候,在地中海上,有一个叙拉古王国,它的国王交给金匠一定质量的黄金,让金匠为自己打造一顶纯金的王冠,当王冠打造完毕交给国王时,国王发现这个金冠精美无比,但国王却怀疑金匠偷窃了他的黄金而用其它便宜的金属偷梁换柱。国王令人用秤去称,结果王冠的质量与国王交给金匠的黄金的质量是相同的。你有什么办法鉴别吗? 新课教学: 通过两个图片让学生发现异同点,引入密度实验的探究。 下图中的铁块和木块有什么不同点? 在什么相同的条件下“铁比木的质量大”的说法才正确?(学生思考讨论) 1、为了研究你的猜想,需要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实验时,请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你准备选取哪些物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物质多些好,还是少些好?实验中应当选择哪些测量工具?实验的步骤有哪些?要收集哪些证据? 2、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①取两块体积不同的圆柱体实心铝柱,已知两个圆柱体铝柱的体积分别是10cm3和20cm3,用天平把它们的质量测出来,把结果填入下表中。 ②取两块体积不同的圆柱体实心铁柱,已知两个圆柱体铁柱的体积分别是10cm3和20cm3,用天平把它们的质量测出来,把结果填入下表中。 研究对象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与体积之比 m /V (g/cm3) 铝柱 10 20 铁柱 10 20 比较体积不同的同一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的比有什么关系? 比较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跟体积的比有什么关系? 结论: 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 的。说明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 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3、理解好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思考:由密度的概念怎样计算密度,能否用公式表示? 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 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_________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密度公式,密度等于质量除以体积,则密度的单位由质量单位除以体积单位组成,这是组成复合单位的方法,密度国际主单位是_______________读作:________________常用的密度单位还有____________。 关于复合单位的换算过程: (提示:两个单位同时换算) 算一算:1 g/cm3 =_______________ kg/m3;0.8g/cm3=______________kg/m3; 7.8×103 kg/m3 =_____________g/cm3 三、课堂检测: 一根质量分布均匀的铅笔芯,用去一半后,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的物理量是它的( ) A、质量B、体积C、长度D、密度 2、人们常说“黄金比铁重”这句话若用科学语言表述,应当是( ) A、黄金的质量比铁的质量大 B、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大 C、黄金的体积比铁的体积小 D、黄金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大 3、根据公式 可知( ) A、m增大时,ρ也增大 B V增大时,ρ也增大 C、对于同一种物质,ρ的大小与m和V无关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可能 *4、水结冰时,体积变大,质量 ,密度 。 课后思考题: *5、在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某同学根据多组实验数据作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图像,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密度大 B、乙的密度大 C、甲、乙的密度相同 D、无法判断 *6、一瓶密封容器的空气质量为m,体积为v,若用抽气机将密封容器的空气抽出一半后,瓶内空气质量变为 ,体积为 ,密度是 。 四、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书P119 练习 2、3) 六、课后反思:你的所得和所惑。?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地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较好地贯彻了《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教学分“复习提问”、“提出问题”、“猜想”、“制定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初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等几个环节进行,先由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的经验开始,“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紧接着提出两块体积相同的不同金属,谁的质量大,从而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学生的求知欲大增。然后在老师提出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的问题下进行猜想,并且,师生互动,制定实验计划与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在整个过程中,把时间、空间都让给学生,老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我还适时地给了学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和指引,但这些提示和指引又区别于老师的包办,只起了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利用“小组讨论法模式”,让学生在各小组中合作学习与交流等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这样既融洽了师生、生生关系,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学会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整节课,我也几乎没有发现有学生随意玩实验器材、手足无措等现象。这节课是我在当地参加教学大比武时的亲身感受,而且评委老师对于我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但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我希望各位同仁能给我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