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备考图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非凡历程(附高考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从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利益出发,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充分展现了大国领袖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回顾这一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丁林/摄?2013年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南博鳌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提出了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方向: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他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2014年5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人民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同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人类良知和国际公理,在世界和地区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更加积极有为地参与热点问题的解决,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2015年9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初步系统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即“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深入剖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给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带来的启示,指出:“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2016年9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中国倡导的新机制新倡议,不是为了另起炉灶,更不是为了针对谁,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目标是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新华社记者马占成/摄?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详细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动因、愿景与实施路径。新华社记者饶爱民/摄?2020年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欧盟轮值主席国德国总理默克尔、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共同举行会晤,会晤以视频方式举行。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欧方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加强对话和协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庞兴雷/摄?2020年9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作出艰苦卓绝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新华社发?2020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提出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2020年11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以视频方式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系统阐述构建开放包容、创新增长、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新华社记者王晔/摄?2020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附:相关高考题“天下一家”,这是我们的信念!1、(2020全国卷Ⅲ-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冠病毒是近百年来人类遭遇的影响范围最广的全球性流行病,对全世界是一次严重危机和严峻考验,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面临重大威胁。?面对突如起来、来势汹汹的疫情天灾,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取得了抗击疫情重大战略成果。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肩负大国担当,同其他国家并肩作战,共克时艰,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尽己所能向国际社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支持全球抗击疫情。2020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并发表《携手抗疫共克时艰》讲话,倡议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狙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打赢新冠肺炎舆情防控全球狙击战为什么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在重大传染性疾病面前各国都难以独善其身;全球疫情防控,事关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事关人类前途命运;只有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团结合作,携手应对,才能打嬴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护佑世界和人民康宁。2、(2017全国3-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中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行者。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维和摊款出资位居前列。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6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1)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2分)(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世界各国共商共建共享,运用整体与部分的知识并结合材料加以阐述。(10分)(3)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请列举两个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契合的名言或名句。(6分)【参考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有利于促进我国及世界各国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合作共赢;能够更好地协调政策与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实现世界的普遍安全与持久和平。?(2)整体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了人类发展方向,契合了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中国倡导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积极响应,共同参与,加强双边、多边合作,实现共赢共享。(3)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同舟共济。3、(2018全国1-18)2017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出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以及政党的责任和作用达成广泛共识,发表了《北京倡议》。对话会的成功举办①开辟了政党交流合作消除国家间利益分歧的新路径②汇聚了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③打造了各国政党互学互鉴共建国际新秩序的新平台④推动了政党间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分析:本题结合时政材料考查学生对当代国际社会知识的掌握情况。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政党间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国家间形成共同利益,但是,从根本上说,国家间的利益分岐和对立是消除不了的,选项1不正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除了需要各国政府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各国政党、人民的努力,各国政党之间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对话,形成共识,这表明选项2是正确的。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国际社会日益高涨的呼声,中国在国际新秩序总是上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力量既包括国家也包括人民。各国政党在相互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能够联系各自所代表的本国人民共同建设国际新秩序,3正确。国际新秩序是国家间的秩序,而非政党间的秩序,同时国际新秩序应该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选项4不正确。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超过30%,对全球减贫贡献率逾70%。中国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的理解,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4、(2018全国3-20)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这表明①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的基础和核心②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是与经济影响力同步增强的③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作用的结果④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归根到底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为基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关系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以及对文化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文化影响力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一国国际影响力的核心和基础,1不正确;文化影响力受经济影响力的决定,但并不是完全同步,一国的文化影响力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影响力,2不正确。一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是某一因素单独起作用的结果,而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共同起作用的结果,3正确。经济始终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一国的国际影响力即使在某个历史阶段上由文化影响力或政治影响力主导,但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仍然取决于经济发展,4正确。5、(2018海南-10)澜湄合作机制以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为三大支柱,以互联互通、产能、跨境经济、水资源、农业和减贫为优先合作方向,并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领域。该机制的建立①开创了区域内国家合作共赢的新局面②是区域内国家实现全面合作的政治保障③是推进区域内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内容④是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现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第9题考点是《经济生活》第11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基础知识。题中提供的信息比较丰富,从贸易到投资,到人口流动,这些生产要素都得到了极大发展。A几乎是同义反复,它是经贸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原因。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呈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双边经贸发展的外部条件,但不是决定性因素,B不正确。正是由于双边各有优势并且具有互补性这个根本原因的驱动,才导致了中国与东盟经贸的迅速发展,C正确。中国市场可以拉动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和投资,但无法接受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与投资,D不正确或不全面。第10题结合时事政治考查学生对有关国际社会和中国外交政策知识的掌握情况。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周边国家关系。倡导和参与澜湄合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也是对周边外交理念的落实14正确。6、(2018海南-1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讲话中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①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②彰显了世界各国核心价值观的共同本质③维护和发展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要求④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中国在综合国力和经济影响力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注重在国际社会增强中国的话语权,提出我们的价值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国际关系方面发出的中国声音。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不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和弱化。2是不正确的。题干中有信息表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但这不是世界各国的核心价值观。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国情民意不同,很难有价值观的共同本质,3是正确的。人类是有共同价值的,为了维护和发展人类的共同价值,客观上要求我们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4是正确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务必会促进各国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借鉴,在互鉴中交流,推动各国文化的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