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名称从闪电谈起一、教材内容分析一、教材内容要点:1、认识摩擦起电及正负电荷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4、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闪电谈起》是人类对电的认识开始,是后续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教学中我会结合家用电器,生活中的现象为实例,建立电荷的初步概念,认识摩擦起电的实质,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会用所学的知识,来理解生活中的有关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课堂上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三、教学思想:《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结合实例理解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通过实验的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及总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2)在探究和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摩擦起电现象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通过探究讨论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总结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教学方法科学探究、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分析讨论、巩固总结。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是对学生学习电路知识层面的初次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与电荷有关的感性认识。但是大多学生对电荷的及产生及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用实验探究方法学习物理问题,并能用物理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四、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讲解总结→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教学反馈。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小组实验交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小组实验讨论,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问题引导探究策略:创设问题,让学生小组探索、讨论,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引导,使学习内容深入。阅读交流策略:学生带着去阅读课本内容,再小组交流讨论、总结出结论。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功能室、PPT课件、验电器、手摇起电机、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纸屑、铅笔、圆珠笔、三角尺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从观察生活中的闪电现象及危害,提出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知道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体现从生活到物理,激发学习兴趣2.演示摩擦起电现象。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发现问题引出电荷概念变要学生什么学到学生要想学什么,给予学生的学习自主性3.去发现生活中静电的应用实例鼓励学生回答,越多越好,并加以表扬突出物理的生活原型一、认识电是什么[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正负电荷摩擦起电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2、摩擦起电3、带电体的性质4、摩擦起电注意事项5.教师讲解: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认定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规定为正电荷;一种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规定为负电荷.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4.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1.学生获得感性知识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3.实验器材、多媒体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制度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合作总结结论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1.教师演示实验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实验器材,做实验3.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课文,回答问题:(1)闪电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尖端放电?(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1.学生阅读第45页信息浏览模块.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当补充,如:冬天穿衣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花产生.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造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呢?(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两个问题阅读第46~47页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的课文:(1)静电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请举例说明.(2)如何防护电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呢?请举例说明1.静电的应用①静电喷涂:②静电除尘:③静电植绒:④静电复印:2.防护①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②避雷针让学生了解身边的静电现象和防护,学以致用五、课堂练习老师精选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认真思考,交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合作,你了解了电荷吗?1.总结出本节主要内容、加深理解2.设疑留悬念培养学生学会总结七、作业设计教材P47-48作业:1-4并完成课外活动,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六、教学评价设计本节课是第十三章第一节内容,由人类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话题切入课题,首先认识电荷,摩擦起电,自然界中的正负电荷,再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定性得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懂得尖端放电现象的形成原因,了解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本节课所学电学知识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电学其它内容的基础.七、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一、摩擦起电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2.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一种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一种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2.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验电器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2.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3.工作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1.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静电复印等.2.防护:油罐车尾部加一铁链、避雷针等.八、教后反思:本节课由于内容较多,时间稍微紧张一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了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备感深切,兴趣浓厚,并通过交流讨论,总结概括出结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初步掌握了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课堂小结时,教师引导学生复述相关内容,即强化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体教学效果较好.,让学生从物理知识的学习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