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案

资源简介

1240790010909300剑河县南寨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备课教案
任教学科
世界历史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902.903.904
课 型
新授课
备 课 人
课 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 时 数
1课时




知识与
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需要掌握以下知识:东欧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了社会危机;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梳理、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比较苏联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结果,体会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关史料,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经验及教训,从而认识到,改革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明白一种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要及时解决,以此来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思想感情和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通过苏联领导人的三次改革的失败,充分说明了改革需要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快速发展的根本途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教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苏联解体的过程。
教学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实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活动组织流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429385615950苏联解体是指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及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瓦解的事件。1991年9月6日,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个加盟共和国独立;12月8日,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苏联的唯一继承国。原苏联在海外的一切财产、存款、外交机构、使领馆等由俄罗斯接收,苏联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曾经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然而,它在1991年却突然解体了。苏联是怎么解体的?东欧国家又发生了怎样的剧变呢?
讲授新课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经互会的成立
1.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9749756793865231775049758602908935261112010795998220 2.成立: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3.影响: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二)中苏建交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3.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一)赫鲁晓夫改革
1.时间: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
2.内容:(1)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2)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时间: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执政。
2.措施: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3.评价:(1)改革仍然没有从根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时间: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2.措施:(1)经济上: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直到1988年,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2)政治上: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3.结果: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一)东欧剧变
1.原因:(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
2.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1)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2)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二)苏联解体
1.背景:(1)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
(2)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2.时间:1991年底,苏联解体。
3.实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社会主义制度。
4.影响: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彻底瓦解,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板书设计
82169046482021932902025015205994010160002202815282575
经互会成立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中苏建交
赫鲁晓夫改革
社会主义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的发展与挫折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巨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
教学总结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失败,仍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勃列日涅夫改革更是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剧变、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充满坎坷,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能运用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实效性,通过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满足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求,通过展示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提高学习兴趣。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进而认识到苏联解体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改革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从而让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课堂教学中,在知识处理上,对教材挖掘不深不透,教学过渡有待提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