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单元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基础知识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 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海拔不高,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
高原 海拔较高,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低平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
2.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 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不易觉察的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
4. 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6.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8.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 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土壤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10. 土壤与生物的关系: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 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3.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二、解释概念
1.地震: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压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发生突然的断裂,岩层的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标就引起地标的震动,就形成了地震。
2.火山:在地球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通过演示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随着岩浆的不断补充,岩浆压力逐渐增大,当岩浆遇到薄弱的地表时,就会形成爆炸性的喷发,形成火山。
3.风化: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演示碎裂,这种现象叫风化。
4.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5.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伞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6.河流:由于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地表会形成许多的溪流和沟壑,溪流汇集在一起就会形成大的河流。
三、举例
1.我们见过哪些地形:
答:平原、山地、盆地、丘陵、高原、峡谷、海洋、河流、湖泊等。
2.改变岩石的因素有哪些?
答:风、大气、气温、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3.土壤的微粒有哪些?
答:沙砾、沙、粉砂、黏土
4.土壤的成分有哪些?
答: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
5.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土地坡度的大小、降雨量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土质的情况等。
6.引起土地侵蚀和沉积的自然力量有哪些?
答: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四、简答
1.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答:地面升降、山体崩塌、堵塞河道、形成湖泊、道路扭曲、河流移位等。
2.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
答:风化作用
3.土壤的沉积物分为哪几层?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
答:最下层是沙砾,往上依次是沙、粉砂、黏土。水面上漂浮着动物和植物的残体。因为沉积物的重量关系。
4.生物和土壤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5.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答: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6.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出现坑坑洼洼、大小沟壑、山体滑坡、崩塌等。
7.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答:造成水土流失;出现山体滑坡、泥石流;淹没、冲毁家园等。
8. 侵蚀有哪些危害?
答:使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淤积河道、湖泊、水库等;污染水质,影响生态平衡等。
9.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答:在大江大河下游和入海口,地势平缓,水流速度缓慢,水中携带的泥沙逐渐沉积下来,形成平原。
10.为防止侵蚀带来的灾害,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育林、兴修水利等。
五、实验设计
1.温度对岩石的作用
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作用。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冷水、手套、防护镜、岩石。
实验过程:①用子儿子夹取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②将加热的岩石立即放入事先装好冷水的烧杯中;③按照以上步骤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岩石出现裂缝,表面有碎石脱落。
实验结论:自然界中的温度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在自然界长期的冷热作用下,岩石慢慢改变的摸样。
2.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实验名称:流水对岩石的作用。
实验材料:塑料瓶(带盖)、水、几小块岩石。
实验过程:①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②然后将石块取出观察与实验前的区别。
实验现象:小石块的棱角被磨圆,但变化很小,有些碎石块在瓶底,水变混了。
实验结论: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
3.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问题: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的程度是否有影响
我们的猜测: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有影响,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器材:脸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带盖)、水
相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大小、降雨高度、实验器材
不同的条件:土地坡度大小不同(实验组土地坡度大,对照组土地坡度小)
实验过程:①把泥土装入脸盆并压制成斜坡(实验组坡度大、对照组坡度小);②用降雨器向土坡洒水(降雨);③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落到脸盆内的水不断往下流,实验组的斜坡上的水流的较快,混合着大量泥沙,水流浑浊;对照组的斜坡上的水流慢些,水中携带有少量泥沙。
实验结论:土地坡度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有影响,土地坡度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4. 降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问题:降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程度是否有影响
我们的猜测:降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的程度有影响,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器材:脸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带盖)、塑料薄膜、报纸、水
相同的条件:有无植物覆盖、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高度、实验器材
不同的条件:降雨量大小不同(实验组降雨量大,对照组降雨量小)
实验过程:①把泥土装入脸盆并压制成斜坡;②用降雨器向土坡洒水(即降雨:实验组降雨量大、对照组降雨量小);③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落到脸盆内的水不断往下流,实验组的斜坡上的水流较大、流速较快,混合着大量泥沙,水流浑浊;对照组的斜坡上的水流小,水流慢,水中携带有少量泥沙。
实验结论:降雨量大小对土地侵蚀程度有影响,降雨量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反之越小。
5. 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的影响
我们研究的问题: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是否有影响
我们的猜测: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有影响,植被覆盖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小;植被覆盖越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实验方法:对比实验,设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器材:脸盆或塑料盆、泥土、塑料瓶(带盖)、植物、水
相同的条件:土地坡度大小、降雨量大小、降雨高度、实验器材
不同的条件:植被覆盖不同(实验组土植被覆盖大,对照组植被覆盖小)
实验过程:①把泥土装入脸盆并压制成斜坡(实验组有植物覆盖、对照组无植物覆盖);②用降雨器向土坡洒水(降雨);③观察并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落到脸盆内的水不断往下流,实验组的斜坡上的水流慢些,水中携带有少量泥沙,水流稍清;对照组的斜坡上水流较快,混合着大量泥沙,水流浑浊。
实验结论:有无植被覆盖对土地侵蚀程度有影响,植被覆盖越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小;植被覆盖越小,土地被侵蚀的程度越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