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6.3《能源:危机与希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会区别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知道能量是可以转移和转化的。 (2)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有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人类使用能源的变化来理解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历史,能从不同角度对能源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能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永动机”失败的原因。 (2) 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2)关注世界和我国的能源状况。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源利用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难点:从不同角度对能源进行分类,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教学方法】查资料法、讲授法、练习法 【准备教具】多媒体电子交互式白板、相关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史上曾经有不少人企图发明一种可以不消耗能量,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号称永动机课本图16-22,同学们你们认为这种设计可行吗? 学生讨论: 这种设计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想一想: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实例证明这个观点吗? 预设学生回答: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一电能) 电动机带动风扇转动(电能一机械能) 光电池提供电压(光能一电能) 白炽电灯发光(电能一内能一光能) 燃料燃烧(化学能一内能) 讨论交流:同一种形式的能量在物体中可以转移吗?(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总结: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太阳能,兔子吃草吸收草的能量,人或其他动物吃兔子吸收兔子的能量,人通过吸收食物的能量才能进行各种运动,自然界中的能量在不停地转移和转化,我们是在能的转移和转化过程中利用能量的。 2.能量守恒定律 看一看:引导学生看课本活动“水滴实验”。 教师归纳总结:“永动机”失败的原因说明自然界存在一条法则: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地获得能量科学家经过长期探索终于发现各种形式的能量在相互转化时遵循一种规律,即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核能: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 4.裂变:一个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较轻的原子核的反应叫做裂变。聚变:将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原子核,会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 5.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核电站。已建成的核电站是利用重原子核裂变释放的能量发电,它主要由核反应堆、热交换器、汽轮机和发电机等组成。核电站具有消耗的燃料少、运输量小、成本低、功率大的特点,但须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避免放射性污染,确保安全。 6.科学与人类 我们生活在能源的海洋中,你能列举出一些我们周围的能源吗?木柴、煤、煤气、汽油、柴油、酒精等.凡是能提供能量的资源都叫做能源.能源的种类很多,能量经转化后,可利用的能量会逐渐减少,人类面临能源危机,如何节能和有效地利用能源呢? 三、随堂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B. 原子、原子核、电子是按物体尺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 C. 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D. 目前,核电站利用核裂变产生的能量发电 2. 太阳是人类的“能源之母”,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下列能源中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①风能 ②水能 ③煤 ④石油 ⑤核燃料 A. ①② B. ①②⑤ C. ③④ D. ③④⑤ 3. 如图所示为一款太阳能发电伞,遮挡阳光的同时,伞面上的硅光电池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能,然后再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蓄电池中. 蓄电池给用电器供电时,将电能转化为____________能. 第3题图 四、小结本课 本课我们将一起在能源的海洋中遨游,探索能的奥秘.同学们还记得吗?什么是能量?能量的形式有哪些?不同形式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 能量与能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利用的能源有限的,我们该如何节约能源呢? 五、布置作业 教材P212“作业”第1、2题。 【板书设计】 化石能源 生物质能 一次能源 分类 二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常规能源 新能源 能源: 危机 与希望 核裂变 : 核能发电 核能的利用 核聚变 能源与环境 能源危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