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汇 报 课 教 案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第六单元 碳的氧化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能熟练的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2、熟练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并会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过程与方法: 利用对比、归纳,将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态度观: 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全面认识与评价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传播“低碳”理念的同时,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温室效应,教育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取CO2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的书写本单元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教 学 设 计 一:二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二氧化碳 无色 气体 无味 比空气大 能溶于水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操作 现象与结论 现象:下面的蜡烛 先灭 ,上面的蜡烛 后灭 、 结论:二氧化碳不 燃烧 ,也不 支持燃烧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 现象:紫色石蕊溶液 变红 、 结论: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 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1)实验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2)实验装置 发生装置:固体+液体不加热型。 收集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3)检验方法 通入 澄清石灰水 若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证明是二氧化碳。? 反应的方程式是: 。? (4)验满方法 将燃着的木条接近 集气瓶口 ,如果 木条熄灭 ,证明已满。 4.用途及对环境的影响 (1)用途 ①用于灭火。 ②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用于制冷剂、人工降雨。 ③参与光合作用,作气体肥料。 ④作化工原料。 (2)对环境的影响:易引起 温室效应 ,使全球气候变暖。? 例1.如图,将充满CO2的试管倒扣在滴有紫色石蕊的蒸馏水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①试管内液面上升 ②试管内溶液变红 ③试管内液面不上升 ④试管内溶液变蓝 ⑤试管内溶液不变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⑤ 例2.根据下列实验要求回答问题。 写出图1中仪器①、②的名称: ① 试管 ,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 制取装置为 B (填标号,下同)和 C组合。检验二氧化碳的原理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一氧化碳 无色 气体 无味 比空气小 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可燃性 燃烧时火焰呈 蓝 色,放出大量的热,化学方程式:?。? (2)毒性 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 血红蛋白 结合,从而使 血红蛋白 不能再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3)还原性 CO还原CuO的化学方程式: 。 3.用途 (1)CO燃烧能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可用作 燃料 。? (2)CO具有还原性,可用于 冶金 工业。? 例3.下列关于一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一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 C.一氧化碳有毒,污染空气 D.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例4. 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有( ) ①说明CO具有还原性 ②既说明CO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地利用了能源 ③说明CO得氧后的产物是CO2 ④有效地防止了剧毒的CO对空气的污染 A. ①②③④ B.仅②④ C.仅②③④ D.仅①② 习题讲解(略) 课后作业:写出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