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物理教案课题电阻课型新授课时1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了解电阻的含义和符号;了解电阻的单位及其转换关系。技能性目标会选用实验器材进行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2、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体验性目标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活动,观察活动中的现象,养成关注细节的科学素养。尝试用电阻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重点1、电阻符号和单位;2、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难点实验探索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突破策略观察、类比、讨论、分析、体验、实验。教学准备ppt、视频资料、多种金属丝、电池、小灯泡等。教材分析本节课探究活动较多,为第1课时,学习电阻的相关知识。学生在上一章《电路初探》学习中已经具备了对电流、电压、简单电路知识的掌握,所以本节知识是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探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列举了一些实例。探究活动取材简单,效果明显,常用到“控制变量法”,而这种研究方法在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接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教学设计详案备注一、新课导入1、问题一:“电路里产生电流的条件是什么?”(1)电路两端存在电压;(2)电路是通路。2、问题二:“电路里的电流大小受什么影响呢?”(1)电压大小;(2)导体电阻大小。二、新课教学(一)电阻1、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连接电路,分别接入不同的电阻丝,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2、要求学生思考:(1)灯泡亮度反映了电路里电流怎样变化?(2)电流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否相同?3、实验小结:(1)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2)物理学上把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导体的电阻。(3)符号:R(4)单位:Ω、KΩ、MΩ1MΩ=1000KΩ;1KΩ=1000Ω(5)元件符号:4、提问:“究竟是什么让导体电阻大小不同的呢?”(1)接入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2)接入粗细相同,长度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3)接入粗细、长度都相同的锰铜合金丝和镍铬合金丝,闭合开关,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的变化,并根据亮度判断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大小。(转换法)5、总结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粗细、材料。6、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7、指出: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例如:“220v40w”不工作时电阻为100Ω,发光工作时的电阻越为1200Ω。8、学生阅读第89页的“读一读”了解物质的导电性,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应用。(二)课堂练习:1.两条粗细相同,电阻相等的铜导线和镍铬合金线的长度是()A.铜导线长些B.镍铬合金长些C.一样长D.无法确定2.一段由若干股组成的铜芯线,当抽去它其中的几股后,这段铜芯线的电阻将()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确定3.关于电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长的导线比短的导线电阻大B、粗的导线比细的导线电阻小C、铜导线比铁导线电阻小D、以上讲法均不准确4、下列关于导体的电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有电流时,导体才有电阻B、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导体中电流的大小C、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通过它的电流大小无关D、导体的电阻大小取决于导体两端电压的大小三、作业:课本WWW第1、2题。学生讨论后回答学生猜想讨论后回答展示课题。学生连接电路,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并观察学生针对实验现象分析并回答教师板书电阻的概念和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学生先进行猜想,教师板书各种猜想。学生在引入新课的电路上继续做实验探究。指明1~2名学生台前演示。学生一起阅读实验结论。教师板书学生分组讨论,当堂完成作业,并派一名小组代表说出答案。教学反思学生已对电路和电流都有了初步的认识。授课时让学生通过把不同的物体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亮暗是否改变从而认识不同物体的导电性能,课堂上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让学生根据大家交流的成果知道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的性质,形成电阻的概念,进一步讲授单位。学生已认识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再启发学生从生活中的经验及以前的实验现象进行猜想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设计实验,从中体会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探究得出电阻的大小与长度、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有关,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