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__课题3元素(第1课时) 使用时间: _年 10 月 10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了解海洋中、地壳中、空气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记住并能正确书写32个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教学重点 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 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方法 1、通过实例来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中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2、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间的讨论来进行知识的小结,教师最后作一些技巧性的说明或精简。 3、设定知识框架,学生自学。 4、微观动画引导学生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创设情境 投影:善存片的标签,引出元素。 分组讨论: 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其中一种碳原子是指哪一种碳原子?这说明有没有别的碳原子呢?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原子 6 6 碳原子 6 7 碳原子 6 8 从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这些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你能总结出元素的定义吗?? 找一找: 总称 质子数 中子数 碳元素 碳原子 6 6 碳原子 6 7 碳原子 6 8 总称 质子数 中子数 氧元素 氧原子 6 6 氧原子 6 7 氧原子 6 8 1、碳元素和氧元素本质区别是什么?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呢? 3、氯原子变成氯离子后,元素种类变了吗? 引出概念 :元素 一、元素概念 1、概念:具有质子数相同(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3)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由于质子数不变,仍属于同一种元素。 [练习] 下表中有四种粒子:大家判断一下,哪些粒子是同种元素。 序号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⑴ 19 20 19 39 ⑵ 20 20 18 40 ⑶ 18 22 18 40 ⑷ 20 20 20 40 [讲解]决定元素种类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其原子的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的粒子就是同种元素的粒子,核内质子数不同,不论其它数据是否相同,都不属于同种元素的粒子。 二、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概念诠释]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①元素是原子的总称,集体名词。因此,是宏观概念,同时又是抽象的概念。只能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原子是构成元素的粒子,是微观概念,同时也是具体概念。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举例]有关水的描述: ①水是由 氧元素 和 氢元素 组成。 ②水是由水分子构成。 ③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④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小结]在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或构成时,一定要注意概念的匹配。即宏观对宏观,微观对微观,“无数”对“无数”,“有数”对“有数”。 ⑴物质由元素组成(宏观描述) ⑵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微观描述) ⑶分子由原子构成(微观描述) ⑷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构成(微观描述) [练习] 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原子质量不同 B、中子数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核外电子数不同 2、有关二氧化硫(SO2)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硫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组成的; ③二氧化硫分子里含有1个硫元素和2个氧元素; ④每个二氧化硫分子是由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⑤二氧化硫分子由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三、元素的分布 [投影]各元素在地壳中、海洋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含量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含量最多的几种元素。 四、元素的分类 [指导阅读]同学们,请翻到课本62页上面的“资料”,找找答案。 [讲述] ①金属元素:汉字用“钅”旁表示(汞除外),如铁元素; ②非金属元素:通常非金属有三种状态, “气”字头的表示是气态非金属,如氧元素; “氵”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如溴元素; “石”字旁的表示固态非金属元素,如硫元素。 [练习] 壳里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其次是: 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其次是: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其次是: ③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 ④生物细胞含量最多的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 五、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探究]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种类、分子种类、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展示水电解的微观动画来让学生探究) [讨论] 1、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使用的燃料成份中含有液态丁烷,而丁烷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此推断丁烷中一定含有什么元素?可能含有什么元素? 2、蔗糖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加热,生成碳和水,试推断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 五、元素符号 [讲述] 用来表示元素的符号。以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表示,若第一个字母相同时,用第二个字母小写区别。 [问题]如何书写元素符号? [讲述]元素符号书写时,要规范,注意一大二小的特点。 即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如氮元素的符号为N,铁元素的符号为Fe等。 [练习]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氯(cL)、铜(cu)、钠(Na)、氢(H)、锌(ZN)、氟(f)、氦(He)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46-47。 教学板书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即质子数)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元素的分布: 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是氧、硅、铝、铁。 在生物细胞(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前四位元素是氧、碳、氢、氮。 4、元素的分类 5、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书写:一大二小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不可少的工具。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首先,通过生活中较多的具体事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前科学概念,引出元素概念。对导学案素材中的三种碳原子、三种氢原子和三种氧原子的质子、中子数目进行比较、辨别,师生、生生交流,抽象出元素概念的主要特征—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元素概念形成。接着用“概念最小化”的教学方法如:元素是个总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样层层递进,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了原子的结构,包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教师引出有的原子质子数目相同,有的原子质子数目不同,这也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过渡到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总称为某元素,从而达到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原子结构的认识中同化元素的概念,进而构建元素、原子的新的认知结构。这个环节恰恰运用了概念同化策略。着力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有些原子的质子数相同,有些原子的质子数不同。第二个着力点就是对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在定义、词语搭配、描述物质等方面进行辨析和精确类比,对已有概念和新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找到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也是概念同化策略的关键,从而重新建构知识结构。最后,通过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元素介绍,增加学生对元素的感性认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也就是概念图的形式,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修正,将元素概念纳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