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练习题一、选择题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A.全面内战爆发B.战略反攻开始C.战略决战到来D.渡江战役开始以下对解放战争时期重大战役说法正确的是()A.平津战役揭开了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B.辽沈战役攻陷了国民党经营的长江防线C.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们群众的支持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共歼敌人55万余1945年8月,毛泽东应蒋介石邀请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重庆各界纷纷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A.打倒列强,除军阀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C.要和平,争民主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有()①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②共产党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③都发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④促成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历史选择的关口,往往会召集会议,解决遇到的重大问题。以下对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八七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是()A.都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B.都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都是为了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D.都是在革命过程中召开的紧急会议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能起到推动作用。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或史实描述相符合的是()①周恩来一参加八一起义和重庆谈判②李大钊—创办《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建立早期党组织③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④邓小平—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A.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②以下是《历史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一书的部分目录,按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红旗飘扬井冈山???②为全民族抗战而斗争③南湖红船风雨中起航④新中国的曙光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①②④D.④③②①这里是中国革命五大圣地之一,也是解放全中国前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在此指挥了三大战役,党中央从这里赴京建国。“这里”是指A.井冈山B.瑞金C.延安D.西柏坡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有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下列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典型事件中,最能反映这句台词的是()A.转战陕北B.跃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D.围攻中原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之处是()①张学良将军都参与其中;???????????②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③国共两党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④发生于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期。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1946年,国民党撕下和平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目,发动了全面内战。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疯狂进攻()A.中原解放区B.华东解放区C.华北解放区D.东北解放区在特定历史时期,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诗词等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诗词等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②一身系天下之安危③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④“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②④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开国大典?②千里跃进大别山?③渡江战役?④淮海战役A.①④②③B.②④③①C.③④②①D.④①③②1947年11月,中共中央要求“在土地改革中,应将解放区政权,改组为人民代表会议政权”并具体规定“在乡村人民代表大会及政府委员会中,贫雇农、新中农应合占三分之二,旧中农及其他劳动分子应占三分之一”。这一规定()A.巩固了工农民主统一战线B.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C.顺应了革命形势发展需要D.表明解放战争即将转入战略反攻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古都的文物古迹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人们的生命财产也免遭战火的破坏和损伤。对此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张学良B.?佟麟阁C.?李宗仁D.?傅作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群众游行有“浴血奋战”方阵,以三辆并行彩车为主,彩车分别载有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分别寓意在反对国民党、抗日、解放等三次革命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下列不属于此三次革命战争的是(??)A.百团大战B.贺胜桥战役C.淮海战役D.飞夺泸定桥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古城南京是我国历史一位特殊的“见证者”,它见证了()①中华民国的建立②五四运动的爆发③日军大屠杀④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覆灭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政要员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A.渡江战役B.辽沈战役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有人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只开始,到大片船只结束。”“大片船只”指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二、非选择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古往今来,莫不如此。人民群众是力量的源泉,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关注民生】材料一:孙中山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1)为了实现上述理念,孙中山提出了什么主张?进行了哪些探索或实践?【集中民智】材料二:1927年,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年,也是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难开拓之初。浴火重生,浴血奋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叱咤风云、舍生忘死,总结革命斗争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探索创新,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2)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掌握革命武装领导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找到的“独特的革命道路”又是怎样的?【凝聚民力】材料三:“民众的支援尤其是解放军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马车、独轮车和扁担成了供应线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他们的民众大力网络为维持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后勤和情报支持,最终使国民党军原先所享有的人数、训练和物质上的优势化为乌有。”——《剑桥中国史》(3)请分析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史实与文字资料之间的必然关系。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首来时路,波澜壮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举锤镰、立宣言、震撼九州,志破九重天……井冈山、大别山、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安……”——姚俊明《江城子.忆昔》(1)指出诗歌中发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中国共产党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份构成变化总人数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其他1927年1万多53.8%19.1%18.7%8.4%1928年12万左右10.9%7.2%76.6%5.3%(2)你可以从材料二中获得哪些信息并简析其原因。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日本是我们国外的敌人,中共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只有消灭中共,才能达成我们的任务。????——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蒋介石发言材料二: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尽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1945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来渝电文(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蒋介石对于实现和平的真实态度。材料三:1946年6月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项目国民党共产党军队数量430万人127万人武器装备大量日式、美式装备,有飞机坦克以步枪为主拥有人口3亿多1亿多拥有地区大中城市及大量交通线中小城市、农村(2)列举史实证明蒋介石违背协定、撕毁协议,并联系材料三“1946年6月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说明蒋介石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3)国民党曾叫嚣“三个月内消灭共军”,却在三年内败亡台湾。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一个拥有伟大思想与决策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当时人的心目中,与“皇帝倒了”相提并论的是“辫子割了”……鲁迅先生曾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感谢辛亥革命,就是因为从此可以不带辫子而自由自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材料二它不仅是近代中国政治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还推动了近代新文化运动更加深入健康发展……给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更加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摘自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2)材料三中“它”是指什么历史事件?依据材料指出它“给新文化运动注入新的、更为强大、更加科学的思想活力”的理由。??材料三?中国一度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中国革命遭到严重挫折……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摘自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材料中毛泽东同志如何在理论上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材料四?从1927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4)材料中的战略决策来源于哪次重要会议?这一决策有什么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知识梳理】(1)根据提示,把下列“国共两党关系变化(两次合作、两次分裂)表”的空缺补充完整。时期时间标志结果或影响第一次合作北伐战争1924~19271924年1月?①的召开基本推翻了②的统治第一次分裂土地革命1927~1937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导致?③???失败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1937~1945?__④???事变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⑤?也回到祖国怀抱。第二次分裂解放战争1946~1949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⑥???》”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其残余势力逃往台湾【团结合作】按照要求,列举相关史实。(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创办的军事学校名称:________;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军队抵御外敌的著名战役:_______(一例即可)【争端再起】(3)列举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两例【感悟历史】(4)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答案和解析1.【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战略反攻开始,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本题需要识记与灵活掌握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解答】B.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这标志着战略进攻开始。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直插敌人兵力空虚的大别山地区,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地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故B正确。ACD.三项均与题中描述不符合,故排除ACD。故选B。2.【答案】C【解析】略3.【答案】C【解析】略4.【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的相同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解答】①②西安事变是国共继续内战还是共同抗日的抉择,重庆谈判是国共和平建国还是再次内战的抉择,都是民族前途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候。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①②是两者的相似点。故①②正确。③④西安事变是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与重庆谈判无关。故排除③④。???????故选A。5.【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略6.【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略7.【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略8.【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略9.【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转战陕北,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只有两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大敌当前,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个战场的作战,经过5个多月,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因此说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说“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故A正确。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C.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的主力决战,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D.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全面内战爆发,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故选A。10.【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西安事变和重庆谈判的相似之处,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②④.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二者都发生在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期,故②④正确。①③.张学良将军参加西安事变、没有参与重庆谈判,重庆谈判是在日本投降后进行的,故①③错误。故选C。11.【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解放战争的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国民党疯狂进攻中原解放区,故A正确。B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12.【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史,要求掌握基础知识。【解答】③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打倒列强的标识语,时间在1937年至1945年之间;②“一身系天下之安危”指的是毛泽东参加重庆谈判,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④1947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青年学生遭受着无穷灾难,喊出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①指的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渡江战役,时间在1949年;综上,③②④①的排序正确。???????故选D。13.【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开国大典、千里跃进大别山、渡江战役、淮海战役,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②④③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①开国大典1949年10月;②千里挺进大别山是1947年6月;③渡江战役在1949年4月;④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开始。故②④③①正确,故选B(②④③①?)。1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解放区民主化建设,要求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解放战争时期对解放区政权的民主化改造顺应了革命形势快速发展的需要。故C正确。A.依据所学可知,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是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故A错误。B.1954年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B错误。D.1947年6月,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故D错误。???????故选C。1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北平的和平解放,要求识记基础史实。【解答】D.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和平解放,使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火,保护了古都的文物古迹和几十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故D正确。ABC.综上,其余三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ABC。故选D。16.【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国民大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CD.依据“反对国民党、抗日、解放等三次革命战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此三次革命战争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国共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三项涉及的战役分别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征有关,故ACD属于。B.贺胜桥战役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战役,反对是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和题干要求不符合,故B不属于。故选B。17.【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根据所学,在三大战役中,平津战役最后对北平的解放采取和平谈判的方式,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故题干中“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指平津战役,故C正确。ABD.这三项涉及的战役都与和平谈判断解决的特点不符合,故排除ABD。故选C。18.【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旨在考查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情况是解题的关键。【解答】【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要求具备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掌握近代史上发生在南京的重大事件情况是解题的关键。【解答】①③④.中华民国建立,定都南京;日军占领南京之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解放南京,表明蒋家王朝的覆灭。故①③④正确。②.五四运动的爆发是在北京,故②错误。故选C(①③④)。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三大战役相关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可知这是以徐州为核心的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故选C。20.【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渡江战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题干信息。【解答】D.依据“一条船只”可知,是指嘉兴南湖一游船上召开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大片船只”是指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故选D。AB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依据题干信息可知,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C。???????故选D。21.【答案】(1)平均地权(或民生,或三民主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结束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制国家;或领导了黄花岗起义;或领导了广西起义;或领导了辛亥革命;或创立中华民国;或提出扶助农工,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掀起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潮。【解析】【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级识记基础史实。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问题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可知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或平均地权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需要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作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南昌起义及中国革命道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级识记基础史实。第一小问,联系所学,1927年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掌握革命武装领导权的重大历史事件是1927年8月1日发动的南昌起义。第二小问,结合所学,材料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叱咤风云、舍生忘死,总结革命斗争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探索创新,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中的“中国特色的新的革命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3)本题考查解放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三中图片反映的史实是中国共产党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得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材料三“民众的支援尤其是解放军取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要素。马车、独轮车和扁担成了供应线上的主要运输工具……他们的民众大力网络为维持他们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后勤和情报支持,最终使国民党军原先所享有的人数、训练和物质上的优势化为乌有”说明翻身农民掀起支援解放战争的热潮,推动解放战争胜利。22.【答案】(1)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红军长征。(2)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因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图1: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解析】【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中共一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红军长征,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一“南湖有幸载红船”可以得出中共一大的召开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进行,根据“井冈山”可以得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根据“万里长征、胜利到延安”可以得出红军长征。(2)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第一小问信息,根据材料二“1927年-1928年中共党员数量及成份构成变化”表格可知,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从1927年到1928年,党员主体成分由工人阶级变成农民阶级。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共产党,所以共产党员成分构成发生了变化,农民的比例大幅度增加。(3)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图1国统区“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反映了国统区经济上陷入崩溃的境地,通货膨胀,图2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图3毛泽东转战陕北说明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战略方针得当。23.【答案】(1)蒋介石一方面提出“内争不容再有”、“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另一方面提出“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说明蒋介石的态度是假和平,真内战。(2)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政协决议,指挥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向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原因:①蒋介石凭借充足的兵力和优良的武器,在军事上占用绝对优势。②蒋介石拥有大部分人口和大中城市,相比中共在经济实力上占据优势。???????(3)蒋介石背信弃义,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协议(或蒋介石违背人民的和平意愿,发动战争);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苦不堪言,失去民心;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解析】【试题解析】(1)本题考查重庆谈判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今天的中心工作在于消灭共产党”、材料二“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共同戮力,从事建设”,结合所学将两则材料信息相结合,概括得出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真实态度。(2)本题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及蒋介石撕毁协议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表格信息及解决具体问题。结合所学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的史实,说明蒋介石违背协定、撕毁协议;根据材料三中“1946年6月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的具体信息,从蒋介石的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和武器装备的优势,以及控制的人口和大中城市的经济优势概括说明其原因。(3)本题考查国民党迅速败亡的原因,要求分析理解材料信息及结合所学综合概括问题。据材料三中图1“国统区的人们纷纷到银行兑换贬值的货币”、图2“解放区农民抄写《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信息,联系材料一、二的相关信息及相关所学,从蒋介石发动战争违背民意、国统区的经济崩溃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不同影响分析说明国民党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24.【答案】(1)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2)答案:五四运动;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3)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七届二中全会;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解析】略25.【答案】(1)国民党一大;北洋军阀;国民大革命;七七;台湾;双十协定。(2)黄埔军校;台儿庄战役。(3)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4)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析】(1)本题考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要求识记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可知,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民大革命由此可知,1926年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①填国民党一大,②填北洋军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所以③填国民大革命;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发动七七或卢沟桥事变是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标志,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直到1945年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收回了台湾,日本侵占中国台湾长达50年,故④填七七,⑤填台湾。1946~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国共第二次分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其残余势力逃往台湾,故⑥填:双十协定。(2)本题考查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关史实,要求识记基础知识。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国民党“一大”后,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建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上,故称黄埔军校。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期,中国军队抵御外敌的著名战役有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3)本题考查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要求识记基础知识。国共两党第二次分裂时期发生的重大战役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1948年至1949年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主力决战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放线,顷刻间土崩瓦解,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延续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4)本题考查从国共关系变化得出的感悟,要求综合分析归纳。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和则两利,分则俱伤;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取得成功;团结就是力量等。第4页,共18页第1页,共1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