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课题1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使用时间: 年 9 月 24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类比、模型等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想想、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认识分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读古诗,品自然,切入学习:(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追问:暗香从何而来呢? 讲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逐渐减少;如果受热会减少得更快。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为什么温度越高减少得越快? 演示实验3-1:品红在水中扩散。 讲解: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这样的问题在很久以前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探究兴趣,他们提出物质都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设想,并用以解释上述这类现象。 展示:向同学展示各种分子、原子的照片,进一步说明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图3-2、3-3】 板书:一、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等构成。 举例:一些由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 活动与探究二:分子的性质 问题思考: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看不见,为什么水却能看见?湿衣服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阅读:用肉眼和普通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跟乒乓球相比,就好象拿乒乓球跟地球相比一样。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为310-26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一百个,日夜不停,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 板书:二、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点拨引导】你能解释我们为什么能够闻到花香味吗? 过渡:(我们猜想分子是在运动的,但这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一下分子的运动。) 请你提出猜想, 并设计实验, 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材料:大小烧杯、一次性透明塑料杯、胶头滴管、滤纸条、酚酞试液、浓氨水 、蒸馏水。 提供资料: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氨水可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投影:可能的方案。 【实验探究】课本P49活动探究 1、取一只烧杯加入20ml蒸馏水,再滴入5~6滴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 2、取上述少许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浓氨水,有什么现象? 3、如教材P49图3—4实验 【讨论】1.酚酞溶液是否有颜色?浓氨水是否有颜色?什么味?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呢?如何解释你看到的现象呢? 【问题思考】为什么夏天晒衣服比冬天更容易干? 呼应:解开水为什么会“跑”的疑惑。 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讨论交流】物质有固(s)、液(l)、气(g)三态的变化,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有何性质? 【板书】3、 分子间有间隔 【实验探究】分别取100ml水与100ml酒精,把它们相混合后,观察所得溶液体积是否等于200ml ?讨论交流: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点拨引导】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隔。当把100ml水与100ml酒精相混合后,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间的间隔,所以所得溶液的总体积小于200ml,就好比一篮黄豆和一篮绿豆相混合总体积小于两篮一样。 【反思交流】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活塞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活塞慢慢推入,哪一支针筒内的物质容易被压缩?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讨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讨论题: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生活小百科: 把糖块放入水中,糖块消失了,水却有了甜味,这是什么原因呢?糖水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 (2)下图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示意图,其中 “ ”表示氧分子, “ ” 表示氢分子,下列:____(甲或乙)图表示纯净物。 小结:分子的性质 当堂反馈:见课件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本》P38-39。 教学板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分子、原子等构成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微观粒子(如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其中气体分子间间隔最大; 4、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教学探讨与反思 学生置身于特定文化背景的学习情景中,被新鲜、生动的实验所吸引,获得情感的激发,顺利切入主题内容的学习。 不拘一格,按照一定的思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想法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让他们充分回味实验,解惑释疑。该环节通过有趣的开放性实验和问题思考、讨论、争论达到思想的碰撞,激发新思维。通过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的联系,促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培养良好的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达到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采用生动的比喻,学生可以通过想象、类比等方式,理解化学本质。能信服地承认微粒的客观存在,深刻地认识微粒的客观性状。 “逐步引导,抽丝剥蚕”的方法将学习推向深入,使“分子存在,并不断运动”的抽象、枯燥知识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将研究“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运动……”方法和程序,贯穿于“物质微粒性等”教材知识内容学习始终,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和程序通过实验与观察、思考与讨论自主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又适时地进行具体指导,使每个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自然、生活到学科知识,再将学科知识应用到解析实际问题中,了解研究身边的物质及化学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始终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破了教学的第一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