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 第14讲 自然资源与人类【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探究点一 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发表现 举例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发分布的不平衡性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我国北方多煤矿、南方多磷矿,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量多、水分多。西北光照强、风力大。西南光照少、生物种类多 因地制宜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资源间的联系性 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数量的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在资源开发利用时,要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使用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利用的发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以资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以来,以煤炭利用为主;二战以来,石油、天然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 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例1 阅读下段文字中划横线部分的内容,回答下表。我国天然林面积不足国土10%①,全国木材产量的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②。 东北是全国的林业基地。由于种种原因,东北拥有用材林、成熟林已由新中国成立时的1 200②万公顷减到1998年底的590万公顷,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③。近年来,东北林区一方面保护和营造森林,另一方面实行森林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④反映自然自然资源的特点 对人类开发利用的启示①②③④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通过本题可以达到将本探究点的知识进行落实的目的,针对性非常强。解析:“不足国土10%”可以说明了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即数量的有限性;“40%集中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可以看出其分布非常集中在该地,相应而言,其他地区的分布将比较少,即说明了分布的不平衡性;“减少51%,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一些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物种减少”可以看出一个要素的变化将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说明了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即资源的联系性;“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挖掘潜力,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说明了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利用率不断提高,即利用的发展性。答案:左栏(从上到下)依次为:数量的有限性 分布的不平衡性 资源的联系性 利用的发展性右栏(从上到下)依次为: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循环利用 因地制宜 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科技水平,挖掘开发潜力探究点二 陆地自然资源概况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自然资源从属性上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从空间分布上可以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和气候资源等。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分类、利用方式、存在问题和保护措施等如表所示。陆地自然资源 特点 按属性分类 利用方式 利用中的问题 解决措施土地资源 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可再生资源 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城市用地、其他用地 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沙化、盐渍化 加强保护促进更新水资源 可再生资源 发电、灌溉、航运、其他用途 水体污染 加强保护促进更新生物资源 可再生资源 食用、药用、植物燃料、工业原料 物种灭绝生态破坏 加强保护促进更新矿产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工业原料工业燃料建筑材料 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节约利用综合利用开发新能源探究点三 土地资源与人类时期 生产方式 人地关系采猎文明阶段 狩猎动物、采集果实 土地质量对人类影响大,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人类适应自然环境求生存农业文明阶段 制造和使用金属工具,以_种植和养殖为标志 土地的质量和数量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类开始主动的改变改造自然环境,人地矛盾突出工业文明阶段 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工业得到大发展 土地的区位与用途成为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快速增长,土地压力过大,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例2 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 我国约90%的煤炭资源分布在秦岭以北地区;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在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材料三 我国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为20—30%。(1)材料一说明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其结果不仅造成运输紧张,同时使 增高。(2)材料二说明我国矿产资源的问题是 ,因而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看,都对我国经济的 造成很大压力。(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是 ,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的 和 相对落后。命题意图:本题通过资源不合理利用中产生的问题,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等能力。考生应通过本题逐步培养准确组织答案的技能。同时本例题也很好的考查了本探究点的知识,针对性非常强。解析:(1)材料一中煤的分布说明资源分布不合理.华北平原耕地和水的分布说明资源组合不协调,这样就使生产成本加大。(2)材料二说明我国人均资源少,尤其是矿产资源相对短缺,不利于可持续发展。(3)材料三说明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低,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答案:(1)资源分布不均,资源组合不协调 生产成本 (2)矿产资源相对短缺 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利用率低 生产技术 管理水平【变式训练】读下图,填空回答图中数字处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资源不当所产生的问题:①林区过度采伐森林→ →水土流失→ →水害。②在林区修建旅游设施和道路→ →水土流失。③上游用水量剧增→河流径流量 →河流净化能力减低。④河沙开采过量→河床堤岸 →河岸后退→水害。⑤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 →海水入侵。⑥河流径流量减少、海水入侵→河口 →航道变浅。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资源部合理利用产生问题的深入理解,学生应通过本题进一步落实本探究点的知识。解析:首先分析题干,明确该城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季风气候。本地区过度采伐森林,地表缺乏植被保护,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又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夏季降水集中,河流径流大,容易形成水灾;冬春季节少雨易出现干旱。因为山地森林具有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如果上游用水量剧增,必然导致河流径流量减少,河流净化能力下降,影响城镇居民生活用水。若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既破坏地下水资源,又使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海水的顶托作用下,在河口大量沉积,使河流入海航道变浅。答案:①森林覆盖率降低(或植被减少) 河湖泥沙淤积 ②砍伐森林 ③减少 ④坍塌(受损) ⑤地面下沉 ⑥淤积探究点四 中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概况特点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土地资源 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石山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水资源 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 空间分布不均匀: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生物资源 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少 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 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 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1.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 ②在河流中、上游过量截流用水,下游可能出现断流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 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意义不大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下列资源中,与其他资源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关系特别显著的是A.煤炭 B.铁矿 C.森林 D.石油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3-4题。3.下列关于自然资源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B.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一般都具有均衡性的特征,C.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分布无规律可循D.可再生资源的数量是无限的,利用率亦可以无限提高4.造成目前某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原因是A.工业的发展 B.资源数量有限且分布不均C.资源过渡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D.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5~6题。5.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6.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都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陆地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对象。据此回答7~9题。7.下列关于陆地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①山地中森林被大量砍伐,山中的泉水会减少②在河流中、下游过量截留用水,下游可能会出现断流③淡水资源丰富的地区,矿产资源也会丰富④植树种草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不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8.自然资源潜力的扩大和提高建立在A.资源的再生性 B.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C.物质运动的循环 D.自然资源数量巨大9.下列资源中,具有地带性分布特点的是A.水力资源 B.森林资源 C.煤炭资源 D.铁矿资源2007年10月下旬以来,我国各地柴油市场供不应求,出现“油荒”。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调整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在原来的基础上各上涨500元/吨。液化气出厂价格相应提高。国家发改委还决定适当提高化肥以外工业用天然气出厂价格和车用天然气销售价格,以缩小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的差价,抑制工业项目用气的过快增长和汽车用气的盲目发展。图中的两条曲线代表了我国近20多年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变化状况,读图,回答10~11题: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能源的生产量和消费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B.曲线①代表能源消费变化状况,曲线②代表生产变化状况C.上世纪80至90年代前后是我国能源消费最紧张的时候D.我国能源的进口量只占消费量的一小部分,对世界的源安全不会构成威胁11.1995年后,我国能源:A.消费量最少年时,进口量最多 B.生产量最少年时,进口量最多C.消费量最多年时,进口量最多 D.生产量最多年时,进口量最多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2-13题。12.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A.土地 B.劳动力C.资本 D.技术13.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A.数量 B.质量C.类型 D.区位二、综合题14.读“世界14种重要矿产的耗竭年限预测图”,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制约。(2)矿产资源属__________________资源,其数量是________________的。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消费量占绝大多数的是________________国家。(3)矿产可采寿命的减少与消费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对非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减少浪费,推迟其资源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015年以前,仅靠节水,我国就可能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在刚刚出版的《新循环经济学》一书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原全国节水办常务副主任吴季松教授提出了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对策”。(1)水资源的缺乏反映了自然资源的什么特性 (2)我国水资源的利用上存在什么问题 (3)针对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已利用京杭运河(右图)开工兴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把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调往华北地区。根据对东线调水线路的调查发现,该线路调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污染问题。其中A、B、C三段河流中污染最严重的是哪一段 为什么 (4)新加坡是个位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国家,但水资源仍很缺乏,试分析其原因。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11.B 根据题设可分析①代表生产变化状况,曲线②代表能源消费变化状况,因此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1995年后,我国能源生产量最少年时,进口量最多。12.D 从曲线变化可以看出,d曲线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由此判断为技术。13.D 工业文明阶段,土地不再主要用于生产农作物,土地用途多样化。此时判断土地质量,主要以土地的区位来衡量。14.解析:陆地自然资源按照与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除了人类对各类自然资源的需求量逐渐加大,以及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共性外,不同的资源类型(可再生和非可再生),不同的资源种类(森林、水、土地、矿产等),形成资源短缺的原因也不尽相同。那么,就矿产资源来说,其资源短缺是怎样出现的 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呢 这就是本题所要解决的问题。答案:(1)地质(2)非可再生 有限 发达(3)消费增长率大的矿产,其开采寿命也衰减得较多(4)最优耗竭,提高利用率 耗竭时间15.解析:本题考查水资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答案:(1)有限性 (2)浪费严重,此外污染也较严重;利用率低。(3)A 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船舶多;排污量大。(4)陆地面积狭小。缺少湖泊和河流,虽然降水十分丰富,但地表水缺乏。人类自然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持续提供物质、能量无节制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