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期末总复习知识点汇总(word版)

资源简介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一元一次方程
一、基本概念
(一)方程的变形法则
法则1:方程两边都

同一个数或同一个
,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在方程7-3x=4左右两边都减去7,得到新方程:-3x=4-7。
在方程6x=-2x-6左右两边都加上2x,得到新方程:8x=-6。
移项: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动到另一边,这样的变形叫做移项,注意移项要变号。
例如:(1)将方程x-5=7移项得:x=7+5即x=12
(2)将方程4x=3x-4移项得:4x-3x=-4即x=-4
法则2:方程两边都除以或
同一个
的数,方程的解不变。
例如:
(1)将方程-5x=2两边都除以-5得:x=

(2)将方程x=两边都乘以得:x=
这里的变形通常称为“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
(1)如遇未知数的系数为整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除以这个整数;如遇到未知数的系数为分数,“系数化为1”时,就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2)不论上一乘以或除以数时,都要注意结果的符号。
方程的解的概念:能够使方程左右两边都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解法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
,未知数的次数是
,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如:方程7-3x=4、6x=-2x-6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而这些方程5x2-3x+1=0、2x+y=l-3y、=5就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2.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0(其中a、b为常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式为:ax=b(其中a、b为常数,且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注意:(1)方程中有多重括号时,一般应按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的方法去括号,每去一层括号合并同类项一次,以简便运算。
(2)“去分母”指去掉方程两边各项系数的分母;去分母时,要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掉分母后,注意添括号。去分母时,不要忘记不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乘以最小公倍数(即公分母)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基本概念
(一)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
1.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都含有
个未知数,并且
的次数都是1,像这样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一般形式为:ax+by=c(a、b、c为常数,且a、b均不为0)
结合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对“元”和“次”作进一步的理解;“元”与“未知数”相通,几个元是指几个未知数,“次”指未知数的最高次数。
例如:方程7y-3x=4、-3a+3=4-7b、2m+3n=0、1-s+t=2s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
而6x2=-2y-6、4x+8y=-6z、=n等都不是二元一次方程。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定义:把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如:、、、等都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而、、等都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注意:只要两个方程一共含有两个未知数,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如:、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1)二元一次方程的解:能够使二元一次方程的左右两边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即是两个方程的公共解)
注意:写二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时要用“联立”符号“”把方程中两个未知数的值连接起来写。
二元方程解的写法的标准形式是:,(其中a、b为常数)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化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解法
(1)代入消元法(代入法)
定义:通过“代人”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这种解法叫做代人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步骤:①选取一个方程,将它写成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记作方程③。
②把③代人另一个方程,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③,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2)加减消元法(加减法)
定义:通过将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一个未知数,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这种解法叫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步骤:①把两个方程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乘以适当的倍数,使得这两个未知数的绝对值相同。
②把未知数的绝对值相同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得一元一次方程。
③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一个未知数的值。
④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人原方程组中系数叫简单的一个方程,求出另一个未知数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
注意:正确选用两种基本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1)若二元一次方程组中有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为1,适宜用“代入法”。
(2)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两方程中若有一个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相等,可直接加减消元;若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绝对值不等,则应选一个或两个方程变形,使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的绝对值相等,然后再直接用加减法求解;若方程组比较复杂,应先化简整理。
(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纯数学上的应用:(1)二元一次方程定义的应用;(2)方程解的概念的应用;(3)代数中的应用;(4)公式变形等。
2.实际生活上的应用:(1)调配问题;(2)行程问题;(3)工程问题;(4)利息问题;(5)面积问题等。
3.探索性应用:这类问题与上面的几类问题有联系,但也有区别,有时是一种没有结论的问题,需要你给出结论并解答。
注意事项:
(1)在实际问题中,常会遇到有多个未知量的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一样,二元一次方程组也是反映现实世界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数学模型之一,要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很多,但它的基本思想都是通过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的,最常见的消元方法有代人法和加减法。一个方程组用什么方程来逐步消元,转化应根据它的特点灵活选定。
(3)通过列方程组来解某些实际问题,应注意检验和正确作答,检验不仅要检查求得的解是否适合方程组的每一个方程,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所得的解答是否符合实际问题的要求。
本章要求
1.会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解一元一次方程:解方程的基本思想就是转化,即对方程进行变形,变形时要注意两点,一时方程两边不能乘以(或除以)含有未知数的整式,否则所得方程与原方程的解可能不同;二是去分母时,不要漏乘没有分母的项,一元一次方程是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函数问题的基本内容。
2.正确理解方程解的定义,并能应用等式性质巧解考题:方程的解应理解为,把它代入原方程是适合的,其方法就是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使问题得到了转化。
3.理解方程ax=b在不同条件下解的各种情况,并能进行简单应用:(1)a≠0时,方程有唯一解;
(2)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
(3)a=0,b≠0时,方程无解。
4.正确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寻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可采用图示、列表等方法,根据近几年的考试题目分析,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实际,多收集和处理信息,解应用题时还要注意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
5.几种常见的问题:和差倍分问题、等机变形问题、劳力调配问题、比例分配问题、数字问题、工程问题。
6.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的应用:注意:方程(组)的解适合于方程,任何一个二元一次方程都有无数个解,有时考查其整数解的情况,还经常应用方程组的概念巧求代数式的值。
7.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常用方法是代入消元和加减消元,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也是本章考查重点。
会用代入消元法解含有未知数系数为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会运用代入法解未知数系数都不是1的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加减法求未知数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学会使用方程变形,再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灵活运用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题。
8.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题目内容往往与生活实际相贴近,与社会关系的热点问题相联系,请平时注意搜集、观察与分析。(一)多姿多彩的图形
立体图形: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
1、几何图形
平面图形:三角形、四边形、圆、多边形等.
主视图---------从正面看
2、几何体的三视图
左视图---------从左边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1)会判断简单物体(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
(2)能根据三视图描述基本几何体或实物原型.
3、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
(1)同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的平现图形不一样的.
(2)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平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立体模型.
4、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射线、线段
1、基本概念
名称
直线
射线
线段
图形
端点个数

一个
两个
表示法
直线a
直线AB(BA)
射线a
射线AB
线段a
线段AB(BA)
作法叙述
作直线a
作直线AB;
作射线a
作射线AB
作线段a;
作线段AB;
连接AB
延长
向两端无限延长
向一端无限延长
不可延长
2、直线的性质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单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1)度量法
(2)用尺规作图法
4、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3)圆规截取法
5、线段的中点(二等分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等
定义: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图形:
A
M
B
符号: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AM=BM=AB,AB=2AM=2BM.
6、线段的性质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单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7、两点的距离
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距离是线段的长度,而不是线段本身).
8、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1)点在直线上(或者直线经过点)
(2)点在直线外(或者直线不经过点).
(三)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表示法(四种):
表示方法
图例
记法
适用范围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AOB或BOA
任何情况下都适应。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
A
以这个点为顶点的角只有一个。
用数字表示
1
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但必须在靠近顶点处加上弧线表示角的范围,并注上数字或希腊字母。
用希腊字母表示
3、角的度量单位及换算(度””、分””、秒””)60进制
1=60=3600,
1=60;
1=(),
1=()=()
4、角的分类
∠β
锐角
直角
钝角
平角
周角
范围
0<∠β<90°
∠β=90°
90°<∠β<180°
∠β=180°
∠β=360°
5、角的比较方法
(1)度量法
(2)叠合法
6、角的四则运算
角的和、差、倍、分及其近似值
7、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借助三角尺能画出15°的倍数的角,在0~180°之间共能画出11个角.
(2)借助量角器能画出给定度数的角.
(3)用尺规作图法.
8、角的平分线
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角的平分线(若OB是AOC的平分线,则AOB=BOC=AOC,
AOC=2AOB
=2BOC).
9、互余、互补
(1)若∠1+∠2=90°,则∠1与∠2互为余角.其中∠1是∠2的余角,∠2是∠1的余角.
(2)若∠1+∠2=180°,则∠1与∠2互为补角.其中∠1是∠2的补角,∠2是∠1的补角.
(3)∠1的余角可以用90°-∠1表示;∠1的补角可以用180°-∠1表示.
(4)余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
补角的性质: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10、方向角
(1)正方向
(2)南或北写在前面,东或西写在后面
(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
30代数式
1.代数式的概念
用运算符号(加、减、乘除、乘方、开方等)把数与表示数的
字母连接而成的
式子叫做代数式。单独的
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注意
①代数式中除了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外,还可以有括号;
②代数式中不含有“=、>、<、≠”等符号。等式和不等式都不是代数式,但等号和不等号两边的式子一般都是代数式;
③代数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数必须要使这个代数式有意义,是实际问题的要符合实际问题的意义。
代数式的书写格式
①代数式中出现乘号,通常省略不写,如vt;
②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应写在字母前面,如4a;
③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应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后与字母相乘,如应写作;
④数字与数字相乘,一般仍用“×”号,即“×”号不省略;
⑤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按照分数的
写法来写,如4÷(a-4)应写作;注意:分数线具有“÷”号和括号的
双重作用。
⑥在表示和(或)差的
代差的
代数式后有单位名称的
,则必须把代数式括起来,再将单位名称写在式子的
后面,如平方米
二、单项式与多项式
单项式:数或字母的积,这样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3)一般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说明: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二、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三、整式的加减
1、整式加减的理论根据是:去括号法则,合并同类项法则,以及乘法分配率。
去括号法则: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是“一”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2、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
1).合并同类项的概念: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3).合并同类项步骤:
 
a.准确的找出同类项。
  b.逆用分配律,把同类项的系数加在一起(用小括号),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c.写出合并后的结果。
4).在掌握合并同类项时注意:
  a.如果两个同类项的系数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后,结果为0.
  b.不要漏掉不能合并的项。
  c.只要不再有同类项,就是结果(可能是单项式,也可能是多项式)。
说明:合并同类项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同类项。
3、几个整式相加减的一般步骤:
1)列出代数式:用括号把每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2)按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3)合并同类项。
4、去括号法则
①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和前面的+号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②括号前面是-,去掉括号和前面的-号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5、添括号法则
①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不改变
②添“-”号和括号,添到括号里的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6、代数式求值的一般步骤:
(1)代数式化简
(2)代入计算
(3)对于某些特殊的代数式,可采用“整体代入”进行计算。二、有理数
2.分类
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称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
代数意义: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即若与互为相反数,则.
若,则与互为相反数.
几何意义:一对相反数在数轴上应分别位于原点两侧,并且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这两点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倒数:如果,则和互为倒数.
绝对值:几何意义: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数的绝对值记作.
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绝对值是.
注意:①取绝对值也是一种运算,运算符号是“”,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就是根据性质去绝对值符号.
②绝对值的性质: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绝对值是.
③绝对值具有非负性,取绝对值的结果总是正数或.
④任何一个有理数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和它的绝对值.
求字母的绝对值: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其中,是整数),此种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等于本身的数汇总: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