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科2003课标版 高中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2.4.1体验网络数据库 每逢节假日,人们都向往外出旅行,放松自己。每到一处,最常做的事情就是发朋友圈,足迹定位打卡签到,以此纪念自己的旅行经历。 如果古代文人也有带定位和导航功能的手机,并且留下了足迹纪录,想想看,他们的足迹地图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呢? 然而你到过的地方,或许古人也曾游历过,特别是古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诗词佳句,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猜猜看】:这是那位古代文人的生平足迹 这份足迹地图名叫“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有位大学教授将古代文人(唐宋时期)的行走足迹、文学作品和文献资料等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了庞大的数据库,通过数字地图的方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并在线免费对外提供信息检索服务。 对学术研究者或业余爱好者而言,也是获取信息一种好的途径。就像其他许多网络数据库一样,正为各行各业的建设发挥作用。 其实质就是典型的网络数据库。主要是指那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提供网络访问的数据库。 每位同学使用该网络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完成个人探究活动任务单,并上交。 阅读该网络数据库的相关资料; 体验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从时间、地点和人物任选一个角度); 从六个维度简要概括个人感悟。 【个人探究】 维度 简要概括 特点归纳 数据存储位置 是否允许对外提供服务 权威性如何 检索内容 数据规划、组织条理 在线访问质量 【个人探究】 请从以下六个维度,简要概括其相关资料和体验过程。 存放在网络上 网络数据服务器 允许对外提供服务 由提供方决定 严格筛选、质量较高 大学教授主持 ,百余人团队参与, 历时五年 ,仅苏轼一人就达近万条 主题明确、专业性强 唐宋文学、生平足迹 分类清晰、精心组织 时间、姓名、地点 稳定可靠、故障率较低 访问比较顺畅,检索速度较快 各位同学的中学阶段(13-18岁)正值芳华岁月,这些古代文人作为同龄人的时候,他们的生平足迹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如何?留下了那些诗词佳句? 接下来分小组检索相关信息,个人完成组员表格,小组长完成小组长表格,并汇总组员资料,集体讨论后进行简要说明。 【小组合作探究】 第一小组 (王维) 第二小组 (杜甫) 第三小组 (李白) 第四小组 (韩愈) 第五小组 (苏洵,父) 第六小组 (苏轼) 第七小组 (苏辙 ,弟) 第八小组 (李清照) 【“数”说芳华岁月里的古代文人】 朝代 姓名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17岁 18岁 总数 备注 唐 王维 0 2 1 1 1 3 8 16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杜甫 0 0 0 0 0 0 0 李白 0 6 1 0 2 1 10 韩愈 0 0 0 0 1 0 1 宋 苏洵 (父) 0 0 0 0 0 0 0 苏轼 1 0 0 0 0 0 0 苏辙 (弟) 0 0 3 1 1 6 11 李清照 0 1 4 2 2 1 10 18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课堂小结】 了解网络数据库及其定义 体验网络数据库信息检索的一般过程 理解网络数据库的特点 每位同学先完成一份在线调查问卷,对这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