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 审题立意 详细解析 命题规律 范文思路(附:2021作文预测) 三 作文70分 25.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上午看到这个题目,任老师再次确定:上海春考作文题目已全面完成升级,自2020年起,由多年的单核辨析转向二元思辨,向秋季高考作文命题思路靠拢。2020年,已成上海春季高考作文命题风格的分水岭。 2021年作文命题延续去年风格,仍为哲理思辨类题目,颇具徐汇区高三一模二模作文出题风格,大家可以看看往年徐汇出题风格体会下。 今年题目看似容易,门槛很低,其实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素材选择等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如果说去年的“事实”和“看法”尚能迅速谋篇的话,今年的题目要颇费一番周折。题目提供了两种对立的立场,抛给考生选择,对考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审题立意方法 今年的题目属于任老师总结的“自我认知类”主题,在以往课堂上已就这个主题做过大量的剖析和解读。这是上海高考作文命题经常光顾的主题,今年的秋考也要高度重视。 方法:要素分析法 两种对立立场: 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VS 你怎么做,未必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要素① 你怎么做——个体行为 要素② 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综合分析重述观点:个体行为是否决定/影响自我塑造的结果。 (这让任老师想起了存在主义大师萨特那句名言: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今年的出题人是否借鉴了存在主义的这句名言呢?从近几年来一模二模作文题目来看,频频改造尼采、马克思等哲学家经典名言观点的例子很多,比如浦东、宝山) 溯因追问法 ①为什么说“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②为什么说“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未必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 ③影响个体行为实践的因素有哪些? ④追溯原因角度: 1 内因:个体 2 外因:他人、社会、文化、传统等 行文逻辑思路建构 1、引入材料,阐释“你怎么做(个体行为实践)对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塑造)的结果”这种现象广泛存在。 2、个体行为实践决定自我塑造的结果。主客观原因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高层次需求理论等,王阳明知行合一理论,唯物主义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个体行为对个人自我塑造影响的事例,马斯克、任正非、康德等等,阐述其现实合理性。让步阐述固然有客观原因。 3、个体行为实践未必决定自我塑造的结果,影响结果的要素: a 个体行为的非理性,自我认知的偏差; b 客观条件的约束; c 机遇和环境等,时势造英雄…… 4、理性看待个体行为实践决定自我塑造之间的关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格物致知,注重自我塑造的其他因素。事例名言素材:萨特存在主义观点: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苏格拉底、甘地、梵高、樊锦诗、徐渭等。 5、如何塑造理性的自我等,多要素分析,总结。 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主题命题预测 命题规律 主题预测 侧重二元思辨 寒流来袭,2021年上海春考高考大幕即将拉开。 书乱成堆,案牍劳形。今天,在书堆里冒泡出来,谈谈对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预测,希望对马上奔赴考场的高三同学们有所启发。 2020年,春考命题思路陡转,是上海春季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上的分水岭,明确对春考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出了要求,甚至融入了认识论范畴的内容。这有利于我们揣摩预测两天后的春考作文主题和类型。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回顾下任老师收集的过去春考作文题目,就能略窥2020年春考作文命题风格上的转向。 来看同期的上海秋季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9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中国味|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8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谈被需要的心态 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预测 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6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评价他人的生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1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对比下2015年-2019年五年间的上海春考和秋考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能明显看出清晰的规律,秋考高考作文命题从难度和要求上,比春考高一个段位。 2015年-2019年间的春考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没有明确的指向要求,审题难度很低,下笔门槛不高,几乎所有学生都有内容可写,甚至出现了2016年“每天都是新的一天”这样的低门槛作文题目(个人认为这个题目当年出得不成功,很多学生在初中甚至更低年级都见过,作为选拔人才的高考,这么出题对学生的思维要求太低,当然要脱颖而出也不易),同样“时间让我们丰厚”等年份的题目对审题要求同样不高。这几年春考的作文主题都是一元型主题,属于单核型题目。 而2020年春考作文命题,突然出现了难度上的转向。 有人说,没有事实的看法是空洞的,没有看法的事实是无力的。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这里明显引入了二元主题,提出了两种立场,而且是对立立场,这无疑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要求。而且“事实”和“看法”都属哲学认识论的概念,为考生提供了思辨的空间,还未动笔考生便先在思维上一见高下。对一般考生来说,临场审题,布局谋篇,素材选择上还是有一定难度。这里,全然不见了前五年春考命题的思路。竟颇有些秋季高考作文命题的样子了,这个考生要高度重视。上海秋季高考作文题目这几年来,命题难度和思维要求在不断提高,思辨色彩越来越浓厚。2020年春考作文的难度明显在向过去的秋考作文靠拢,有点像几年前秋考的难度,打个比方吧,春考的难度有点像2015年的秋考难度。那么,这些特点势必会在以后的春考作文命题上体现出来。 综上,根据对过往上海高考作文命题规律的研究,任老师预测:2021年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目很大可能延续思辨思维,不再是过去的2015-2019年间的一元阐释,而是二元思辨,思辨难度会比秋季高考作文低。但考生不要忘了下笔前认真审题,论述中兼顾二元,有所侧重辩证分析。 具体命题表现形式上,任老师预判可能会出现类似2020年闵行区高三一模“物质与精神”这种“二元AB侧重型”(任老师独家命名哈图片)题目,或者是像2020年宝山高三一模题目“沉默与辩论”这种二元AB兼顾型题目:人们对待生活总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有人相信理越辩越明,可以通过辩论统一认识;也有人认为即使你再有说服力也难以改变对方立场,不如选择沉默。 …… 以上为管窥蠡测之言,电光石火间所想,希望对高三学生有所启发。太冷了,不写了,收摊了。。。预祝各位高三学生春考顺利,旗开得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