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0张PPT)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宋朝的政治特点

北宋的建立
北宋的建立
北 宋
1、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3、过程:陈桥驿兵变
4、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
5、战略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陈桥驿
东京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原
北 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2、统一了中原和南方
3、加强中央集权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祖在军事、行政、财政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皇权大大增强。
1.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2.赵匡胤建北宋的方式
3.建国时分裂割据现状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
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2、北宋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怎样“尽夺藩镇之权”的?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有: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1、任用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2、设 通判 ,牵制知州。
设 转运使 ,收缴地方财税归 中央 。
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的兵权。
2、统兵 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 枢密院掌调兵权。
3、禁军分 内外 驻屯,将领定期换防。
行政权
财政权
兵 权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皇 帝
中央:以 宰相 为首的百官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强化皇权
中央集权
削弱
相权
总体方法:分化事权
具体措施:
1、设 参政知事 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
2、由 政事堂 、 枢密院 和 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
皇 帝
宋太祖的统治措施及影响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度支
盐铁
户部
中书门下
枢密院
(三衙)
侍卫马军司
殿前司
侍卫步军司
结合五代十国的历史,说说在宋代,节度使的权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军权
财权
民政
人事调度
五代十国
有大军指挥调度权
拥有辖区的财政权力
拥有辖区的民政处理权力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员
北宋
有握兵之重无发兵之权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调度权全部归属中央

宋朝的政治特点
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
宋朝的政治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统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分权”是宋太祖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不仅分武将的权,也分文官的权,避免任何一个官职、官员权力过重。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这有利于镇压地方和农民反抗,但造成边防空虚,成为宋朝在对辽、西夏等战争中屡败的原因之一。
重文轻武的政策
1.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文臣统兵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担任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牵制,统军的指挥权被严重束缚
2.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重文轻武的政策
(1)概况: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2)影响: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范仲淹
包 拯
欧阳修
3.作 用
重文轻武的政策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宋朝科举考试图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总结
辽宋夏金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 第6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