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强化练+学案含解析(2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高考化学二轮复习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强化练+学案含解析(2份打包)

资源简介

物质的组成、分类
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84”消毒液和医用酒精混合使用,能更有效地杀死环境中的新冠病毒
B.医用外科口罩的核心功能层聚丙烯熔喷布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C.疫苗必须冷藏存放,其目的是避免疫苗蛋白质变性
D.“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该过程不属于升华
解析:A项,“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NaClO,ClO-水解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医用酒精是75%的酒精,乙醇具有还原性,两者混合使用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降低杀菌消毒的效果,同时还会产生有毒气体Cl2,错误;B项,聚丙烯熔喷布通过丙烯加聚反应制得,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C项,疫苗中含有蛋白质,蛋白质在温度较高时容易变性,所以一般应该冷藏存放,正确;D项,“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即HgS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水银,S与Hg化合再生成HgS,此过程是化学变化,而升华是物理变化,正确。
答案:A
2.(2020·厦门质检)化学与科技、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N95口罩的原材料聚丙烯是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汉代烧制的“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C.利用酒精的强氧化性可以灭活新型冠状病毒
D.“纷纷灿烂如星陨,喧豗似火攻”描述了钠、铁等金属的焰色反应
解析:A项,聚丙烯是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不是天然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错误;B项,陶瓷为硅酸盐材料,其主要原料为黏土,正确;C项,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但不具有强氧化性,错误;D项,铁元素的焰色反应发出的光在可见光范围之外,错误。
答案:B
3.(2020·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联考)2020年春节,口罩成为急需品。下列有关口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代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丝巾做成口罩遮盖口鼻,丝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医用口罩由口罩面体和拉紧带组成,其中口罩面体分为内、中、外三层,中层为隔离过滤层,由超细聚丙烯纤维熔喷材料构成,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
C.一次性防尘口罩虽不具备过滤细菌的作用,但可防气溶胶,烟、雾都是气溶胶,但分散剂不一样
D.有大量氯气泄漏时,及时戴上用小苏打溶液润湿过的口罩或用小苏打溶液润湿过的毛巾捂住口鼻,并迅速离开现场
解析:A项,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所以丝巾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确;B项,聚丙烯为丙烯加聚而成的有机合成材料,是一种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C项,雾、烟都是气溶胶,分散剂都为空气,错误;D项,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可以吸收氯气,正确。
答案:C
4.(2020·咸阳模拟)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中“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
B.古代造纸工艺中常利用石灰的碱性来分离植物中含酸性官能团的木质素
C.现代造纸工艺中用二氧化硫漂白纸张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D.废旧纸张的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
解析:A项,“纸上得来终觉浅”中“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正确;B项,古代造纸工艺中利用酸碱中和反应,因此常利用石灰的碱性来分离植物中含酸性官能团的木质素,正确;C项,现代造纸工艺中用二氧化硫漂白纸张,是二氧化硫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该过程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项,废旧纸张的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树木等植物的砍伐,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正确。
答案:C
5.(2020·成都树德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生活中常见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涤纶衬衣、PC
塑料、牛皮鞋均是由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构成的
B.豆浆煮沸后,蛋白质变成了氨基酸
C.高锰酸钾溶液、酒精、双氧水能杀菌消毒,都利用了其强氧化性
D.垃圾分类中,易拉罐、厕纸属于可回收垃圾,剩饭剩菜、果皮等属于厨余垃圾;荧光灯管、过期药品属于有害垃圾
解析:A项,涤纶、PC
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是由有机高分子构成的,牛皮鞋的构成材料为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正确;B项,豆浆煮沸是蛋白质发生了变性,并没有水解成氨基酸,错误;C项,酒精不具有强氧化性,其渗入细胞中使蛋白质发生变性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能杀菌消毒与强氧化性有关,错误;D项,厕纸不属于可回收垃圾,错误。
答案:A
6.(2020·桂林中学5月模拟)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
B.“玉不琢不成器”“百炼方能成钢”发生的均为化学变化
C.汽车尾气中由于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会造成光化学烟雾
D.脂肪、蛋白质、纤维素和淀粉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析:A项,氢氧化铁胶体、淀粉溶液均具有丁达尔效应,正确;B项,“玉不琢不成器”,是利用物理方法进行加工,错误;C项,机动车在行驶中烃类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甚至冒黑烟,汽车尾气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在汽车发动机气缸内高温富氧环境下氮气和氧气的反应产物,不是汽油不完全燃烧生成的,错误;D项,脂肪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但相对分子质量较小,不是高分子化合物,错误。
答案:A
7.(2020·汕头潮阳实验学校第三次模拟)化学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现象或事实
解释
A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涤餐具
NaOH能使油脂发生水解反应
B
向普通钢材中添加少量镍、铬等其他金属
形成合金,保护铁不被腐蚀
C
处理锅炉内壁的水垢需使用Na2CO3溶液
将Mg(OH)2转化为更难溶的MgCO3
D
使用明矾净水
明矾溶液显酸性
解析:A项,NaOH属于强碱,腐蚀性较强,因此洗涤餐具用热的纯碱溶液,利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错误;B项,普通钢材中添加少量镍、铬等其他金属,构成不锈钢,保护铁不被腐蚀,正确;C项,水垢中含有CaSO4,加入Na2CO3溶液,发生CaSO4+Na2CO3===CaCO3+Na2SO4,CaSO4微溶于水,CaCO3难溶于水,将CaSO4转化成更难溶的CaCO3,错误;D项,明矾净水,利用Al3+水解成氢氧化铝胶体,利用胶体的吸附性达到净水的目的,错误。
答案:B
8.(2020·佛山质检)科学防护对预防病毒感染非常重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
nm,介于溶液和胶体粒子之间
B.制作防护服和口罩的无纺布是有机高分子材料
C.免洗手消毒液的成分活性银离子、乙醇均能使蛋白质变性
D.二氧化氯泡腾片可用于水处理
解析:A项,溶液分散质直径小于1
nm,胶体分散质直径在1~100
nm,浊液分散质直径大于100
nm,冠状病毒粒子直径约60~220
nm,介于胶体粒子和浊液之间,错误;B项,无纺布是有机高分子材料,正确;C项,银离子、乙醇均能使蛋白质变性,正确;D项,二氧化氯是常见的杀菌消毒剂,可用于水处理,正确。
答案:A
9.(2020·深圳第一次调研)《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等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为氨基酸
B.葡萄糖和蔗糖均为还原性糖
C.天然油脂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D.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
解析:A项,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生成肽链,肽链最终按照特定方式组合生成蛋白质,所以蛋白质水解最终产物是氨基酸,正确;B项,葡萄糖含有醛基具有还原性,蔗糖没有醛基,不具有还原性,错误;C项,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错误;D项,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有机物互称同分异构体,纤维素和淀粉分子式都为(C6H10O5)n,但
n值不同导致其分子式不同,所以淀粉和纤维素不是同分异构体,错误。
答案:A
10.(2020·唐山第一次模拟)化学与中华古文化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代烧制出“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其主要原料为黏土
B.雾霾天气会危害人类的健康,“雾”
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同
C.电热水器用镁棒防止内胆腐蚀,原理是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
D.煎炸食物的花生油和牛油都是可皂化的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解析:A项,陶瓷以黏土为原料,正确;B项,“雾”和“霾”的分散质微粒不相同,雾是粒度较大的液滴,霾是粒度较小的固体颗粒,正确;C项,电热水器内胆一般是不锈钢或铜制成的,Mg较活泼,当发生化学腐蚀时Mg作负极而被腐蚀,从而阻止内胆被腐蚀,属于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正确;D项,花生油是植物油,植物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牛油是动物油,是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错误。
答案:D
11.(2020·保定第二次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的透气小袋,可防止被盛装食品受潮
B.淀粉可用于制取葡萄糖、乙醇、乙酸
C.化妆品中添加甘油,具有保湿效果
D.使用75%的酒精、0.1%的次氯酸钠和1%的食盐水均可以快速高效杀死新冠病毒
解析:A项,在食品袋中放入盛有硅胶的透气小袋,硅胶(具有吸湿性)能吸收水分,正确;B项,淀粉水解可以生成葡萄糖,葡萄糖发酵生成乙醇,乙醇氧化生成乙酸,正确;
C项,甘油分子中含亲水基,具有吸湿性,添加到化妆品中有保湿作用,正确;D项,75%的酒精、0.1%的次氯酸钠均能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失活,则可用来杀死新冠病毒,而1%的食盐水不能杀灭病毒,则不能用1%的食盐水杀死新冠病毒,错误。
答案:D
12.(2020·北京人大附中第三次模拟)下列对应化学用语的表示不正确的是(  )
A.次氯酸的电子式:
B.正丁烷的球棍模型: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D.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C
解析:A项,次氯酸为共价化合物,分子中存在1个H—O键和1个O—Cl键,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其电子式为,错误;B项,用小球和小棍表示的模型为球棍模型,正丁烷中C原子呈锯齿形,球棍模型为,正确;C项,乙烯分子中含有1个碳碳双键,结构简式为CH2===CH2,正确;D项,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有8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数为6+8=14,表示为C,正确。
答案:A
13.(2020·3月第三次在线大联考)“84”消毒液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消杀,其主要成分为NaClO。NaClO在空气中可发生反应:NaClO+CO2+H2O===NaHCO3+HClO。用化学用语表示的相关微粒,其中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O
B.Na+的结构示意图:
C.CO2的结构式:O===C===O
D.NaClO的电子式:
解析:A项,中子数为10的氧原子,其质量数为18,应写成O,错误;B项,钠原子核电荷数为11,Na+的结构示意图为:,错误;C项,二氧化碳中的碳与氧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CO2的结构式为O===C===O,正确;D项,NaClO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错误。
答案:C
PAGE
-
5
-专题一 物质的组成、分类
1.(2020·全国卷Ⅲ)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CuCO3],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Cu(OH)2·2CuCO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
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
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
D.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
解析:A项,字画主要由纸张和绢、绫、锦等织物构成,为防止受潮和氧化,保存古代字画时要特别注意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正确;B项,由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化学成分可知,其中的铜元素、碳元素和氢元素均处于最高价,其均为自然界较稳定的化学物质,因此,用其所制作的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正确;C项,孔雀石和蓝铜矿的主要成分均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铜盐,因此,用其制作的颜料不耐酸腐蚀,错误;D项,因为氢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高于碳酸铜,所以Cu(OH)2·CuCO3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Cu(OH)2·2CuCO3,正确。
答案:C
2.(2019·全国卷Ⅰ)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
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
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
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
解析:陶瓷是以天然黏土以及各种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的各种制品。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A项,氧化铁为棕红色固体,瓷器的青色不可能来自氧化铁,错误;B项,秦兵马俑是陶制品,陶制品是由黏土或含有黏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正确;C项,陶瓷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与水泥、玻璃等同属硅酸盐产品,正确;D项,陶瓷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硅酸盐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具有不与酸或碱反应、抗氧化的特点,正确。
答案:A
3.(2019·全国卷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
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
解析:A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正确;B项,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正确;C项,“蜡炬成灰”指的是蜡烛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正确;D项,高级脂肪酸酯不属于高分子聚合物,错误。
答案:D
物质的组成、分类常以组合选项的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特点和常见物质的分类标准,题型是选择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辨认和再现能力,而胶体的考查通常以工农业生产中的自然现象、生活常识为命题背景,将胶体的知识渗透到某一选项中。物质的性质、变化主要考查物质性质与变化、用途的关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题型是选择题,命题角度灵活,难度较小。化学用语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注重考查化学用语的正误判断和书写,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预计以元素化合物为中心对化学用语的考查仍然是今后考查的方向。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
1.混合物与纯净物——是否由同种物质(或分子)组成。
2.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与两性氧化物——是否与酸、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溶液、浊液与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
5.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的大小(1~100
nm),胶体的特性是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胶体和溶液;用渗析法除去胶体中混有的溶液。胶体不带有电荷,但胶体粒子常带有电荷。Fe(OH)3胶体粒子为Fe(OH)3的集合体,因此1
mol
Fe3+完全水解得到的Fe(OH)3胶体粒子少于1
mol。部分铝盐、铁盐[如KAl(SO4)2·12H2O、FeCl3·6H2O]溶于水,Al3+、Fe3+水解生成Al(OH)3胶体、Fe(OH)3
胶体,能吸附悬浮固体或色素形成沉淀而除杂,因此常用作净水剂。
 (2020·浙江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B.用水煤气可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
C.煤的液化属于物理变化
D.火棉是含氮量高的硝化纤维
解析:A项,天然气是由远古时代的动植物遗体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形成的,储量有限,是不可再生能源,正确;B项,水煤气为CO和H2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可以合成液态碳氢化合物和含氧有机物(如甲醇),正确;C项,煤的液化是把煤转化为液体燃料,属于化学变化,错误;D项,火棉名为纤维素硝酸酯,是一种含氮量较高的硝化纤维,正确。
答案:C
化学基本概念的有关知识比较零碎,容易混淆,一般采用“概念对比法”或“反例否定法”等解题。在复习时,要注意关键字的理解和记忆、一般中的特殊情况,这是解这类化学题的关键。
(1)由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若某物质是由一种元素的单质混合而成,如O2、O3组成的混合气体就是混合物,由12C和13C组成的石墨则是纯净物。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可能存在同分异构体,最简式相同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同一物质。如C4H10的结构有正丁烷和异丁烷,二者组成混合物;C2H2与C6H6最简式相同,但前者为乙炔,后者为苯。
(2)溶液呈酸性的物质不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物质不一定是碱。如NaHSO4、CuSO4、NH4Cl溶液呈酸性,这些物质均属盐;Na2CO3、NaHCO3溶液呈碱性,这些物质均属盐。
(3)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属于两性氧化物。
(4)胶体粒子不一定都带电。如某些分子组成的胶体(如淀粉胶体、蛋白质胶体等)的胶粒不带电。
考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表现为金属性、非金属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溶液的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从宏观上看,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反之则为物理变化。这里的新物质生成所能实现的仅是原子与分子(或离子)的相互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原子核没有发生改变。一种原子变为另一种原子涉及原子核的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
(2)从微观上看,化学变化过程中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同时又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未必就是化学变化,如NaCl晶体、SiO2晶体的熔化,分别破坏了离子键、共价键,但属于物理变化。
(3)从能量上看,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能量变化,而有能量变化的过程却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中有的有能量变化(如水结成冰),有的无能量变化(如气体与气体之间的扩散)。
(4)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有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过程中未必有化学变化,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并不一定是发生化学变化造成的。
3.古文中化学知识的常考点:我国古代化学成就及相关化学史,经典史籍中的化学成就;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材料,考查有关物质的名称、成分、基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下列各项中,左、右两边说明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相关现象或事实
解释或说明
A
乙烯使溴水褪色;苯使溴水褪色
均发生了加成反应
B
用pH试纸测定某盐酸的pH;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某气体为氨气
试纸均需要蒸馏水湿润
C
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CaCO3与稀盐酸反应制备CO2
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
淀粉在酶的作用下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
均发生了水解反应
解析: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而苯与溴发生了萃取现象,不是加成反应,故A项错误;试纸用蒸馏水湿润后,盐酸的浓度减小,则测定的pH增大,影响测定结果,故B项错误;浓盐酸与二氧化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而碳酸钙与稀盐酸的反应为复分解反应,故C项错误;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葡萄糖,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氨基酸,故D项正确。
答案:D
考点三 化学用语
1.八种图式
化学用法
实例
结构示意图
S2-:;Al3+:
电子式
球棍模型
甲烷:;乙烯:
比例模型
甲烷:;乙烯:
结构式
CO2:O===C===O;HClO:H—O—Cl
结构简式
乙烯:CH2===CH2;乙酸:CH3COOH
分子式
臭氧:O3
化学式
明矾:KAl(SO4)2·12H2O
最简式
烯烃和环烷烃:CH2
2.六种方程式
(1)化学方程式:如2FeCl2+Cl2===2FeCl3。
(2)离子方程式:如2Fe2++Cl2===2Fe3++2Cl-。
(3)热化学方程式:如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1。
(4)电离方程式:如CH3COOHH++CH3COO-。
(5)电极反应式:如钢铁的吸氧腐蚀,负极:2Fe-4e-===2Fe2+,正极:O2+4e-+2H2O===4OH-。
(6)电解方程式:2NaCl+2H2O2NaOH+Cl2↑+H2↑。
 (2020·江苏卷)反应8NH3+3Cl2===6NH4Cl+N2可用于氯气管道的检漏。下列表示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N
B.N2分子的电子式:N??N
C.Cl2分子的结构式:Cl—Cl
D.Cl-的结构示意图:
解析:A项,氮原子的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9的氮原子的质量数为7+9=16,该氮原子表示为N,错误;B项,N2分子中两个N原子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N2分子的电子式为∶N??N∶,错误;C项,Cl2分子中两个Cl原子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Cl2分子的结构式为Cl—Cl,正确;D项,Cl-的核电荷数为17,核外有18个电子,Cl-的结构示意图为,错误。
答案:C
1.任何纯净物均有化学式,只有由分子组成的物质才有分子式。如SiO2、NaCl是化学式,P4、C2H4是分子式。
2.球棍模型表示有机分子中各原子之间的键的情况和相对空间位置;比例模型表示分子中各原子的大小比例和相对位置。两种模型若原子大小比例不同,表示的物质不同,例如CH4和
CCl4。
3.书写化合物的电子式时要注意:明确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切勿漏掉未成键电子对;理清原子的排列顺序,如。
4.结构简式须保留官能团(如CH2===CH2不能写成CH2CH2),还要注意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情况(如NO2—不能写成—O2N)。
5.各“式”切勿张冠李戴:名称还是化学式,分子式还是实验式,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原子结构示意图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等。
6.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要遵守质量守恒,化学计量数要最简,注明反应条件并注意“↑”“↓”“”“===”“―→”符号的使用。
考点四 化学与STSE
STSE试题一般不会简单地考查类似“科普”知识的内容,更多地体现出和生产、生活有关现象、问题的分析和解释,考查的是元素化合物性质和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的知识,难度也有所增大。试题关注化学与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安全和科技等领域,从中选择与中学化学相联系的某物质或某知识点命题,在考查化学知识的同时,推广新技术、介绍新成果。要解决好这类问题,就必须在牢固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关键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化学原理的应用。该类试题的选材热点如下:
1.安全与健康。人类健康是高考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食品安全、饮水安全等。关注近年来新闻报道中,有关化学与健康方面的材料,如生活中的有毒物质、食品添加剂、新药物合成、新物质或已有物质的新用途开发利用等。
2.环境保护。关注近期的有关环境的社会事件;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对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废电池对饮用水和土壤的污染;最新开发的绿色材料在环保中的作用;绿色化学新理念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导向作用。
3.新材料、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的研究是化学发展的方向。关注新型高能绿色电池、新能源开发利用、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4.最新科技成果。研究高考化学试题不难发现,最新科技成果成为高考选材热点。
 (2020·全国卷Ⅰ)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指出,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CH3COOOH)、氯仿等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对于上述化学药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H3CH2OH能与水互溶
B.NaClO通过氧化灭活病毒
C.过氧乙酸相对分子质量为76
D.氯仿的化学名称是四氯化碳
解析:A项,乙醇分子中有羟基,其与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因此乙醇能与水互溶,正确;B项,次氯酸钠具有强氧化性,其能使蛋白质变性,故其能通过氧化灭活病毒,正确;C项,过氧乙酸的分子式为C2H4O3,故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6,正确;D项,氯仿的化学名称为三氯甲烷,不正确。
答案:D
绿色化学的特点是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以减少向环境排放废物;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纳,实现零排放;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产品。
1.(2020·江苏卷)打赢蓝天保卫战,提高空气质量。下列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A.PM2.5        B.O2
C.SO2
D.NO
解析:A项,PM2.5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PM2.5粒径小,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大,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B项,O2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是人类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符合题意;C项,SO2引起的典型环境问题是形成硫酸型酸雨,SO2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D项,NO引起的典型环境问题有硝酸型酸雨、光化学烟雾等,NO属于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20·天津卷)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屠呦呦
B.钟南山
C.侯德榜
D.张青莲
解析:A项,屠呦呦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测定了青蒿素的组成、结构,成功合成双氢青蒿素等;B项,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C项,侯德榜的主要贡献:揭开了索尔维制碱法的秘密、创立了侯氏制碱法等;D项,张青莲的主要贡献: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描述的是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过程,受此启发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屠呦呦。
答案:A
3.(2020·浙江卷)下列表示不正确的是(  )
A.乙烯的结构式:
B.甲酸甲酯的结构简式:C2H4O2
C.2?甲基丁烷的键线式:
D.甲基的电子式:
解析:A项,结构式是每1对共用电子对用1个短横来表示,乙烯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和每个氢原子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碳原子和碳原子形成2对共用电子对,正确;B项,结构简式中需要体现出特殊结构和官能团,甲酸甲酯中要体现出酯基,其结构简式为HCOOCH3,错误;C项,键线式中每个端点为1个C原子,省略C—H键,正确;D项,甲基中碳原子和3个氢原子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还剩1个成单电子,正确。
答案:B
PAGE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