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 复习讲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期末备考 专题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 复习讲义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科学专题复习
专题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科学探究过程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1、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是米,符号是m)
(1)测量工具:刻度尺(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长度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3)单位换算: 1千米= 1000米 1米= 10分米= 100厘米=103毫米=106微米=109纳米
(4)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
①选正确: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和准确度的刻度尺。
②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如零刻度线已磨损,可以用其他的整数刻度线量起)。
39992308953500③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可斜视。
④读正确:读数时要估计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6159539370
00
280670295910例:1.30cm=1.3cm + 0.00cm
0例:1.30cm=1.3cm + 0.00cm
10604537465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若估计值是零,不可省略。
测量结果=准确值+估计值+单位,若估计值是零,不可省略。
⑤写正确:写上正确的单位。
4445635655320000(5)其他的测量仪器有声纳、雷达、激光测距仪。
(6)一些特殊长度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滚动法、替代法、配合法、公式法(如测纸张的厚度,金属丝的直径,一段路程的测量等)。
2、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国际单位是米3
固体体积:米3、分米3、厘米3等。 1m3=103dm3= 106cm3
液体体积:升、毫升。 1升=1分米3=1000毫升 1米3=1000升 1毫升=1厘米3
(2)体积的测量:
液体体积的测量: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注意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2884805433705★注意: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时,会使读数偏小。
量筒越细,刻度间隔大,读数才准确。
★注意:
俯视,会使读数偏大;仰视时,会使读数偏小。
量筒越细,刻度间隔大,读数才准确。
量筒和量杯都没有零刻度线,量筒的刻度均匀,量杯的刻度不均匀,刻度间隔下大上小。
量筒的使用方法:
①选择量程适当的量筒。
②测量前,量筒必须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中央最低处相平。
(3)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测量:采用排水法。如测小石块的体积。所用器材:小石块、量筒、细线等。
52501809588500步骤:
在量筒中加入适量(加入的水能完全浸没物体,但浸没后有不会超过量程)的水,读出读数V1
用细线系住小石块,轻轻放入量筒中,读出读数V2
计算:小石块的体积V2-V1
3、温度的测量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测量工具:温度计。它的原理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3)常用单位:摄氏度,用“℃”表示,即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把0和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摄氏度。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根据测量目的,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观察它的最小刻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零上温度如25℃,读做二十五摄氏度。零下温度如-8℃,读做零下八摄氏度。
温度计内径越细,刻度间隔越大,读数越准确。
(5)体温计:
测量范围35-42℃,最小刻度值0.1℃;
玻璃泡大,玻璃管较细,准确度高;玻璃泡与玻璃管中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水银柱回不下来,故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39751035560
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建立猜测或假设 ③设计研究(实验)方案 ④获取事实与证据 ⑤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⑥评价与交流。
2、对比实验:必须运用控制变量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若干因素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即控制变量,只允许有一个变量。
3、实验数量或次数不能太少,否则会使实验具有偶然性,使实验结论不准确。
例题:
1.要学好科学,很多时候需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下列是小科同学整理的实验“错误操作”与所对应的测量结果,其中操作与结果一致的是(?? )
选项
错误操作
测量结果
A
用皮卷尺测量跳远距离时,将尺拉得很紧
偏大
B
测量头发直径时,绕在铅笔上的头发相互排列较为松散
偏小
C
测沸水温度时,将温度计移出沸水后读数
偏大
D
测量液体体积时,以俯视角度读取量筒刻度的数值
偏大
A.?A???????????????????????????????????????????B.?B???????????????????????????????????????????C.?C???????????????????????????????????????????D.?D
解答:A.跳远时的测量长度=跳远距离÷标准长度,如果尺拉得很紧,那么标准长度变大,测量出的长度变小,故A不合题意;
B.如果头发排列较为松散,那么测得的长度=头发丝直径和+空隙和,从而使测量结果偏大,故B不合题意;
C.测量沸水的温度时,如果将温度计移出沸水读数,那么温度计的示数会迅速下降,使测量结果偏小,故C不合题意;
D.测量液体体积时,如果俯视读数,那么测量结果会偏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2.刻度均匀,但读数不准的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巾的示数为4℃,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4℃,用此温度计测某液体的温度是31℃,则这杯液体的实际温度是(??? )
A.?36℃????????????????????????????????????B.?26℃????????????????????????????????????C.?30℃????????????????????????????????????D.?32℃

解答:温度计上的刻度分布均匀,说明水银柱长度的变化量与温度的变化成正比。根据题意可知,这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94℃-4℃)相当于真实温度100℃,设显示温度为t',真实温度为t,那么它们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
【解答】根据得到:;
解得:t=30℃。
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3..实验基本操作是学习化学的灵魂。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 )
A.?标签受损 ?????????????????????????????B.?读数偏小
C.?污染待测液 ????????????????????????????D.?液体飞溅
解答:A.倾倒液体时,标签要朝向手心,否则可能会受到污染和腐蚀,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读取量筒的示数时,如果俯视读数,那么读出的示数偏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pH值时,如果将试纸放入溶液中,会造成待测液体污染,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时,如果将水倒入浓硫酸中,会产生很多热量,造成液体飞溅,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某同学在森林公园游玩时,发现一只小松鼠在竹林里出现。松鼠是吃松果的,应该在松树上,怎么会在这里出现呢?它是不是也吃竹笋呢?为了验证自己的疑问,他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一段时间后还真发现松鼠抱着竹笋津津有味地啃了起来。就“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提出问题????????????B.?建立猜测和假设????????????????????C.?制定计划????????????????????D.?获得事实与证据
解答:科学探究有六个步骤分别是,提出问题,建立猜测与假设,制定计划,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合作与交流。
题目中该同学“拔了几颗新鲜竹笋放在路边,然后静静地躲在一旁观察”是想看松鼠会不会下来吃竹笋,这是在寻找松鼠吃竹笋的证据,所以这一环节应该是科学探究中的获取事实与证据。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5.一枚回形针的体积有多大呢?小珂同学准备用所学的科学测量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她准备的器材有烧杯、足量的水、细线、回形针若干、量筒(都能放入回形针,量筒A量程为200mL、最小刻度值为5mL,量筒B量程为100mL、最小刻度值为1mL)。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估计所选回形针的体积,观察测量工具的量程、最小刻度值值,她应该选择________测量(选填“量筒A”或“量筒B”);
(2)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水;
Ⅲ________?;
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V硬币= ________?;
如果小珂在操作将Ⅱ、Ⅲ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答案(1)量筒B
(2)将20枚回形针放入量筒,记下水的体积为V总;(V总-V水)/20
(3)偏大
解答:(1)量筒A的最小刻度为5mL,量筒B的最小刻度为1mL,因此量筒B比较准确,因此小珂应该选择量筒B测量;
(2)小珂的实验过程如下:
Ⅰ.将量筒放在水平工作台上;
Ⅱ.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V水;
Ⅲ.将20枚回形针放入量筒,记下水的体积为V总;
Ⅳ.计算一枚回形针的体积,其体积表达式;
(3)如果小珂在操作将Ⅱ、Ⅲ两步颠倒,这样测量的结果会偏大。?
6.甲、乙两同学分别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甲同学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记下水的体积 V1; 然后轻轻放入石块,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没石块,记下此时水及石块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2-V1。乙同学是先将石块置于量筒中,同时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没石块后记下水的体积 V1;然后取出石块,记下取出石块后水的体积 V2;计算石块的体积为 V1-V2。比较这两种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该量筒的最小刻度为________。
(2)你做此实验将选择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的方法。
(3)如果两同学读数都是正确的。两同学计算出的石块体积比较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解答:(1)图中的量筒,每10ml之间有5个刻度,所以该量筒的最小刻度为2ml;
(2)由于乙同学在测量时,在取出石块之一过程会将附在石块表面的水一并带出,产生误差,而甲同学的方案无明显误差,故选甲同学的方法;
(3)乙同学在测量时,在取出石块之一过程会将附在石块表面的水一并带出,使得剩余的水体积V2减小,造成(V1-V2)的值较大,即石块体积较大;
故答案为:
(1)2ml;
(2)甲;
(3)乙;取出石块时会把附在石块表面的水一并带出,使小石块体积变大
7.小明发现他家种植的菊花出现了异常现象,靠近马路一侧的菊花不开花,远离马路一侧的菊花开花。小明观察周围环境后,发现马路边安装了许多路灯。小明和爸爸选择靠近路灯的1株未开花的菊花,晚上用黑色塑料袋套起来,白天取下,观察一段时间,看它是否能开花。

(1)该实验方案的设计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2)他们应该选择________作为这株菊花的对照组。
解答:(1)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春天和秋天主要的差别是光照强度不同,菊花秋天开花,这种差别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设计方案是用于证明影响菊花开放的环境因素是日照时间的长短。
(2)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远离马路一侧开花的菊花作为实验组,靠近马路一侧不开花的菊花作为对照组。
(3)此实验设计不足之处在于只选了一株菊花,具有偶然性,因此应选多株菊花。
故答案为:(1)菊花不开花可能是由于光照时间过长(合理即可);(2)靠近马路一侧不开花的菊花;(3)只选了一株菊花,具有偶然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