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青岛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资料(含答案)

资源简介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
一、填空:
1.从地面到地球中心有(6300)多千米,即地球的半径约6300千米。
2.
地震波能够向(四面八方)传播,有的可以一直传到(地心)。地震波碰到不同的物质,就会有不同的(反射)和(折射
)。
3.科学家利用(地震波)、(磁力)等提供的信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索的。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地壳
)、(地幔
)、(地核
)。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海洋)部分薄,(陆地)部分厚。
6.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温度约(1000--3000)摄氏度。
7.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即地核半径约3400千米。温度约(4700)摄氏度。
2课、火山
一、填空
1.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震影响喷发。
2.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3.
火山喷发过程中,会在地下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
4.有的火山喷发一段时间后一直没有喷发,这样的火山叫做(死火山);有的火山喷发后隔一段时间还会喷发,这样的火山叫(活火山),除此之外,还有(休眠火山)
5.
在模拟火山喷发实验中,土豆泥模拟(地壳),番茄酱模拟(岩浆)。
二、简答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的玻璃似得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在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火山喷发有时会伴随发生地震。
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火山喷发的危害:(1)烧毁森林、房屋(2)覆盖农田和城市(3)污染空气.(4)伤害人类生命。
火山喷发的益处:(1)形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2)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3)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变化而成为形成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
三、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火山喷发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三脚架、铁盘、酒精灯、火柴、土豆泥、番茄酱。
实验步骤

1.找一个铁盘,用土豆泥在铁盘上做成小山状,在土豆泥的里面倒入适量番茄酱,做成山的形状。
2、把铁盘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溢出来。
实验结论:地壳越往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就会喷出地表,形成火山。
3.地震
一、填空:
1.1976年7月28,河北(唐山)发生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
2.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
3.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地动仪)。
4.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岩层断裂)
二、简答:
1.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试用你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这次地震的原因。(或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答: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
2.地震来了我们怎么办?
答: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切断电源、可燃气源,打开逃生出口。来不及逃出时,应该选择到重心低、结实坚固的家具下躲避,在没有坚固家具可以藏身时,可用坐垫等物品保护好头部。
地震前常发生一些异常的现象?(1)地下水位的突然改变;(2)动物惊慌不安。(3)井水发浑、冒泡;(4)天气骤冷骤热等
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竹筷、毛巾。
实验步骤:
将毛巾叠成几层,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
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用力挤压毛巾,毛巾会形成褶皱。
2、筷子会断裂,手感觉到麻木。
实验结论: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形成褶皱,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4课、做一块卵石
一、填空:
1.位于地壳表面或接近地面的岩石受到(温度)、(水)、(植被)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岩石的这种变化称为(风化)。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二、简答
1.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裂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摩擦、碰撞,逐渐磨圆就形成了卵石。
2.海边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海岸边的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逐渐破碎,在海水的搬运过程中,相互碰撞摩擦,逐渐磨圆,形成卵石。
3.河流的上、中、下游的石头有什么不同?河流上游布满了大石头,有尖利的棱角,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三、实验探究
实验名称: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有盖的大玻璃瓶、水、碎砖块、
实验步骤:
1、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2、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实验现象:观察到水变浑浊了;碎砖块变小了,棱角变光滑了。
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的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从而推想:卵石是在河道中不断受到水的冲击和相互碰撞形成的。
5课、各种各样的矿物
一、填空
1.岩石由(矿物)组成,聚集在一起具有(开采价值)的矿物称为(矿产)。
2.矿产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
3.(
煤、石油、天然气)等属于能源矿产。(铜矿石、铁矿石)等属于金属矿产。(石墨、石英、石膏)等属于非金属矿产。
4.
杀虫剂、消毒剂、燃料、染料、医药的原材料都来源于煤。
5.为了保护矿产资源,我国颁布了《矿产资源法》
二、简答:
1.煤是怎样形成的?千百年来,植物的根茎叶在地面上堆积而成一层极厚的黑色腐殖质,由于地壳运动被不断埋入地下,长期与空气隔绝,并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了黑色可燃的沉积岩。这就是煤。
6课、地表的变化
填空
1.(青藏高原)是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化石可以告诉我们关于地球的(历史)及(生物进化)的许多信息。
3.(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它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州区北关),全长(1794)千米,贯通(六)个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二、简答
1.
如何保护地表?(1)不过量抽取地下水。(2)停止毁林开荒(3)恢复天然牧场等。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7课、声音的产生
一、填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想让声音停止,我们应该(停止振动)
2.人的说话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停止敲鼓后,在一段时间还能看到绿豆粒在跳,这是因为(停止敲鼓后,鼓面的振动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简答
1.为什么太空是个寂静的世界,而地球是充满声音的世界?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声音不能再真空中传播。
2.怎样让鼓、锣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并试解释一下原因。
答:用手按住鼓面、锣面可以使正在发出的声音停止。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做能使物鼓、锣停止振动,从而声音停止。
三、实验探究
实验内容:
声音的产生实验
实验材料:空纸盒、橡皮筋、小鼓、绿豆、音叉、烧杯、水
实验步骤

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2、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敲鼓,观察现象。
3、用锤敲音叉,听到声音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震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课、谁能传播声音
一、填空
1.声音能在(液体、固体、气体)中传播,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3.简易土电话,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上课和下课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耳中的。
二、简答
1.夏天,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出现的,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就会先听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
9课、怎样听到声音
一、填空
1、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外耳道的作用是(传播声波)
4.当我们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
二、简答
1.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2.怎样保护听力?一是尽量避开噪音。二是不要用尖锐的工具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或鼓膜。三是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四是鼻、咽部发生炎症时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中耳炎。五是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10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一、填空
1.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
2.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有(次声波)和(超声波)
3.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性质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可用于(定向导航)。
4.(次声波)不依靠其他辅助设备,能在地球上传播很远的地方。
5.声音的大小与(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振幅大)声音大,用力小,(振幅小)声音小。
6.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快)声音高,(振动频率慢)声音低。
7.用相同力量去吹粗细相同但长短不同的管子,(短管)发出的声音高。
8.我们用不同的力量敲打鼓面时,因为(振幅)不同,发出声音的(大小)不同。
二、简答
1.超声波的应用?(1)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2)医院用B超探测病灶.(3)潜水艇利用声纳导航。
2.为什么女歌手比男歌手音调高?男歌手的声带长,振动频率慢,音调低。女歌手的声带短,振动频率慢,音调高。
11课、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
2.(噪声)、(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二、简答
1.噪音的来源有哪些?答:(1)交通运输
(2)工业生产
(3)建筑施工
(4)社会生活
2.噪音有哪些危害?
答:(1)影响听力。(2)影响工作、学习。(3)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内分泌系统。(4)危害中枢神经系统。(5)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3.如何消除噪音污染?
答:(1)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消除噪音源。(2)将噪音源与生活区分开,比如飞机场建在市郊。(3)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来降低噪音。(4)植树造林。
4.在学校里,要减少噪声,你是怎样从我做起的
答(1)轻声关门.(2)阅览室里不大声喧哗.(3)楼道里放轻脚步。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
12课、秋季星空
1.
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星空,把星空划分成很多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
2.(
仙后座)是秋季中一个耀眼的星座,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或“W”)形。好像一个美好的王后坐在宝座上。
3.(
大熊星座)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大熊星座中的(七颗)亮星组成一个勺子的形状,这就是著名的(北斗七星),俗称(勺子星)。
4.
观察南天时,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
5、
观察北天时,上面是(南),下面是(北)左边是(西),右边是(东)。
13课、冬季星空
1.冬季上半夜在南天最引人注目的是(猎户座)。
2.从猎户座猎人腰部的三颗星向东南方向看去全天最亮的星就是(天(天狼星)。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星),距离我们只有8.6光年。
3.“三星正南、就要过年”指的(猎户座)。
14课、木材
一.填空:
1.(棉花)、(木头)、(竹子)、(煤)、(石油)等非人工合成的材料属于(天然材料)。
2、(塑料)、((人造革)人造纤维)、是人工合成的(人造材料)。
二.简答:
1.木材有什么特点?
答:(1)木材在水中能沉浮,浮的多沉的少.(2)木材有有花纹(年轮等)(3)木材易燃烧(4)木材软硬程度不同(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导电能力很弱。
15课、纸
一、填空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造纸术)。
2、我们可以从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厚度、透明度、吸水能力、承重性)能等方面研究纸;
3、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渔网)为原料,造出了可供书写的纸,被称为(蔡侯纸)。
4、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用(竹简或木简)做书写材料。
16课、陶瓷
一.填空:
1.中国的原始陶器制作始于距今约(
7000
)年前,中国也是世界上出现(彩陶)文化的国家之一。
2.中国是世界上出口陶瓷最早的国家,素有(瓷国)美誉。
3.在高压线杆上用到陶瓷,是因为陶瓷有(不导电)的特点,应用于航天飞机上是因为陶瓷有(耐高温)的特点,应用于污水管道是因为陶瓷有(耐腐蚀)的特点,做餐具是利用陶瓷(不易传热)的特点。
二.简答:
1.陶瓷有什么特点?答:陶瓷不易燃,硬度较大,不能浮在水面上,不容易导电,不容易传热,耐高温,耐腐蚀,易碎等特点。
17课、金属
一.填空:
1.所有的导线都用金属制成,这是因为金属易(导电)。
2.把金属勺放入热水中,金属勺很快就会变热,这说明金属易(导热),用铁锤砸钉子,钉子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没折断,说明金属有(延展性)。
二、简答:
1、金属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怎样利用它的特性的?答:(1)有金属光泽。例如金银首饰有光泽。(2)有延展性。例如可以制作各种形状的物体,如文具盒,钥匙等。(3)易传热。例如用铁锅做饭。(4)易导电。例如用金属制作导线。
2.怎样防止生活中的铁制品生锈?(1)在铁制品的表面刷漆,加外镀层等,隔绝生锈所需要的水分、氧。(2)放置于通风干燥环境,避免铁制品表面有杂质。
18课、玻璃与塑料
填空
1.(塑料)被称为“白色污染”
二、简答:
1、玻璃和塑料的优点和缺点各是什么?
答:(1)玻璃优点:透明度高、耐腐蚀、不导电。缺点:易破碎。
(2)塑料优点:易塑造成形、强度高、重量轻、导电导热性差、耐腐蚀。缺点:污染环境。
2.为了防止白色污染,国务院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主要规定有哪些内容?(1)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2)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3)加强对限产、限售、限用塑料袋的监督检查。(4)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水平。
19课、材料的分类
1.我们生活在一个材料的世界,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材料?并把它们进行分类?
生活中的材料有:棉花、木头、竹子、煤、石油、塑料、玻璃、人造革、人造纤维
天然材料有:棉花、木头、竹子、煤、石油
人造材料有:塑料、玻璃、人造革、人造纤维
20课、蒸发
一.
填空:
1.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蒸发)。
2.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3.加快蒸发的办法是(加热)、(增大蒸发面积)、(通风)。
5.水的蒸发是由(液体)形态变成(气体)形态的过程。
6.刚刚从游泳池里出来时身上会感到很冷,因为(蒸发)需要吸收热量。
二、判断
1.冬天从嘴里呼出的白气就是水蒸气。(错)
2.冬天、结了冰的衣服也能慢慢变干,这是因为冰能直接变成水蒸气蒸发掉。(对)
三、简答:
1.用棉纱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温度计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答:温度计的温度下降。这说明水蒸发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清晨大雾弥漫,太阳出来后就会慢慢散去,这种现象怎么解释?
雾是水蒸气凝结而成的小水珠,太阳出来了,小水珠吸收热量蒸发了,所以雾就散开了。
3、水蒸发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1)有利方面:晒粮食,晾湿衣服。(2)不利方面:造成干旱。
21课、沸腾
填空:
1、(瓦特)制造了第一台性能优良的蒸汽机
2、水加热到100℃时,会发生(沸腾)现象,这种现象的明显特点是:水迅速变成(水蒸气),并不停地(翻腾)。
3、蒸发和沸腾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4、水沸腾以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上升)。
5、水开始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一般是(100)℃。
6、水在沸腾前会有一些小气泡冒出,这些小气泡是(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水沸腾时的气泡是(液体汽化后的蒸气)
二、简答
1、什么现象是沸腾?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沸腾。
2.在高山上和在海边烧水,水的沸点一样吗?为什么

答:不一样。高山烧水的沸点低,海边沸点高。因为水的沸点和大气压力有关,压力大,沸点就高,压力小,沸点就低;高山比海边压力小,所以它们的沸点不一样。
实验探究:热沸腾实验
水开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温度计读数有没有变化?此时的温度是多少度?
答:温度计的读数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是100℃。
此时,如果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答:温度计的读数会逐渐下降。
22课、凝结
一、填空:
1、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在装有热水的两个杯口上分别盖上冷、热玻璃片,在(冷)玻璃片上会出现水珠。
3.水在凝结的过程中要(释放)热量。
二、简答:
1、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这是什么原因?
答:镜子会表面会模糊不清。
原因是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
2、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视线,你能用什么办法防止它的出现?答:车内安装空调或打开暖风。
3、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答:浴室上、锅盖上的水珠,露水、霜、窗花等。
4、阳光下冰雪融化时,人为什么感觉比下雪时冷?
答:
因为下雪时释放热量,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
实验探究:水蒸气凝结条件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实验步骤: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上热玻璃片。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会出现小水珠,热玻璃片上不会出现小水珠。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3课、水的三态变化
一、填空:
1.水在(0℃)开始结冰。水结冰时的温度就是水的(冰点)。
2.水在自然界有(冰、水、水蒸气)三种不同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的主要取决于(
温度)的变化。
二、简答:
1.冬天,结了冰的湿衣服也会慢慢变干,衣服里的水经历了哪些状态的变化?答:衣服里的水首先变成冰,冰的一部分会慢慢变成水,然后变成水蒸气,还有一部分冰直接变成水蒸气。也就是说
水经历了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三种状态变化。
2.水的三态变化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怎样?
答:(1)有利影响:冷冻物品,晒盐、晒粮食,人工降雨、雪浇灌农作物。(2)负面影响:冻坏农作物,冻裂水缸、水管。
4.水的三态变化示意图
24课、小水滴的旅行
一、填空:
1.在空中喷洒制冷剂,使云中的小水点或小冰晶(增大),形成雨,这就是(人工降雨)。
2.水蒸气遇冷,温度高于0℃变成(露),低于
0℃变成(

)。
3.气态的水叫做(水蒸气),霜是(
固态)的水。
4.空气中的(水蒸气)受(冷)会结成许多(小水珠)或小冰晶,聚集在一起,飘浮在空气中,在低空的是(
雾),在高空的是(云)。
5.冬季,有时候在草木、砖瓦、地面上会看到一些冰晶,这些冰晶叫(霜
),形成霜的温度在(0℃以下)。
6.露对农作物起(保温)作用,霜能(冻伤)庄稼。
7.小水滴在自然界里会变成(
露、霜、雾、云、雨、雪)等。
二、简答:
1.简述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为什么天上的雨雪年年下,下不完?)
答:地表的水一部分流到海洋,一部分蒸发到空中。海洋里的水不停地蒸发到空中,空中的水蒸气受冷变成云,云层加厚,又变成雨、雪等降落到地表。水就是这样在地表、海洋、空中循环运动,永不停止。
2、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1)有利方面:净化空气、浇灌农作物、提供淡水。
(2)不利方面:造成水灾、干旱、冻坏动植物。
3.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
答:尽管水在自然界中不停地循环,但淡水资源却极为贫乏,所以必须节约用水。
4.买一根冰棍,然后放在玻璃杯中,过了一会,观察杯子的外面出现了什么现象?请解释一下原因。答:在杯子外面会出现一些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