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主题1.1地球和地球仪(二)设计人学习目标1.知道纬线的定义及特点。2.知道纬度的度数划分及变化规律,记住南北半球的分界线。3.知道五带的划分方法。4.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重点纬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难点纬度的划分班级姓名时间一、一读课文:标画出重点、难点。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在文中标划出来)(一)纬线和纬度1、纬线(1)定义:在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同赤道的线,叫纬线。(2)特点:形状:。长度:(相等或不相等)。指示方向:。数量:。2、纬度相互关系:。(1)纬度的划分界线(纬度的起始点)是。(2)度数范围:。(3)度数变化规律: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到90°。(4)北纬和南纬的表示字母:北纬,南纬。(5)南北半球划分界线:。(二)地球上的五带(1)五带的划分依据:根据太阳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温度带。(2)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是,其纬度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是,其纬度是。你的疑问。地球和地球仪(二)训练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地球上纬线有180条C、纬线长度都相等D、所有纬线都是个圆圈2、有关纬线表示不正确的是()A、地球仪上能画无数条纬线B、地球仪上的纬线是一个半圆C、不同纬度的纬线长度不相等D、沿同一条纬线不变方向向前走,一定能够回到原出发地3、下列纬线圈最长的是()A、10°SB、20°NC、40°SD、60°N4、从南极到北极、纬度度数变化的规律是()A、由大变小再变大B、逐渐增大C、逐渐减小D、由小变大再变小5、下列纬线位于北半球的是()A、0°纬线B、45°NC、20°SD、90°S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A、纬度高低?B、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四个点A、B的纬度:、。(2)图中四点,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北半球的是。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C地的纬度,。(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地,位于南半球的是地,位于北半球的是地。(3)从五带看,B在带;C在带。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主题1.1地球和地球仪(四)设计人学习目标1.知道经纬网的定义及其用途。2.通过专题复习,能够根据各类图信息准确表述任意点的经纬度及半球、温度带等信息。重点用经纬网确定位置难点用经纬网确定位置班级姓名时间一、一读课文:标画出重点、难点。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在文中标划出来)1、对比经线(度)和纬线(度)?纬线经线定义在地球仪上,与平行的圆圈。连接并与垂直的半圆,又称。形状指示方向长度是否相等半球而言:。全球而言:纬度相同的纬线长度。线圈的关系除两极外,所有纬线都相互。所有经线都相交于。纬度经度度数起点线(0°纬线)(0°经线)度数值变化规律由向南北极点逐渐增大到90°(※自南向北数值逐渐增大为,数值逐渐减少则为。)由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自西向东数值逐渐增大为,数值逐渐减少则为。)度数表示方法南纬北纬东经西经半球划分界线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是: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是:2、经纬网(p10)(1)经纬网定义:在地球仪上,和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任何地点在经纬网中都有对应的和。(2)经纬网的用途:用经纬网定位的方法简便准确,广泛应用于、、和等许多领域。3、完成课本P12复习题。三、你的疑问。地球和地球仪(四)训练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我们利用经纬网的目的是()A、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B、更好的认识地球的形状C、了解半球是怎样划分的D、认识经纬线长短的变化2、有关经纬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经纬网在地球表面实际存在的B、利用经纬网可以辨别方向C、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D、经纬网在军事、航海和航空等方面都十分有用3、北京的地理位置是40°N,116°E,它位于()A、东半球、南半球B、西半球、北半球C、东半球、北半球D、西半球、南半球4、下列关于城市甲(400S,600W)和城市乙(200N,100E)的位置叙述,正确的是()A、甲在东半球,乙在低纬度B、二者都在西半球、中纬度C、乙在北半球且在甲地的D、甲在南半球且在乙的西北方5、在地球仪上纬度为40°,经度为180°的点有几个()。A、1个B、2个C、3个D、4个6、从赤道上某一点,向北走100千米,再向东、向南、向西依次走100千米,此时该人位于()。A、原出发点B、原出发点正北C、原出发点正东D、原出发点正西二、综合题读经纬网,回答。(1)写出A、B、C、D的地理坐标:A:B:.C: D:.(2)A点位于C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号)(4)B地属于温度带中的________带,A地位于纬度带中的________(低\中\高)纬度。(5)A、B、C、D四点中,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主题1.1地球和地球仪(三)设计人三月学习目标掌握经线的定义和特点。知道经度的度数划分及变化规律。3.掌握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经线、经度的变化规律,东西半球的划分难点经度的划分,东西半球的划分。班级姓名时间一、一读课文:标画出重点、难点。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在文中标划出来)1、经线(1)定义:连接两极并且与垂直相交的线。(2)特点:形状:。长度:(相等或不相等)。指示方向:。数量。2、经度相互关系:。(1)经度的划分界线(经度的起始点)是。(2)度数范围:。(3)度数变化规律:由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到180°(4)东经和西经的表示字母:东经,西经。(5)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三、你的疑问。地球和地球仪(三)训练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经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一个经线圈B、全球可划出360条经线C、经线指向南北方向D、所有经线都等长2、本初子午线是()A、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B、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C、计算纬线的起始点D、欧亚两大洲的分界线3、关于经度的变化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本初子午线以西为东经B、180°经线以东为东经C、以180°经线为界经度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D、以0°经线为界经度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以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B、以160°W经线和2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C、以180°W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D、以0°经线和18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二、综合题1、读图1.1-13,回答。(1)写出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A.;B.;C.。(2)从东西半球看:B半球;C半球。2、读下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A、B地的地理位置:A、经度,纬度;B、经度,纬度;(2)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地,位于东半球上的是地;位于南半球的是地。(3)请你写出与下列能组成经线圈的相对应的经线。40°W和;0°和。青龙山中学七年级地理(学科)问题导读单主题1.1地球和地球仪(一)设计人学习目标1.理解地球的形状,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掌握地球的大小,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3.认识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纬线和赤道。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难点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班级姓名时间一、一读课文:标画出重点、难点。二、二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在文中标划出来)(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体。2、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思考:哪些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3、地球的大小:(1)平均半径是km;(2)赤道周长是km;(3)地球表面积是km2;※地球形状:地球并非正圆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略长,是一个两极稍、赤道略的球体”。(二)地球仪4、地球仪的定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制作出了按一定比例的地球——地球仪。5、在地球仪上,人们不同的、和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和等。地球仪是我们认识地球的好帮手。三、你的疑问.地球和地球仪(一)训练单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1、地球的形状是()的球体。A、正圆B、南凸北凹C、不对称D、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2、下列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A、站得高看得远B、哥伦布到美洲大陆C、月食D、麦哲伦环球航行3、经过测算,地球的平均半径为()。A、4万千米B、6371千米C、6378千米D、6357千米4、有关地球仪的说法,错误的是()A、按一定的比例把地球缩小B、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表示地理事物C、地球仪就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D、地球仪能够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5、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仪是地球本身B、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模型C、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离开它,地球无法转动D、以上说法都不对二、综合题1、看左图,完成下题。看远方行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填:船身或桅杆),再看到(填:船身或桅杆)。(2)图中现象反映的地理事实是()A、地球自西向东自转B、地球是个球C、地球绕太阳公转D、海平面上升(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有、、、、。2、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上图: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一周,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学案-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word版,学案).docx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学案-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 学案-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 1.1 地球和地球仪(第4课时) 学案-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