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开放革新的时代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开放革新的时代练习题-普通用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开放革新的时代练习题
一、选择
对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广大人民经过长期战乱,渴望实现统一
B.
经济重心南移为南方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C.
南朝陈政权本身的腐朽和隋朝不断壮大
D.
北方民族大交融,
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
下图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驼背上是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
组成的乐舞队。一人表演胡舞,
其余乐工在演奏胡乐乐器。以下不能从该文物中获取的唐朝信息是(
)
A.
农业的发展状况
B.
艺术的发展状况
C.
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D.
开放的社会局面
小明以“繁荣与开放的唐朝”为主题进行探究,下列内容中不符合主题的是(
)
A.
丝织品品种很多,
丝织技术高超
B.
都城长安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
C.
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由衰转盛
D.
扬州是当时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唐太宗说: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皇帝要想知道自己的过错,一定要借助忠臣。因此他()
A.
重视生产
B.
虚心纳谏
C.
轻徭薄赋
D.
完善科举
下列关于下图行政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有(
)
政令实施需先后经过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三省互相牵制合作有利于改善并加强中央集权
尚书省下辖六部,主要负责政令执行
这一行政制度首创于唐太宗在位时期
A.
B.
C.
D.
关于开元盛世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政治清明,
经济空前繁荣,
人口明显增加
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全国修建许多大型粮仓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后期出现开元盛世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A.
B.
C.
D.
以下是某影视剧组布置的唐朝长安城场景,其中需调整的是(
)
A.
街道规划如棋盘一般,十分整齐
B.
街上中外客商络绎不绝
C.
各种各样的货物、珍宝在此汇集
D.
坊内各种大小商铺林立
人口的增减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下列《唐朝人口统计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时间
人口数
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
1500万人
649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1900万人
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4142万人
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4814万人
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1699万人
唐朝人口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唐太宗开明统治利于人口增长
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不断恶化
唐玄宗前期人口出现明显增长
A.
B.
C.
D.
开创“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的皇帝分别是()
A.
唐高宗?
?唐太宗
B.
唐太宗?
?武则天
C.
唐太宗?
?唐玄宗
D.
武则天?
?唐玄宗
“以民为本”的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下列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成吉思汗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
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
替皇帝起草诏书
B.
审核诏令内容
C.
负责诏令的执行
D.
负责监察百官
下图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图。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特设的制度
B.
兼顾寒族小姓,扩大了选拔范围
C.
强调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
把进士科作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
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
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是在(
)
A.
581年
B.
589年
C.
605年
D.
618年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促进了经济交流
B.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结束了分裂局面
下列对隋朝特点的简短总结中,最为全面且符合实际的是(
)
A.
国力强盛
B.
短暂繁荣
C.
二世而亡
D.
励精图治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②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③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④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A.
①②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④①③
穿越是指某人从所在时空穿越到另一时空,物理学上也称为“时间旅行”或“时空旅行”。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盛唐时期,不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
使用曲辕犁耕地
B.
在“瓦子”里听书
C.
用筒车灌溉
D.
在长安城东市贩卖货物
“史实”“史论”是历史学习中两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论或科学结论。下列叙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
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B.
唐朝时每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多达千人
C.
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D.
唐朝的科举制影响到邻国,一些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与以下示意图中“?”相关的史实是()
A.
北魏改革,民族交融
B.
定都建康,开发江南
C.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D.
崇文抑武,高度集权
赢得各民族拥戴,
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的是(
)
A.
唐高祖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根据下图人物的亲身见闻写成的一部重要书籍是(
)
A.
《西游记》
B.
《金刚经》
C.
《大唐西域记》
D.
《老子想尔注》
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唐帝国自身也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
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共享繁荣。下列事件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有(
)
金城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日本遣唐使来华
A.
B.
C.
D.
唐朝时我国出现了原产于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今尼泊尔)
的菠菜。这说明唐朝(
)
A.
农业生产发达
B.
对外交流活跃
C.
民族关系和睦
D.
手工业繁荣
下列史实,出现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是(
)
A.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B.
玄奘西行
C.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
D.
鉴真东渡
民族友好交往在我国历史上写下了一段段佳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吐蕃位于下图中的(
)
A.
B.
C.
D.
《西游记》中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
它取材于唐初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当时的天竺在地理范围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
)
A.
印度半岛
B.
日本
C.
阿拉伯地区
D.
伊朗
二、非选择题
民以食为天,
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重视农业生产。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
?
帝王之道?
?民,
水也;
君,
舟也。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唐太宗
(1)请说出唐太宗的这一治国思想在农业政策上的具体体现及影响。
?
?
人民之慧?
?
我国的农耕文明史,
集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
(2)
请列举一种唐代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并说说该工具之“慧”。
?
?
盛世之象?
?开元初,
四方丰稔,
城镇商铺林产,
客商如云。丁壮之夫,
不识兵器。
——《开元纪事》
(3)根据史书记载概括唐朝盛世的主要表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的“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它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
(2)下列诗句能反映上述制度创立背景的是(
)?
A.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B.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3)
根据材料一、二,
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见下图)
材料二:见下图。
(1)从材料一中,你能得到关于隋朝大运河的哪些信息?
(2)
阅读材料一,
联系我国主要大河的流向特点,
说说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
(3)材料二中两首诗都对隋朝大运河进行了评价,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4)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因其极高的历史价值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请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读隋唐两朝疆域图(见下图)

(1)
与隋朝相比,
唐朝疆域主要在哪些方向有明显的拓展?
这些拓展地区有什么共同特点?
材料二:唐朝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采用了通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
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亲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2)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唐太宗采取了哪些举措?
材料三:
唐朝鼎盛时,
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
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唐朝对外交往具有自己突出的特点:对外交往的范围更加广泛,且具有持续性;
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唐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东亚、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3)请列举相关史实印证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4)
综合上述资料,
分析唐朝疆域拓展、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的统一,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CD.三项所述均是隋朝得以统一全国的历史条件,故ACD正确。
B.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故B不正确。
???????故选B。
2.【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经济发展的,要求解读图文信息。
【解答】
BCD.依据题干信息“唐代三彩骆驼载乐舞俑”,结合所学知识:唐三彩是唐朝的艺术珍品,反映了唐朝制瓷业发展的高超水平,乐舞队成员的组成(两个汉人和三个深目高鼻的胡人(西域人)组成)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特征。故BCD正确。
A.依据图文信息不足以得出“.农业的发展”的结论。故A错误。
???????故选A。
3.【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盛唐,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ABD.三项所述均符合史实。
C.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故C不符合主题。
???????故选C。
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信息表明唐太宗虚心纳谏。唐太宗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魏征,魏征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多次。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故B正确。
???????ACD.题干无体现。
故选B。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概况,要求运用所学解读示意图信息。
【解答】
②③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合作,都对皇帝负责,有利于改善并加强中央集权;尚书省负责各种政令执行,处理日常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②③正确。
①④题干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这一制度下政令实施需先后经过中书省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六部制首创于隋朝。故①④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③唐玄宗统治前期,崇尚节俭,励精图治,任用贤能,使得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迅速,天下大治。唐朝当时进入了全盛时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统治后期,他变得荒淫无度,使唐朝由盛转衰,故③错误。
①②④均符合史实。
???????故选B。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长安城的繁荣,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D.唐朝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商业区市与居民区坊界限分明,坊内设市的局面应出现在宋代,故D项说法错误。
ABC.唐朝长安城布局严整,街道整齐;不仅是国内的商业中心,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街上中外客商络绎不绝,各种货物、整包在此汇集。故ABC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代人口问题,要求运用所学解答表格信息。
【解答】
①③唐肃宗时期,人口下降;武则天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故①③错误。
②④两项所述与表格信息及其史实吻合。故②④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年号是开元,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财政制度进行改革等,取得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故C正确。
ABD.唐高宗、武则天均不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皇帝。故AB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C.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执政思想。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戒奢从简,合并州县,改革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故统治者在治国理政中体现这一思想堪称典范的是唐太宗。故C正确。
ABD.A推行暴政;B好大喜功;D常年征战。故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审核诏令内容。唐朝在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故B正确。
???????ACD.综上,三项所述均不符合史实。故A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唐朝选官制度的概况,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B.根据题干中的图示可知,唐朝的选官范围虽然仍以士族子弟为主,但是却兼顾寒族、小姓,扩大了选拔范围,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故B正确,排除A。
C.唐朝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C。
???????D.图中显示不出把进士科作为最重要的考试科目,排除D。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的统一,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依据“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并结合所学可知,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全国。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故选B。
14.【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A.“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达江都之传输,其利也博哉”意思是往北可以通到北京经营渔业,往南可以通到扬州(古时扬州亦称江都)经营运输,促进了经济交流。故A符合题意。
BD.两项所述与题干主旨无关。故BD错误。
???????C.本项所述题干无体现。故C错误。
故选A。
15.【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隋朝,要求识记重要史实。
【解答】
BD.隋文帝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他的年号是开皇,史称“开皇之治”;后期隋炀帝的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时间短暂,但繁盛一时。故B正确,排除D。
AC.两项所述不符合题干主旨。故AC错误。
???????故选B。
16.【答案】D
【解析】略
17.【答案】B
【解析】略
18.【答案】C
【解析】略
19.【答案】C
【解析】略
20.【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B.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因此唐太宗赢得各民族的拥戴,被各族人民尊为“天可汗”,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CD错误。
???????故选B。
2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玄奘西行,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图片信息。
【解答】
C.图片中的人物是唐朝高僧玄奘。玄奘在唐太宗时期为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十多年后回国,除带回大量的佛经外,还根据沿途见闻由其口述,其弟子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往史的重要文献,故C正确。
ABD.据上分析,这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D错误。
???????故选C。
2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②③④.据题干信息及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体现了中外双向交流;日本遣唐使来华反映了唐朝的繁盛对世界各地人们的吸引、共享繁荣。故②③④正确。
①.金城公主入藏属于唐朝国内的民族关系,与题干中的中外交往不符,故①错误。
???????故选D。
2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题干反映了唐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产于欧亚国家的莴苣、刀豆和菠菜的蔬菜品种,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表明唐朝对外交流活跃,故B正确。
ACD.三项体现了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CD错误。
???????故选B。
24.【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D.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历经曲折,东渡日本,传播佛经和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促进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故D正确。
ABC.三项均出现在唐太宗时期,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C错误。
???????故选D。
2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地图信息。
【解答】
D.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典籍等,促进了吐蕃的发展和进步,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吐蕃位于图中的④处,故D正确。
ABC.据上分析,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ABC错误。
???????故选D。
26.【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玄奘西行,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解答】
A.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为求取佛经精义,毅然西行,历经艰难,到达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天竺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半岛,故A正确。
BCD.这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故BCD错误。
???????故选A。
27.【答案】(1)农业政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影响: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
(2)曲辕犁。设计巧妙、轻便灵活、回转省力,能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或:筒车。
?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可以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运到高处,节省了人力。
(3)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
【解析】(1)本题考查唐太宗治国思想在农业政策上的体现及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民,
水也;君
,
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以上述治国思想为指导,在农业政策上体现为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和劳役。根据材料信息的理解,结合所学可知其影响是使农民占有一定土地,赋税负担减轻,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步增强。
(2)本题考查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及其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我国的农耕文明史,集聚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生产工具的发明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结合所学列举出一种唐代普遍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即曲辕犁或筒车;结合上述一种生产工具的特点说明该工具之“慧”。
(3)本题考查唐朝盛世的主要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概括材料信息。据材料“四方丰稔,
城镇商铺林产,
客商如云。丁壮之夫,
不识兵器”,结合所学概括总结出农业发展,商业繁荣,社会安定的主要表现。
28.【答案】(1)科举制度。隋朝。
(2)C。
(3)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改变了隋唐以前主要依赖荐举和凭借家庭出身来做官的惯例,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解析】(1)本题考查古代科举制的创立,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普通百姓)望之起家,簪绂(世家大族)望之继世”,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科第之设”即依据才学选官的科举制度;此制度最早出现在隋朝。
(2)本题考查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C选项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盛行,且走向腐朽,不能有效地选拔人才,成为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而其他项均反映了科举制实行的情景,故选C。
(3)本题考查科举制制度实行的历史作用,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据材料二“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联系材料信息的相关信息及科举制意义的相关所学,从政治、社会方面说明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
29.【答案】(1)隋朝大运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2)我国主要大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缺乏南北流向的大河。在古代,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隋炀帝即位后,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3)赞同皮日休的观点。因为他既指出了大运河在南北交通中的作用,肯定了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同时也指出了隋炀帝巡游江都的奢侈无度,
?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我们看问题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深远;?至今大运河在水运方面还起着作用,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
(1)依据所学可知,从605年起,隋炀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
(2)解答本题,依据所学,从我国主要大河的流向为自西向东流、缺乏南北流向的大河、南北的物资运输主要依靠陆路交通,运输大宗货物十分困难、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等层面,逐条解答即可。
(3)依据“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赞同皮日休的观点。而后,从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出发,从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两方面加以说明。
(4)依据命题要求,结合以上分析,可以从中国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凿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影响深远;、至今大运河在水运方面还起着作用、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利用自然造福人类的杰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等层面,逐条说明即可。要求言之有理,条理清楚。
30.【答案】(1)主要在东北、西北、西南方向有明显拓展。共同特点是大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2)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3)使节来往:大化改新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向唐朝学习,前后十几次派遣使者到唐朝,这些人被称为“遣唐使”。留学生
:
与日本“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留学僧等。贸易交流: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或长安城是当时的国际性大都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云集于此,各种各样的货物、珍宝在这里汇集,
繁华异常。宗教往来
:
玄奘西行,
将佛教引进中国或鉴真东渡,
将佛教从中国往外传播。
(4)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疆域的拓展及其拓展地区的共同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对比、第一小问,解读地图信息。根据材料一中“隋朝疆域图”“唐朝疆域图”信息的对比,结合所学可知,与隋朝相比,唐朝的疆域主要在东北、西北和西南方向有明显的拓展。第二小问,根据相关知识可知,这些拓展地区的共同特点是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地。
(2)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为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关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依据材料二“唐朝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较为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采用了通婚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的二十三年中,
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亲之女就有六人”,结合所学从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和文成公主入藏的举措方面加以说明。
(3)本题考查唐朝对外交往的形式及其具体表现,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唐朝鼎盛时,
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对外交往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使节来往、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结合所学概括得出其主要形式有使节往来、留学生、贸易交流、宗教往来等;分别从日本派遣的遣唐使,日本留学生来华,扬州或长安国际商品交流和玄奘西行或鉴真东渡说明各自的表现。
(4)本题考查唐朝疆域拓展、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的主要原因,要求运用所学解读、综合概括材料信息。综合三则材料信息及相关知识,概括总结得出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