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__课题2 原子的结构(第1课时) 使用时间: 年 9 月 26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 2.知道构成原子的各粒子之间的关系; 3.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学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4.了解化学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的途径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为学生自学设计一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1. 原子的构成。 2.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难点 1. 原子呈电中性的原因。 2.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法 1、先通过复习来建立疑问:原子到底还能不能分?通过学生间的辩论来引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然后进行模拟实验的情境激趣,让学生来想象原子的构成。 2、为学生自学设计一些台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3、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教师用类比的方式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定向入境 1、旧知回顾:寻找记忆中的分子和原子 (1)物质是由哪些微粒构成的? (2)分子是 原子是 (3)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4)化学反应的实质: 2、揭题示标 3、情境激趣: 19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时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人们从此叩开了原子的大门,开始认识原子内部的秘密。1911年卢瑟福等人为探究原子内部结构进行了下列实验:用一束带正电的、质量比电子大的多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发现: ⑴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 变原来的运动方向; ⑵ 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 方向; ⑶ 极少数α粒子反弹回来。 原子的结构究竟如何?请以“我想像中的原子”为题,提出你的想法。 二、原子的构成 1、阅读:P53的内容 2、建构: 一、原子的构成: (带 电): (带 电) 原子 (带 电) (带 电): 3、交流:从表3-1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投影表3-1,补充一个镁) 1、不同种类的原子,核内的 不同,核外的 也不同,但 可能相同。 2、原子不一定有 (如 原子) 3、在原子中: = = 4、 和 不一定相等。 4、讨论:结合表3-1,思考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5、讨论:结合图3-8和P54第一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投影两张图片) 5、原子的体积 ,原子核的体积 。 6、讨论:结合表3-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投影表3-2) 6 、原子的质量 ,主要集中在 上。 三、相对原子质量 1、过渡:原子的质量很小,且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数目不同,它们的质量不同。那么怎样用简便的方法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呢? 类比举例:钻石重量的国际标准计量单位是克拉,通常缩写成ct。在二十世纪初克拉重量在全球得到统一并标准化。1克拉=200毫克=0.2克。 2、阅读:P56第1段 3、建构: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公式: ⑴定义式:相对原子质量 = ——-—————————— 4、练习:已知氢、氧原子的质量,求氢、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5、小结: 注意点: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 2、单位:为1(一般不写)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用来比较原子真实质量的大小。 6、简介:张青莲对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作出的贡献。 7、从课本62页相对原子质量表中查出氢、碳、氧、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填写在下表的空白处。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碳 氧 钠 8、小结: ⑵近似公式:相对原子质量= 数 + 数 9、讲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的原因。 10、练习: 原子 种类 原子核 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中子数 氢 1 1 碳 6 6 铁 26 56 磷 16 31 氮 7 7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内容。 当堂反馈:见课件 作业布置:《新课程自主学习与测评》P33-35。 教学板书 课题2 原子的结构 原子的构成 1、 2、任何一个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二、相对原子质量 1、公式表达式:Ar(原子)= 2、近似计算公式: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为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原子的构成,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加学案教学相结合,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把原子的结构充分表现给学生,例如,用体育场和蚂蚁分别代表原子和原子核,使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利用学案充分显示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过程;通过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可行的。学生的积极性较高,并且大多数学生能投入思考,提出自己的假设。但也看出部分学生探究意识还不够,仅停留在面上,未作深入的思考。还有课堂及时对学生评价和鼓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