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鲁教版教学案 第13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喀斯特地貌【考点整合】【要点热点探究】以“厄尔尼诺”现象为案例来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如下表所示: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图示洋流 秘鲁寒流沿秘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以及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整体性 成因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表现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体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例1 下图为“正常年份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和‘厄尔尼诺’现象年的南太平洋部分海区水温分布图”。分析后按要求解答问题。(1)完成两图中的大气环流(用箭头在线段上标绘)。(2)据图说明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海域降水多还是少?降水_________,海面水温_______,原因是 。(3)据图说明,正常年份南美西部海域的洋流成因与类型。(4)“厄尔尼诺”年中,秘鲁西岸海域受__________(洋流)的影响,海洋表层水温__________,可能盛行__________气流,出现__________等异常天气。(5)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原理、造成的危害等相关知识。通过本题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很清晰的掌握厄尔尼诺现象。解析:从等温线分布状况可知,该海区温度高、海面蒸发旺盛,气流以上升为主。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部(120°E附近)受盛行上升气流影响,降水多,南美洲西岸(80°W附近)受秘鲁寒流影响,气候干旱。而“厄尔尼诺”年,赤道逆流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温暖的海水“杀死”了鱼类赖以生存的浮游生物,使秘鲁渔业严重受损,还使南太平洋两岸大气环流发生变化,导致澳大利亚、印尼等地出现严重旱灾,秘鲁沿海洪水泛滥。答案:(1)见下图(2)较多 较高 盛行上升气流(3)上升补偿流。成因是近海岸海水被吹离海岸向西运动,深层较冷海水上涌补充形成补偿流。(4)赤道逆流 升高 上升 多降水(5)秘鲁西海岸上升流受抑制,鱼儿的饵料减少,鱼类减少。探究点二 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的交换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四大圈层间所交换、传输能量的来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重力能以及地球内部的热能等。四大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如右图所示: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生物在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物质运动中的作用与过程如下所示:四大圈层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界形成统一的整体。这种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另一方面,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如人类对碳元素的影响,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大气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变暖,并引起两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例2 读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图,回答问题。(1)陆地环境主要由哪些要素组成 (2)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 要素决定的。(3)以黄土高原为例,说明生态系统的变化对地貌的影响。(4)举例说明气候要素与地质作用的相互影响。命题意图:该题以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为背景,考查地理的整体性,以及分析问题、知识迁移的能力。做题时注意从图中所提示的各要素内容,联系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实际进行分析。解析:陆地环境主要有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大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陆地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某一要素的变化有可能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如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植被破坏造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答案:(1)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2)气候 (3)我国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植被茂盛,但由于人为的砍伐和垦殖,植被多遭破坏,加速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目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4)气候要素会使岩石产生风化,如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的崩解破碎;地质作用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如火山爆发喷出的尘埃可能在大气中停留一段时间,由此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探究点三 正确认识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1.形象记忆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及其影响因素2.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形态及成因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水和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之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以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解为例,当水中含有CO2时,对石灰岩的溶解作用的综合反应式是:CO2+H2O+CaCO3=== Ca(HCO3)2,这种化学反应是可逆的。当水中CO2的含量增加时,其溶解CaCO3的能力也相应增大,从而加强水的溶蚀作用。相反,若水中的CO2含量减小,则可引起水中CaCO3的重新淀积。3.桂林“山水”的形成的形成原因条件 圈层 自然因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圈 岩石条件 原为海洋,石灰岩大量沉积;后抬升成陆地,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透水性、可溶性好水的溶蚀性 大气圈 气候条件 位于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水圈 水文条件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富集,漓江南北纵贯,水的流动性强生物圈 生物条件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积累,土壤和流水中的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大例3 下列不是对桂林“山水”成因叙述的是 ( )A.桂林山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好B.位于我国热带湿润地区,全年降水丰沛C.桂林的气候利于生物的生长,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高,为其形成创造了条件D.与该地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密切相关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桂林山水成因的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升华。对知识的运用是学生应掌握的重点也是考试的重点。解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所以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2)桂林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和富集。强烈的流水侵蚀作用,使石灰岩受到大面积的溶蚀,从而提高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3)桂林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生物的生长,旺盛的生命活动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地区岩石条件、气候条件、生物条件等密切相关,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桂林“山水”地处亚热带湿润地区,故B选项错。答案为B。答案:B【课时作业】一、单项选择题(2010·聊城模拟)“生物入侵”是指某个地区的外来生物物种打破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桉树原生长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是在引种到我国的云贵高原后,却引发了令人头痛的生态问题:引种地区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桉树林及其附近的草木大量枯死……分析材料,回答1~2题。1.桉树在澳大利亚和云贵高原生长的自然条件,最主要的不同在于( )A.澳大利亚降水多,而云贵高原降水少B.澳大利亚地势低,而云贵高原地势高C.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储存条件不利D.澳大利亚光照条件好,而云贵高原光照条件不好2.以上案例,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①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②引进外来物种,需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③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但不会引起整个环境的改变④引进外来物种,必然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3.(2010·徐州模拟)下图反映了地理要素间的哪一功能( )A.生产功能 B.平衡功能C.消费功能 D.选择功能(2011·郴州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完成4~5题。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5.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2011·锦州模拟)下图为低、中、高三个不同纬度的自然带(生态系统)物质流动示意图(图中圆圈的大小表示所储存养分百分比的多少,箭头的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的大小)。读图,回答6~7题。6.对土壤、生物量、枯枝落叶在生态系统所储存养分的比重大小,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C.生物条件 D.地质条件7.图示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 )A.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B.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C.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D.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2011·盐城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中西部大草原过度开垦、放牧,造成的频繁的“黑风暴”刮起了3亿吨尘土。据此完成8~10题。8.“黑风暴”现象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A.植被遭到破坏 B.地下水位下降C.降水异常减少 D.温室效应加剧9.“黑风暴”现象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地域性 B.整体性C.地带性 D.非地带性10.“黑风暴”现象对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启示是( )A.少耕免耕,维持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B.深翻扩耕,充分挖掘土地的生产潜力C.施用绿肥,防止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退耕还林还牧,优化农业生产结构(2011·临沂模拟)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1~12题。1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12.上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 B.区域性C.整体性 D.差异性(2011·湖南联考)读我国南方某山丘地理环境变化示意图,回答13~15题。13.该地区可能发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①水土流失加剧 ②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 ③大气污染严重④洪涝灾害增多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4.引起该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上升 B.植被破坏C.气候恶化 D.围湖造田15.该地区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二、综合题16.某地理课题组为完成“喀斯特地貌发育机制的研究”采取了以下设想:设想一:气候是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主导因素为论证这一设想,课题组在我国三个石灰岩(CaCO3)分布区采样,获取如下数据:地区 降水时间分布 年降水量(mm) 年平均气温(℃) 年溶蚀率(毫米/年)广西中部 相对均匀 1500—2000 20—22 0.12—0.3湖北三峡 中等 1000—1200 12—15 0.06河北西北部 集中 400—600 6—8 0.02—0.3问题(1)分别解释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与年溶蚀率之间的内在关系。设想二:植被、坡度对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课题组根据植被覆盖率、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相关数据画出了如下坐标图:问题(2)补充坡度与地下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的关系曲线。问题(3)试分析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与植被覆盖率关系曲线的形成理由。问题(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17.(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0分)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 海水淡化装置(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3分)(2)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2分)(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3分)全球变暖导致原本短缺的淡水资源更加紧张,向海洋夺取淡水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某中学生设计了一套海水淡化装置(上右图)。(4)如果选择一些地区推广这套装置,需要设计一个方案来评选哪些地区适用这套装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列出必备的评选条件。18.(2010·浙江温州五校联考)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阅读并分析以下联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框图相应的位置上。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1.【解析】桉树需水量较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丰富;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裂隙发育,地下水下渗严重。【答案】C2.【解析】该案例反映出某一要素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其他某个要素的变化,甚至会使整个环境发生改变。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引进外来物种,要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答案】A3.【解析】从图中关系不难看出,藏羚羊的存活率、数量与环境有关,环境影响藏羚羊的数量,藏羚羊的数量也影响环境,它们之间要达到某种平衡状态。答案为B。【答案】B4.【解析】农业生产的灌溉,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多;土壤热容量增大,最高温度降低;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因此选择B项。【答案】B5.【解析】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6.【解析】由图示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是生物循环过程,而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和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气候。【答案】B7.【解析】土壤——生物——枯枝落叶——土壤中的物质循环运动,反映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时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答案】A8.【解析】“黑风暴”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方式,破坏了地表植被,从而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地表沙子在风力的吹拂作用下而出现的。【答案】A9.【解析】“黑风暴”的出现,说明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受到了影响,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受到影响,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10.【解析】美国的“黑风暴”启示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自然植被,对于过去存在的滥垦、滥耕现象,要及时地退耕还林还牧。【答案】D11.【解析】图示显示由于森林破坏导致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变化。【答案】C12.【解析】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C13.【解析】该地区属于丘陵地区,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河道变窄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增多。【答案】D14.【解析】植被破坏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答案】B15.【解析】植被破坏导致了土壤、水文等因素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B16.解析:第(1)题,从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⑵⑶题,植被覆盖率高,增加下渗量,地下水增加。坡度小,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溶蚀力强;坡度大,下渗量少,地下水溶蚀力弱。第(4)题,从气候、生物、水文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降水量大、分布均匀促使石灰岩受溶蚀的时间长,溶蚀率大;气温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高,加快石灰岩的溶蚀。(2)画图(3)植被覆盖率高,阻止了地表径流,加快下渗量,从而促进了地下岩溶地貌的发育;同时植物根系排放的酸性物质也有利于石灰岩的溶蚀(此点可以不答)。(4)南方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漏斗,落水洞和溶蚀裂隙发育,促使地表水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