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三学制)(2001)六年级上册科学 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六三学制)(2001)六年级上册科学 总复习

资源简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其个体(极其微小)。
2.根据病毒寄生的生物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三类:(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3.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4.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生物),个体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5.细菌适应能力极强,(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
5.在日常生活中,使衣物、食品等发霉的(霉菌),用来发酵的(酵母菌)、味道鲜美的(蘑菇),都属于真菌。真菌是一种既不属于(动物)又不属于(植物)的一类生物。
6.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有机物进行(腐生)生活的,蘑菇的各部分名称为:(菌盖)、(菌褶)、(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7.常见的食用菌有:(银耳)、(木耳)、(金针菇)等。
8.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细菌每(20)分钟就能繁殖一代。
9.预防病毒引发病的措施有:(注射疫苗)、(加强锻炼)、(注意饮食)、(注意通风)。
10.细菌对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11.(腐生细菌)会促使动植物一体不断的腐烂、分解。动植物遗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
12.霉菌的生长条件是:(温暖)、(潮湿)。
13.狂犬病主要是通过被(野生动物)传染的。
14.有些细菌如(大豆根瘤菌)能增强土壤的肥力。
15.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16、病毒
利与弊:利:抗癌、特效药、杀虫剂
疫苗
害:可以使人们患病
17、真菌的利与弊:利:制青霉素、酿葡萄酒、制作豆腐乳、食物发酵,害:导致食物和其他物品变质
18、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腌制食物、保持通风
第二单元
像蜡烛融化、玻璃杯打碎、木条的折断等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像纸张燃烧、铁生锈、煤的燃烧等变化,不仅是物体的(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时还产生了(新物质)。
将食盐放入水中,食盐会(“消失”),水会变(咸),将水蒸干,食盐又变成了(固体),说明这个变化是(可逆的)。
玻璃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能)恢复原来的样子,水泥放入水中后,(不能)恢复原来的样子。像玻璃破碎这样的变化称为(可逆)变化,像水泥遇水发生的变化称为(不可逆)变化。
铁易于生锈的环境是(水和空气、盐、酸、碱)。
铁制品不易生锈的环境是(干燥、寒冷与空气隔绝)。
10、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糖溶于水的变化属于(形态的变化)。
11、物质的变化有的是(可逆的)。有的是(不可逆的)。
12、金属在有(水)、有(空气)、有(酸或盐)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是隔绝(空气)、(水),防止(酸、碱
、盐)的腐蚀。
14、水受热后能变成(水蒸气),遇冷能变成(冰)。水在这些变化中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生成新物质,而木柴燃烧则(有)新物质生成。
15、(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爆炸发生的是(不可逆)变化。
第三单元复习题
1、大量实验和实例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不变)的性质。原来处于运动状态的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叫做惯性。
2、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汽车司机会进行紧急刹车,此时车上的人由于(惯性)要继续向前运动而倾倒,所以交警时常提醒司机要系好(安全带)。
3、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的主要运动方式是(游泳),这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4、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
5、物体的运动方式主要有(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各种运动方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6、在水平地面上推木块,木块动起来,木块的运动方式是(移动)。
7、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一些惯性现象,如行驶的汽车急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往往会向(前)冲,这时因为刹车前汽车和车内的乘客都处于(向前运动)的状态,当汽车急刹车时,汽车突然停止运动,车内乘客的下身由于受到摩擦阻力也随车(停止运动),但是人的上身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故乘客向前冲。
8、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简单的(图表)和(图像)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9、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这三个要素。
10、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11、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第四单元知识点
1古希腊学者(托勒密)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是(地心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叫(日心说)。
哥白尼所著的(《
天体运行论》)的主要内容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2、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
(24小时)。
3、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四季变化的原因是(地球的公转)。
4、昼夜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生活在地球上的动植物因此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
5、植物科学家(林勒阿斯)对植物进行观察,发现不同植物开花的时间是(不相同)的,编制了一个(花钟)。
6、受天气影响,各种花开放的时间可能会发生(变化)。
7、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称为地球的(公转周期)。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
8、我国劳动人民根据经验,把四季分成了(24)节气,并编写了(节气歌)。
9、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总在不停地围绕(地球)公转,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一个月。)
10、日食发生时,太阳被遮住的部分总是从(西)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这个天体就是(月球)。
11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三十初一)。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在运动时,有时可能处于(同一直线),当(月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日食。
12、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在运动时,有时可能处于同一直线,当(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候,就会发生(月食)。
13、月球是一个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的距离约(38.4万千米)。月球比地球小得多,大约(49个)月球才有地球那么大。
14、(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登月第一人。(伽利略)开创了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索的先河。
15、中国的探月计划称为(嫦娥工程)。
16、月球上温度差很大,向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20度)
以上,背太阳的一面温度可达(-180度)一下。月球上没有(空气)、(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17、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
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第五单元知识点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向光性)、(向地性)、(向肥性)、(向水性),统称植物的(向性运动。)
3、动物保护自己的本领有(保护色)、(警戒色)、(拟态)。举例:变色龙
毒箭蛙
枯叶蝶
4、人们把动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叫(食物链)。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了(食物网。)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了(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5、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我国(四川省)西北部、(甘肃省)。
6、(朱鹮)是一种非常美丽的(禽类,)已经濒临灭绝。
7、我国的珍稀动植物有(大熊猫、金丝猴、水杉、银杏等)
8、野生动植物灭绝的原因是:(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自身原因);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措施有:(制定法律、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养殖)。
9、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北极熊)生活在寒冷的北极,(鲨鱼)生活在水中,(骆驼)生活在沙漠中,(大象)生活在热带雨林。
10、生长于沙漠中的仙人掌,叶子是(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11、(环境)、(食物)等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
12、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3、池塘中除了生活着植物和动物,还生活着(微生物)。它们能把死亡的动、植物尸体(分解)。
14、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生存),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
15、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生物之间通过(食物)来达到(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作用
16、据葱叶的(结构特性),设计制造出(筒形物品),这就是
仿生
17、人们根食用牛奶时要注意
不要空腹喝牛奶

不要喝过期的牛奶、牛奶不要和酸性物质一起喝,牛奶不能和酒一起饮用
等。
18、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月亮反射的
太阳
的光。
19、马在行走奔跑时换步法是(对角线换步法)即(左前右后)(右前左后)。
20、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月球(朝向
)太阳的那一面。
21、
选择题:
1、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说法,我们可以写出食物链(
C
)。
A.螳螂

黄雀
B.蝉
螳螂
黄雀
C.树

螳螂
黄雀
2、(
C
)不能有效的防止铁生锈。
A.脸盆加瓷
B.轴承上涂油
C.放在水中
3、属于植物病毒的是(
B
)。
A.乙肝病毒
B.番茄花叶病毒
C.流感病毒
4、下列说法,(
B
)是正确的。;
A.日食时,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B.日食时,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C.月食时,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5、蘑菇的生活方式是(
A
)。
A.腐生
B.寄生
C.寄生或腐生
6、医生让婴幼儿吃“糖丸”,是为了预防(
A
)的发生。
A.脊髓灰质炎
B.狂犬病
C.乙型肝
7、下列变化中,只是物质的形态、大小发生变化的是(
A
)。
A.玻璃杯碎了
B.柴燃烧
C.铁钉生锈
8、人们受(
B
)的启示发明了雷达。
A.苍蝇
B.蝙蝠
C.小鸟
9、枯叶蝶用(
A
)保护自己。
A.拟态
B.警戒色
C.保护色
10、下列生物
A
不是单细胞生物个体。
A、病毒
B、细菌
C、草履虫
11、下列菌种用来酿酒的是
A

A、酵母菌
B、青霉菌
C、根霉菌
12、下列那种变化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
B

A、面粉做成馒头
B、冰融化成水
C、豆子发芽
13、汽车起步时车内乘客身体会
B

A、前倾
B、后倾
C、静止不动
14、正在行驶的汽车内的乘客以
A
为参照物时,他是静止的。
A、汽车
B、路边的景物
C、马路
15、地球公转周期是(
3
),地球自转周期(1
),月球公转周期是(
2)。
①一天
②一个月
③一年
(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认为:地球处在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太阳、月亮等天体围绕地球旋转运动,所以就有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
)2.月相变化是月亮的形状在变化,月相变化没有周期性。
(
)3.“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底泥”
,这句俗话形象地说明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
)4.环境影响动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不会影响环境
(
)5.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空腹能喝牛奶吗?请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答:我的猜想:空腹最好不喝牛奶。
方案设计:
因为空腹时吃东西,胃蠕动较快,牛奶中的营养物质来不及消化、吸收,就被排到了大肠,造成很多营养的流失和浪费,所以,最好饮用牛奶之前吃点馒头、饼干之类的食物,使奶中营养充分发挥作用。
1、根据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随时间(
)而移动的现象,可以知道地球运动的方向是(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2.
下列说法,(
)是正确的。
A、日食时,地球处在月球和太阳之间。
B、月食时,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C、日食时,月球处在地球和太阳之间。
3.在下列环境中,绿豆的根会朝着哪个方向生长?(
)
A.有水
B.没有水
C.任一方向
4.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5.蘑菇的生活方式是(

A寄生
B腐生
C寄生或腐生
1、预防骨髓灰质炎的主要措施是注射疫苗。


2、病毒对人类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3、蘑菇、酵母菌、灵芝、霉菌都属于真菌。


4、味道鲜美的蘑菇是从湿润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植物。


5、木头做成家具,产生了新的物质。


6、西瓜榨成汁是可逆变化。


7、什么时候喝牛奶都是科学的。


1、下面的变化中,(???
)生成了新物质。
A.磨碎小麦
B.把石块砸碎C.鸡蛋放进醋中
D.把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
2、食盐溶解后还可以恢复原状,这是可逆变化。下列属于可逆变化的是
(???
)。
A、水变成冰??B.木材制成桌子???C.种子发芽??D.苹果变成果汁???
3、流感、狂犬病、腮腺炎等是由(
)感染引起的疾病。
A.传染病菌
B.病毒
C.真菌
4、香蕉在(
)环境中容易发霉。
A、温暖干燥???
B、寒冷干燥???
C、温暖潮湿???
D、寒冷潮湿
实验集锦
三、馒头等物品发霉的原因
我的猜想:天热的时候馒头容易发霉,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有关,受潮湿的时候馒头容易发霉,馒头发霉可能与湿度有关。
我的方案:取四片同样的馒头,分别标上1.2.3.4号,将2.3.4号馒头分别滴上水,1号不滴水,用4个透明塑料袋分别密封好4片馒头,将4号号放在温度较高的阳台上,1.2号放在温度较低的室内,3号放在冰箱。每天按时观察,把观察的现象和出现的部位记录下来。
我的记录(潮湿高温最多、潮湿常温其次、潮湿低温较少、干燥常温没有。)
我的发现:馒头在潮湿、温暖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蜡烛的变化
我的猜想:蜡烛加热后会有变化。
我的方案:取一根蜡烛,分别加热和点燃后观察现象。
我的记录:
点燃的现象:蜡烛燃烧时会产生烟、水雾、二氧化碳。
加热的现象:蜡烛加热后,仅仅是形状发生了变化。
我的发现:蜡烛加热只是形态发生变化,蜡烛燃烧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食盐的变化
我的猜想:溶解的食盐还能变成食盐。
我的方案:取一个烧杯放入适量的水和食盐进行均匀搅拌,倒入铁盘中,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记录:食盐遇水消失,铁盘里的溶液加热后又变回了食盐。
我的发现:食盐加入水后溶解,通过加热又变回了食盐。
水泥的变化。
我的猜想:水泥加入水就变成了固体。
我的方案:取适量的水泥放入盘中,加入水搅拌,变成固体状。
我的记录:水泥加入水后变成浆状,过会后变成固体状。
我的发现:水泥加入水后变成固体状,不能再变回水泥。
七.铁生锈
我的猜想:铁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取六个同样的铁钉,用砂纸打磨掉表面的附着物,分别放入水中、空气中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醋中、盐水中,肥皂水中注意观察变化。
我的记录:
铁钉所处的环境
水中
空气中
一半水一半空气
醋中
盐水中
肥皂水(或者苏打水)(碱)
1周后生锈情况
不生锈
不生锈
??
生锈
生锈严重
生锈严重
生锈严重
我的发现:铁在同时有水和空气的条件下会生锈,酸、碱、盐能加速铁生锈的现象。
14
昼夜更替的实验
我的猜想:由于地球的转动
我的方案:做模拟实验
用地球仪和一个手电筒,来做模拟实验。
我的记录:发现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光始终照亮地球的一半。
我的发现: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更替
16
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
我的猜想:是由于地球的公转
我的方案:用地球仪和一盏灯来模拟四季的形成。
我的记录:
由于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所以,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上南北半球接受太阳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这就形成了寒来暑往。
17、
模拟蚯蚓生存环境实验
我的猜想: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我的方案:2.蚯蚓怎样生活呢?
答:我的猜想: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我的方案:
①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②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明暗交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与暗处的蚯蚓的数量
③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盒底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盒右边放湿土,干土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④在盆中间没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数量。
我的记录:
环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阴凉处
3
4
5
阳光照到之处
2
1
0
环境
5分钟
10分钟
15分钟
湿土
3
4
5
干土
2
1
0
我的结论: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实验探究
1如下图,将五条蚯蚓放在盒子的明、暗交界处,
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蚯蚓爬向
A
端。
2、我研究过
(1)1、把小块的蜡烛放在铁片上,加热铁片,发现蜡烛
熔化
了。蜡烛仅在
形态
上发生了改变。
2、点燃蜡烛,把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发现烧杯壁上有
水雾
。说明蜡烛既在
形态
上发生了改变,又产生了
新的物质

3、.实验中我们发现:蜡烛切割和熔化时仅仅在
形态
发生了改变;蜡烛燃烧时,不仅在
形态
发生了变化,还产生了
新的物质

4.将两块干馒头用塑料袋包装好,同时放在冰冷的环境里,几天后发现干馒头
不发霉
;再将它们同时放在干燥的地方,几天后观察,两块馒头
不发霉
;将其中一块馒头滴上几滴水变潮湿,在分别用塑料袋包装并同时放在温暖的环境里,几天后发现馒头上
滴水的馒头发霉
,干馒头不发霉

实验说明,馒头在
温暖

潮湿
的环境里容易发霉。
5铁在什么情况下容易生锈?请写出你的猜想和实验方案。
我的猜想:铁在潮湿环境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取三个同样的铁钉,分别放入水中、空气中和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注意观察变化。
我的记录(一)
铁钉所处的环境
水中
空气中
一半水一半空气
1周后生锈情况
不生锈
不生锈
生锈
我的发现:铁生锈的必须条件是空气、水同时存在。
我的记录(二)
铁钉所处的环境
水中
醋中
盐水中
肥皂水
……
1周后
不生锈
生锈
生锈
生锈
我的发现:铁生锈的必须条件是酸或碱或盐。
6、写出月相成因的实验方案
答:我的猜想:月球本身并不发光,而是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对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我的方案:
①准备一盏瓦数大的电灯当作太阳,自己当做地球,皮球当作月球
②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明亮部分是什么形状
③然后使“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观察“月球”的明亮部分有什么变化。
写出植物的向光性、向水性的实验方案
A、答:我的猜想:植物会向着有光的地方生长。
我的方案:
①准备2个不透光的纸盒,用剪刀在其中一个纸盒上部左侧挖一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在另一个纸盒上部右侧挖个直径为1厘米的孔
②将三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出胚芽鞘的植物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三个花盆中
③用两个纸盒分别扣住其中两个花盆(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左开,另一盆纸盒上的孔朝右开),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灯光作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第三盒在自然状态下生长
④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与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不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
B、我的猜想:植物具有向光性
我的方案:把一株植物用箱子罩起来,只留一个小孔
我的记录:
现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叶子向小孔聚拢
更加明显
枝子弯曲得厉害
整株植物都弯向小孔
我的发现:植物具有向光性
植物向地性模拟实验
我的猜想:把玉米种子贴在培养皿里,玉米尖都向着中间,再竖起来
我的记录:
现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开始发芽
都向着地面生长
根长得越来越长
都指向地面
植物向水性模拟实验
我的猜想:植物具有向水性
我的方案:土壤一半湿润,一半干燥
现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根开始转移,向有水的地方
更明显
更加明显
全部转移
我的发现:植物具有向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