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材料: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你认可材料中的观点吗?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领域的新成就。【课程标准】一、从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与南朝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与北朝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439-581)北魏南朝(420-589)(266-316)383年淝水之战【时空观念】隋宋齐梁陈隋朝统一灭灭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东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西晋形势图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短暂统一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二个寒冷干燥期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节选自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材料: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晋少数民族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史料实证】少数民族内迁①自然环境的变化;②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③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①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激化了民族矛盾。原因:影响:二、东晋与南朝淝水之战◎东晋十六国形势图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结合课本,指出东晋政治的特点。士族政治(门阀政治):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土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阅读材料,指出门阀士族的特点?【门阀政治】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特点:发展历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及之后衰落,至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士族制度走向消亡。(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多角度解释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材料四: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历史解释】④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①地理:江南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北方战乱,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③统治者: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2)表现: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灌溉(翻车)冶金(灌钢法)陶瓷(白瓷)草市【孝文帝改革】2、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讲汉语③改姓氏,与汉族地主通婚④均田制三长制便于移风易俗,实行汉化把汉族地主和鲜卑贵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壮大北魏的力量变化:游牧文明农耕文明1、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北魏形势图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材料一: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①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唯物史观】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汉族杂居,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南方统治者将汉族的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推行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化认知】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观点1: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观点2:钱穆《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材料三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家国情怀】材料: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北方少数民族的部族制度与华夏制度的剧烈碰撞,最终在北方地区激发出了新的变迁动力与演进契机,北方交替的“胡化”和“汉化”,孕育出了强劲的官僚制化运动,构成了走岀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整理东汉三国(220-280)西晋东晋(317-420)十六国(前秦统一北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朝(439-581)北魏南朝(420-589)(266-316)383年淝水之战隋宋齐梁陈隋朝统一灭灭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并概述时代特征?【总结】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士族门阀政治。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民族关系:继春秋战国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高潮。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汇集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习近平【家国情怀】【课后检测】1、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B.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D.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3、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南迁和民族交融的影响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专题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梳理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历史地图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大动荡、大分裂的时局变迁,从中体会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挫折和中衰;能够运用相关图文史料,从国家大一统和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角度探讨民族大交流、大交融的意义所在,并尝试获得历史感悟,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教学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区域开发、民族交融。【教学难点】第三子目“十六国与北朝”牵涉民族、政权较多,相对来说是本课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对于魏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史实梳理,来培养学生能够初步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的相互关联,正确理解魏晋南北朝大动荡、大分裂的局势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但是分裂中孕育着统一。2、通过相关史料研读和分组探究,来分层探讨和理解在大分裂、大动荡局势下,东晋政治的特点和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和影响,从中形成对于历史的正确深入理解和解释。3、通过相关材料的拓展探究,从中华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古今关联,正确理解民族团结、民族交融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材料导入: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问题:你认可材料中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的观点吗?学生:……教师(总结):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是分裂中有没有统一?碰撞中有没有交融?动荡中有没有发展?基于对本问题的思考,我们来开学对第五课的学习。展示本课框架:一、从三足鼎立到短暂统一:三国与西晋二、南方汉族政权:东晋与南朝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十六国与北朝3、课程标准:学生齐读二、知识点讲授政权更迭【时空观念】课件展示政权更迭的思维导图:学生概述:结合思维导图,根据初中基础和课前预习,概述“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基本过程。教师总结:从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一)三国与西晋1、播放从东汉到西晋的形势图:教师:带学生梳理从东汉到西晋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并明确从东汉末年的分裂到三国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西晋曾实现了全国的短暂统一,结合学案梳理出少数民族内迁、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永嘉南渡等历史名词。2、少数民族内迁【史料实证】播放材料:问题:分析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西晋少数民族缘何内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生总结)课件播放:原因:①自然环境的变化;②统治阶级为补充兵源及劳动力,强迫西、北边陲的少数民族内迁中原;③少数民族本身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而内迁。影响:①北人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②内迁民族逐渐汉化,有利于民族交融;③激化了民族矛盾。东晋与南朝播放从东汉十六国到南朝的形势图:教师:带学生梳理从东晋十六国到南朝政权更迭的具体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影响,通过南北对比知道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东晋政治播放材料:(晋元)帝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敦传》问题:结合历史纵横,总结东晋政治的特点。(找学生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门阀政治是皇权与士族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播放材料:汉末,察举制逐渐演变,到魏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门第,导致门阀土族垄断了政府的重要官职。他们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成为东晋政权的重要支柱。问题:阅读材料,指出门阀士族的特点?(学生整理)课件总结: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④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发展历程:萌芽于东汉,形成于曹魏,巩固于西晋,鼎盛于东晋,南朝及之后衰落,至隋唐废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士族制度走向消亡。2、南朝:江南经济开发【历史解释】播放材料:材料一:中国的第二个寒冷期是东汉至隋朝(公元初至7世纪)。——摘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江南)材料二: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宋书》材料三:(东晋)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宴如(即安定)也。——《宋书·沈昙庆传·史臣曰》材料四:北人相继南移,同时携来高级栽培技术,南方灌溉、防洪、运河等水利工程不断修筑,富源也不断开发,始终江南的经济力量趋于壮胜。——摘编自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问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多角度解释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让学生根据材料分析)播放课件总结:原因:(总结区域开发问题的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思维能力)①地理:江南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北方战乱,江南战争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③统治者: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④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劳动力。表现:农业产量提高;手工业发展;商业发达。教师总结: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间的经济差异缩小进而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三)十六国与北朝:民族交融播放北魏的形势图和冯太后、孝文帝的图片:教师:结合图片分析北魏时期的社会问题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并明确孝文帝改革的推动民族交融的关键因素。1、孝文帝改革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出改革的性质、措施。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措施:①迁都洛阳②穿汉服,讲汉语③改姓氏,与汉族地主通婚④均田制、三长制播放材料:【唯物史观】材料一: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问题: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生分析)播放课件总结:①促进了民族交融,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深化认知】这一时期,一方面是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他们与汉族杂居,过上了定居的农耕生活。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也积极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其中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最为典型。另一方面是南方统治者将汉族的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推行到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同时,汉族对少数民族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播放材料:【唯物史观】材料三:对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声音。观点1:有学者认为造成北魏后来动乱局面的根源,实际上可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为孝文帝舍平城迁都洛阳,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文弱之风,进一步削弱了北魏军事力量,孝文帝的改革不但没有振兴北魏,反而加速了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的灭亡。观点2:钱穆《国史大纲》中认为,北魏政府……及迁洛阳,政治情势大变,一辈南迁的鲜卑贵族,尽是锦衣玉食,沉醉在汉化的绮梦中……而鲜卑命运,亦竟此告终。问题:根据材料二,归纳出学者所持的两种不同的观点。(学生分析)播放课件总结:①全面推行汉化,使鲜卑族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②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军事力量。重新播放本课的导入材料:【家国情怀】中国历史家认为,自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中国北部不少地方人口为之减少……既然缺乏有效的中央政府,每遇灾荒,人民呼吁无门,其痛苦的情形不言而喻。——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问题:学完本课,再次阅读材料,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找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尽管战火连绵,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有所发展,南方的开发也初见成效,汉族与少数民族生活在一起,从最初的冲突、碰撞,到后来发展为民族交往、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为后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奠定了基础。小结教师:(结合板书总结本课内容)本课我们共同梳理了魏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学习了几个大知识点:东晋的门阀政治、南朝的经济开发、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理解了民族交融这一历史概念。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文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找学生概括)课件播放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特征: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士族门阀政治。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民族关系:继春秋战国后再次掀起民族交融高潮。情感升华:【家国情怀】(学生齐读材料)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教师:(引用习主席的一段话总结,结束本课)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民族交融汇集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历史。——习近平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连接在一起,才能有更加光明的未来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四、板书设计第二个寒冷干燥期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但冷的时间不长。直到三国时代……(出现了)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这种寒冷继续下来,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特别是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竺可桢《中国近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人口大迁徙、大流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进一步延续发展民族大混居、大杂居魏晋南北朝(220--589)大分裂、大动荡局势民族大交流、大交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历史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案.doc 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历史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件(26张PPT).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