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复习要点

资源简介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概念部分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2、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3、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4、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阳光、营养。
5、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6、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11、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那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非生物可以为生物生长提供养料,提供栖身之地,动物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养料,植物可以为动物生长提供食物,氧气等。
12、制作生态瓶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为:①瓶子去盖
②铺沙装水
③种植水草
④放上鱼虾。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群落。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14、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1956年我国建成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卧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15、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螳螂、鹰
1、草→兔→鹰
2、草→蝗虫→鹰
3、草→鸟→蛇
4、草→鸟→蛇→鹰
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
{注意箭头方向,总是朝向食物链较高端的一方即“吃”的一方}
16、在食物链“草→兔→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17、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惜的动植物。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18、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增加植物可以为生态瓶里的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19、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态瓶里的小鱼增加了,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20、生态瓶中的植物(水草)为动物(鱼)提供食物和氧气,动物(鱼)为植物(水草)提供二氧化碳和养料。
21、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防治沙尘暴的方法:还林还草
实验部分
做对比实验时,我们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否则实验就无法对比不科学了。在对比实验中,我们要研究的那个问题或因素就作为唯一改变的条件;其余的所有因素都作为不变的条件。理解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即我们研究的那个问题;而其他的条件全部相同
实验一:种子发芽是否必须有水?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用到的材料:纸巾、绿豆6粒、不漏水的盒子2个、水、记号笔。
两个小组的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
两个小组不同的条件:水

实验的方法:1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让另一小组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叫对照组。2准备两个不漏水的盒子,在盒子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把种子放在洞上。3往一个盒子的纸巾上滴水,一个不滴。4给两个盒子用记号笔标明哪个是实验组,哪个是对照组。
实验现象:几天后,滴水的盒子中的绿豆发芽了,没有滴水的盒子内的绿豆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实验二: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温度。
实验三: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光。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粒绿豆种子,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光。
实验四: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吗?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土。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潮湿的土壤、塑料勺。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一个盒内加一些土,并用塑料勺将土壤顶部弄平。另一盒内垫上纸巾。同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用手按出两个小洞种进两颗绿豆种子。有土的是实验组,无土的是对照组。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种在土壤中。
实验五: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密封好的塑料袋、两用气筒。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装进塑料袋并用两用气筒抽出里面的空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空气。
以上实验相关问题:
为什么用两粒种子实验?
如果只用一粒种子,种子没有发芽,有可能不是实验条件所致,而是种子本身不能萌发,用两粒种子就减少了这种可能性。
实验六: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见课本7页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用到的材料:两盆生长状况相同的绿豆芽。
实验的方法:把种有相同绿豆芽的两个花盆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阳光。
我们不改变的条件:水、适宜的温度、空气。
实验现象:一周后,阳光下的绿豆芽茎和叶都是深绿色的,经比较粗;黑暗处的绿豆芽茎和叶呈淡黄色,茎又细又长。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实验七: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水。
我们想研究的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水?
我们的猜想: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一个盘子、吸水纸、水
实验方法: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3天后,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水。
实验现象: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
实验结论:这说明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出现这种现象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实验十:研究问题: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把你的研究情况写下来。
我的猜想: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用到的材料:纸盒子2个、蚯蚓10条、吸水纸、黑彩笔、干燥土壤和湿润土壤。
实验的方法:
首先我先验证一下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喜欢干燥的生活环境:
1、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2、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做好记录。3、反复做几次。
接着,我又验证蚯蚓是喜欢明亮的生活环境,还是喜欢阴暗的生活环境:
1、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
,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2、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盖子观察,做好记录。3、反复做几次。
看到的现象:
蚯蚓都爬向了纸盒有盖子的、潮湿的一端。
实验的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实验十一: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一
实验名称: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改变非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制作好的生态瓶、水槽。
实验过程:将生态瓶里的水倒掉一半,保持生态瓶里的生物的数量不变,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水多时和水少时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水多时,小雨浮出水面的次数少甚至没有;而水少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较多。这是因为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就空间减少了,氧气量也跟着减少,所以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较多。
实验十二: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二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小鱼改变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小鱼若干、漏网。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动物多时和动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实验结论:小鱼数量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动物多时,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增多。这是因为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实验十三:改变生态瓶的环境三
实验名称:增加生态瓶里的水草改变生物环境
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生态瓶、水草若干。
实验过程:选择两个相同的生态瓶,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仔细观察,记录下生态瓶里的小鱼在植物多时和植物少时一分钟内浮出水面的次数。
实验现象:水草增多,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实验结论: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所以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但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系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7、经过实验,你认为要想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①生态瓶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要平衡。
②必须有足够的氧气。
第二单元

一、概念部分
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通电的日光灯,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通电的手电筒等,月亮不是光源(因为它不是自己发的光)。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遮挡物和屏,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3、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影子的长短随着光源照射的角度改变而改变,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越来越长。
4、影子的大小与光源和物体的距离有关。即距离大影子小,距离小影子大。
5、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的侧面形状有关。
6、古代的人发明了日晷观测仪计时。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8、一天中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最低,影子最长;正午时太阳位置最高,影子最短。
9、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每秒约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阳光到达地球约需8分钟。
10、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留下一个暗区,这个暗区形成了影子。
11、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反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12、运用光的反射的例子有:额镜、反光镜和潜望镜。
13、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温暖。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汇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制作的,奥运圣火的火种就是利用凹面镜取得的。凹面镜和凸透镜原理的应用:①放大镜②望远镜③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
15、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制得了氧气。
16、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7、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18、影响物体吸收光和热的因素有:物体表面的颜色、物体的光滑程度和物体受阳光照射的角度。
19、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绝热贮水箱、支架、连接管道、控制系统。
20、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排列组成的美丽光谱。
21、看不见的光线包括:紫外线、红外线、X射线、γ射线、无线电波等。
22、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太阳能发电站、太阳能充电器、太阳能花、太阳灶、太阳能温室……
二、实验部分
实验一:设计一个验证光的传播路线的实验。
实验材料:卡纸4张、夹子4个、手电筒、剪子1把。
我的猜想: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过程:1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大小约为一枚硬币。2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3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张没有打孔的卡纸作为屏。4用手电筒的光靠近最近卡纸的小孔,这时在纸屏上会出现光斑。5把第二张或第三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的小孔。
实验现象:手电筒的光被卡纸挡住了,纸屏上没有光斑。
实验结论: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实验二:设计实验验证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名称: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镜子数面、温度计数个
实验过程:①用镜子将阳光投射到纸上,观察、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光的强弱有什么不同。②用温度计测量纸上光斑处的温度,比较用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有什么不同。③比较两次的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实验三:设计实验验证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的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将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成纸袋,再将5支温度计分别插入5个不同颜色的纸袋中,并将这5个纸袋同时放到同一地方受阳光照射,仔细观察温度计的显示,并记录数据。
实验结论: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实验四:设计实验验证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名称: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
实验材料: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温度计。
实验过程: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看看那个升温快。
实验结论: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吸热的本领有关,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实验二: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并画出设计图。设计图参照课本40页
实验材料:大纸盒、泡沫塑料、黑涂料、饮料瓶、锡箔纸、透明塑料纸、温度计。
升温和保温措施:1、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箔纸反光。2、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纸盖住。3、盒子用其他物品垫起来可以变换角度。4、盒子的内外全涂成黑色。
制成后效果如何及原因:升温速度慢。原因可能与太阳光照射角度没有垂直,锡箔纸粘贴粗糙不整齐。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太阳光角度,使其与太阳光垂直。另外重新粘贴锡箔纸,使其反光效果好。效果图也参照课本40页
第三单元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概念部分
1、我们看到过地形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盆地。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2、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4、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5、喜马拉雅山是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东非大峡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自然界中岩石的风化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管黑夜白天,而且“缓慢、细微、长期、短期内不易觉察”,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谈谈你对“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的理解。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壤与生物的关系:土壤是动植物的生存场所;土壤提供了动物的食物;动植物的残体增加了土壤中的腐殖质;动物能增加土壤中的空气。
12、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3、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4、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这是因为大江大河在上游和中游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而到了下游和入海口,由于地势平缓,流水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慢慢沉积下来,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冲积平原。
15、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16、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会侵蚀土地。
17、《我们的土壤妈妈》的作者是高士其。
18、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二、实验部分
实验一:研究冷和热的作用对岩石的影响。
实验材料:酒精灯、小石块、镊子、冷水
实验步骤: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石块。将石块在酒精灯中烧热并立即放入冷水中,反复操作几次。
实验现象:石块出现裂缝。
实验结论:冷和热的作用会使岩石破碎。
实验二:影响侵蚀的因素有很多,从中选取一种探究一下吧。
我认为:有无植物覆盖是影响侵蚀因素之一。
我的猜想:有植物覆盖的土地不容易被侵蚀,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容易被雨水侵蚀。
实验材料:种满草的实验盒1个,装有同样多的土壤的什么也没有种的实验盒1个,自制喷壶2个、水。
要改变的条件:实验组的土地上种上草,被植物覆盖;对照组不种植物,无植物覆盖。
保持不变的条件:土地的坡度一样、降雨量的大小、降雨高度一样。
实验方法:把相同地形的两个实验盒放好,一个种有草,另一个没有种草。用喷壶同时从同一高度喷洒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有植物覆盖的实验盒内土壤被雨水冲走的少,而没有植物的实验盒内土壤被雨水冲走得多。
实验结论: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侵蚀程度小,没有植物覆盖的土地被雨水侵蚀程度大。
实验三:土地的坡度对侵蚀的影响实验方案
研究问题:土地坡度的大小是影响侵蚀的因素之一。
我的猜想: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坡度小,侵蚀程度小。
要改变的条件:土地坡度的大小。不改变的条件:喷雨器喷雨的高度、喷雨量、土地表面都无植物覆盖等。
实验过程: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土地的坡度大,对照组土地的坡度小。用喷雨器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土地进行喷雨。
研究结论:坡度大,侵蚀程度大,坡度小,侵蚀程度小。
第四单元
运动和力
一、概念部分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水往低处流都是因为受到重力的影响。
2、马车、汽车、电瓶车、缆车,用的动力分别是马的拉力、发动机的动力、电力和缆绳的拉力。
3、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
4、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5、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反冲力运动的。
6、要使静止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并且施加的力必须足够大;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7、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科学技术上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1牛约等于100克力。
8、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在生活中叫做弹簧秤。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
弹簧秤由: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弹簧五部分组成。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因此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11、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重量、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4、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15、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手柄做出花纹;
增大摩擦力的方法:使物体表面粗糙或增加压力。
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
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安滚珠,加润滑油。
16、赛车的设计特点: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2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4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
17、补充:橡皮筋在车轴上的缠绕方向与小车缠绕皮筋后的运动方向相反。
二、实验部分
实验一: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的实验
研究问题: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我的猜想: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里越小,小车的速度越慢。
实验器材:小车,垫圈,绳子,秒表。
要改变的条件:拉力的大小,在实验中就是改变垫圈的个数。
实验过程:安装一个小车,使用垫圈的重力拉动小车前进;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都从起点出发,终点结束;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直到小车动起来;在多个多个增加垫圈的数量,观察小车速度的变化。
研究结论: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拉里越小,小车的速度越慢。
实验二:研究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研究问题:研究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
我的猜想: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距离越远。
实验器材:小车,橡皮筋,皮尺。
要改变的条件:橡皮筋绕的圈数。
实验过程:安装一个小车,使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前进;改变每次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如20圈、40圈、60圈,观察小车行驶距离的变化。
研究结论: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行驶距离越远。
实验三: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的实验
不改变的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接触面光滑程度
摩擦力的大小
物体的重量;用力方向。
在粗糙的水泥地面上
3牛顿
在硬纸板上
1.5牛顿
在玻璃上
0.5牛顿
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物体间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实验四: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
不改变的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物体的重量
摩擦力的大小
物体接触面光滑程度;用力方向。
装有10个钩码的盒子
3牛顿
装有6个钩码的盒子
2牛顿
装有3个钩码的盒子
1牛顿
我们发现:物体越重,运动时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运动时摩擦力越
PAGE
1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