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 专题十一:物质的三态变化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三态 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物态变化。 2、熔化与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3、晶体和非晶体融化和凝固的特点 晶体与非晶体 晶体 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晶体,常见的晶体有金属、冰、海波、萘、水晶等 非晶体 有些固体在融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这类固体叫非晶体,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石蜡、沥青、塑料、玻璃等 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融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凝固点:液体凝固形成晶体时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过程 凝固过程 熔化条件 晶体 有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有固、液共存态 放出热量,温度不变,有固、液共存态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非晶体 没有 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无固、液共存态 放出热量,温度降低,无固、液共存态 吸收热量 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晶体熔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的达到熔点;二是能够继续吸热。 晶体的凝固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温度降到凝固点;二是能够继续放热。 汽化与液化 1、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蒸发 定义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条件 任何温度下 特点 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积的空气流动速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表面积越大,表面空气流动速度越大,蒸发得越快(还与周围空气得湿度有关,湿度越大,蒸发越慢) 3、沸腾 定义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达到沸点的液体,如果不能继续吸热,那它就不能沸腾。所以说,达到沸点的液体不一定沸腾 现象 不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4、蒸发与沸腾的比较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不 发生部位 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沸点) 点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影响因素 表面积;温度;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气压 相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5、液化 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降低温度;二是压缩体积。 液化放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冬天手感到冷时,可向手哈气,是因为呼出的水蒸气放热;被锅内喷出的水蒸气烫伤比被开水烫伤还厉害,是因为水蒸气液化过程要放热;浴室通常用管道把高温水蒸气送入浴室,使池中的水温升高。 升华与凝华 1、升华与凝华 升华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 特点: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有制冷作用。 常见的升华现象:冰冻的衣服会变干;衣箱中放旧的樟脑丸会变小;人们能嗅到一些固体物质的味道。 凝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 特点:凝华过程放出热量。 常见的凝华现象:霜的形成、冬天“窗花”的行成、雪的形成、用久的灯泡壁变黑。 2、云、雨、雪、雾、露、霜、冰雹的形成 成因 物态变化名称 云 暖湿气流上升到冷的高空后,水蒸气一部分液化成小水滴,一部分凝华成小冰晶,天空中大量的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液化和凝华 雨 当云越聚越多,越聚越厚时,就要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云中的小冰晶熔化成小水滴,与云中原有的小水滴一起降落到地面上,这就是雨 熔化 雪 当水蒸气上升到很冷的高空时(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凝华成六角形的冰晶,冰晶聚结在一起形成雪花或雪团降落下来,这就是雪 凝华 雾 在没有风时,暖气流在地面附近,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这就是雾 液化 露 夜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植物或其他物体,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这就是露 液化 霜 寒冷的季节,夜间地面附近的水蒸汽遇到地面上零摄氏度以下的低温物体,直接凝结为冰晶而附着在物体表面,这就是霜 凝华 冰雹 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高空,凝结为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冰珠就会再次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冰壳,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行成冰雹 熔化、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 127825516637000 例题: 1、下列各组物质是晶体的一组是(?? ) A.?铁、食盐、松香?????????????B.?萘、食盐、水晶?????????????C.?铝、石蜡、玻璃?????????????D.?冰、沥青、松香 解答:A.松香熔化时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那么它不是晶体,故A错误; B.萘、食盐、水晶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有熔点,它们都是晶体,故B正确; C.石蜡和玻璃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C错误; D.沥青和松香熔化时没有熔点,那么它们不是晶体,故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熔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解答:(1)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有无熔点; (2)物质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3)晶体在熔点时,可能完全是固态,可能完全是液态,也可能是固液混合态。 (4)如果在加热,那么物质肯定吸热。 A.根据图像可知,甲没有熔点,而乙有熔点,因此甲是非晶体,而乙是晶体,故A错误; B.乙物质的熔点是210℃,故B错误; C.BC段,乙物质虽然不但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因此它正在熔化,处于固液混合状态,故C正确;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继续吸热,故D错误。 故选C。 3.如右图所示,容器底部放水,水上面浮有一层沸点比水高的油,如果对容器底部加热,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始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同时沸腾 B.?水先沸腾,油后沸腾,但水和油同时蒸发 C.?油蒸发,水不蒸发,直到水全部汽化后,油才沸腾 D.?油蒸发,水不蒸发,然后水先沸腾,最后同时沸腾 解答:沸腾的条件:①达到沸点;②继续吸热;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据此分析判断。 对容器底部加热,水和油都会吸热,由于蒸发不需要一定的温度,所以油会不断蒸发;下面的水由于被上面的油膜覆盖,因此无法蒸发。下面的水达到沸点后还会继续吸热,因此水会沸腾;上面的油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因此在水没有完全汽化前不会沸腾。当下面的水全部汽化后,油吸热达到沸点开始沸腾。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家庭装修时,要用一种胶来粘木头,这种固体胶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温度再高就会熬焦,失去粘性.这里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为了熬这种胶,工人师傅专门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锅.如图所示,是一个有夹层的铁锅,夹层里充满了水,锅内装有适量的胶块,在夹层中的水沸腾后继续加热的过程中,锅内胶水的温度________(填“会”、或“不会”)超过100℃,这是因为________. 解答:解:固体胶要在100℃左右的温度下熬化后才能使用,是胶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过程; 因为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只要两层锅之间水没烧干,内层锅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所以胶不会焦. 故答案为:熔化;不会;水温达沸点100℃沸腾后再吸热温度也不会升高(不变). 某兴趣小组把一固态物质加热后变成了液体,随后停止加热让它冷却变成固体,记录开始冷却后20分钟内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时间/分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温度/℃ 95 89 84 80 70 80 75 71 67 64 60 (1)表格中一个时间的温度值读错了,请你指出:________。 (2)请你判断该物体是不是晶体?________。说明理由:________。 (3)该小组成员甲和乙重做实验,并画出了同一固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该物质在BC段(不包括端点)中,处于________状态,此时该物质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4)观察并分析:乙所画图像是否错误?造成乙所画图像所示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________。 解答:(1)第6分钟和第10分钟时,物质的温度保持80℃不变,因此错误的读数是:8分钟时的70℃; (2)该物质是晶体,因为第6~10分钟温度相同; (3) 该小组成员甲和乙重做实验,并画出了同一固体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该物质在BC段(不包括端点)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此时该物质要吸收热量。 (4)乙所画的图像没有问题,原因可能是:晶体量太少。 所以答案为: (1)第8分钟70℃ (2)是;第6~10分钟温度相同 (3)固液共存;吸收 (4)没有错误。原因可能是晶体量太少 5、.科学课上,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用镊子夹取一块冒着“白气”的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温度﹣74℃)放入气球内,并迅速扎紧气球。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气球快速鼓起,同时在气球底部的外壁观察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B.?“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 C.?“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的????D.?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 解答:(1)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需要吸热; (2)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需要放热; (3)同种物质在发生三态变化时,其实就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 “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干冰后迅速放热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A、B错误; “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迅速放热,由气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故C错误; 气球鼓起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6、某品牌汽车使用一段时间后,日行灯的反光碗上面部分就开始发白,影响反光效果。 (1)初步探究 【猜想】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 【查阅资料】反光碗材料为表面镀铬的团状模塑料,它的耐热性比一般工程塑料好,热变形温度为200~280℃,可长期在130℃下使用。铬的熔点为1800℃。 【实验】该灯正常工作时,每20min测一次反光碗发白处附近的温度,发现温度逐渐升高,3h后保持在75℃左右。 上述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________?。 【分析评价】上述获取的证据能否支持猜想并说明理由:________?。 (2)进一步探究 【观察】发现灯座的焊接点附近有松香残迹。 【查阅资料】松香外观为淡黄色至淡棕色(粉末为白色),有松节油气味,密度1.06~1.09/cm3 , 软化点72~76℃,沸点约300℃,加热后能挥发,不溶于水,能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提出假设】反光碗上面部分发白是由于________ 产生的。 【制定方案】发白处用________来清洗,使它溶解。 【实验】按制定方案清洗,表面的白色同体溶解,反光碗重新变得光亮。 解答:(1)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时间和温度,测量时间用秒表,测量温度用温度计。反光碗材料为团状模塑料,其表面镀上了一层铬,而铬的熔点为l800℃,在75℃没有达到反光碗内物质的熔化温度,故上述证据不能支持 “日行灯工作时的高温使反光碗表面物质熔化后变白”的猜想。(2)日行灯反光碗烤白,实际上是灯通电加热后先挥发后冷凝在反光碗上的助焊剂(如松香)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用酒精等有机溶剂清除。 所以答案为:(1)温度计和秒表;不支持猜想,因为日行灯工作时反光碗的温度没达到其表面物质的熔化温度 (2)松香加热后挥发并在反光碗上冷凝;酒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