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近似数》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近似数》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的内容。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在生产和日常生活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2、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能联系具体情境判断精确数和近似数;理解和掌握“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能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大数的近似数。(2)使学生联系实际并通过比较理解和认识近似数,感受数的表达的多样性;借助直观比较体会“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合理性,培养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3)使学生体会近似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主动学习、乐于思考等学习习惯。3、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4、教学难点:用“亿”或“万”作单位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确定以下二、教法、学法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突破重、难点,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三、说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些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设计。(一)认识近似数1、体会近似数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可以说成大约为13亿人。(实际人口数接近实际人口的数)上面的人口数,一个是实际的数,一个是和实际的数比较接近的数。我们已经知道,生活里用和实际数比较接近的数表示大约多少,比较方便表达和记忆。2、认识近似数出示例6,让学生读一读资料内容。在上面的内容中,2409所和2650个都表示到个位,是实际的精确数。而220万人和1902万件这两个数都是大约多少的数,实际的人数和件数不可能正好多少万,所以它是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一些事物的数量有时不需要用精确数表示,而是用一个与它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像这样和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3、判断近似数出示“练一练”提问:横线上的5个数,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精确数?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读一读内容和横线上的数。(二)求近似数1、出示例7。了解例题内容,让学生自己读出表里的数,再指名说说男性和女性人数各有多少。引导:我们在直线上用点表示出38万和39万,(出示直线图)交流:你大约在哪两个位置描出表示这两个数的点?说明1: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法。在通常情况下我们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说明2:“四舍五入”法就是求近似数时,看省略的尾数最高位是几,如果是4或比4小,就把尾数舍去,都改写成0;如果是5或比5大,就在前一位上加1,尾数也都改写成0。2、完成“试一试”让学生读一读“试一试”的数。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用“万”作单位时,看千位上的数是几,确定近似数是多少万;用“亿”作单位时,看千万位上的数是几,确定近似数是多少亿;然后直接写出用“万”或“亿”作单位的近似数。(三)练习巩固做练习四第5――10题。(四)全课总结。四、说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掌握知识教学,在上课之前自己感觉整节课的设计挺不错的,开始的分类,由放到收,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的设计,总体感觉还是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在结构上,我也注重了前后呼应,使整堂课也显得比较紧凑。但是上完之后,我总觉得:学生掌握得不好,尤其是根据“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这里需要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但学生的逆向思维似乎都比较欠缺,这是我对学生在能力上的估计不足。整节课时间比较紧张,后面巩固练习和课小结的环节有点匆匆过场的味道,与自己曾设想的场景有一定的差距。自己激励性的语言还欠缺,这也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觉得通过这一节课我学到了好多,作为一名教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计课程,要考虑到学生。在今后的日子里,还得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12021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一亿有多大》说课稿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数学新课程标准将一亿有多大安排在第二学段数(苏教版四年级上)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且安排在认数和计算器教学之后,其目的是相当的明显的。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亿以上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但由于1亿这个数太大,学生很难结合具体的量获得直观感受。学生在读、写大数时常常出现错误,这往往与数的概念不清楚、数的感受不丰富有关。在“认数”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二单元后,安排这个综合应用,旨在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像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根据这一目标,苏教版新课程数学教材出现了这崭新的一课《一亿有多大》。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向儿童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我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以“猜一猜”、“找一找”、“推一推”等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努力营造一个学生乐学,课堂气氛轻松愉悦的立体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能用倍比法或归一法解答有关1亿的问题,能借助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索中经历“猜想、试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点:经过探究1亿有多大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利用可想象的素材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教学难点:在探索中经历“猜想、试验、推理和对照”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二、教法和学法学法1、数学知识生活化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熟悉的纸张由少到多的感性体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充分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本课的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的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无疑,这将是学生理想的数学学习起点。2、学习方式多样化《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标准》也极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故本课设计时极力凸显这一教学理念。3、学习过程体验化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过程是一个课程目标。“学生要想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各自的思维方式、智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数学学习的过程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地经历合作和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和数学思想,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三、说教学过程本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着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把本课的教学大致分成了四个部分。活动一、复习提问,激发求知欲一名教育家对提问的作用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在课的一开始,我问学生“1亿张纸摞起来大约有多高呢”?说实在话,本人压根就没想让学生把它回答出来,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的学习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自然而然地进入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活动二、研究方法,初步感知1亿这个数确实太大了,如果与学生空对空的说教,学生肯定难以理解和掌握,必须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而即使有了具体的实例,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也等于白咋呼。所有本人先引导学生探究研究的方法,从100张纸的高度入手,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1亿张纸的高度,感受到1亿这个数的大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到研究大数的方法,无意间向学生灌输了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给学生的今后学生带来巨大的影响。活动三、合作探究,再次体会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因为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基础,所以,在这个环节里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大胆想象,提出各种有关1亿的问题。并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探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数一数和排一排这两个环节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推算出1亿张纸的高度;2、阅读资料,用学生感到非常高的物体与1亿张纸的高度进行比较,充分感知1亿的大小;3、小结归纳探究的方法。活动四联系实际,深入认识联系生活中的事物,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利用可想像的素材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充分感受1亿这个数有多大。学生可能提出:(1)数一亿张纸需要多少时间?(2)把一亿本数学书铺开,封面的面积有多大?(3)走一亿步有多长?(4)一亿滴水有多重?(5)一亿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6)数一亿个硬币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具体的事让学生分小组研究,探究后各小组汇报,让学生充分感知1亿的大小。四、说预设实施效果本课的立意始终围绕着生活展开教学活动,让数学的知识紧密地贴近生活的原型,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之初,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米粒由少到多的变换,建立了对一亿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通过与伙伴的实践,交流、合作、学生逐步地完善了对一亿的理解,形成了比较准确的理性认识;最后,学生带着这些理性的思维去发掘生活,对一亿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联想。整个学习的过程,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从生活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最后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学习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粗浅的认识,恳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1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一亿有多大》说课稿.docx 2021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多位数《近似数》说课稿.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