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 使用时间:年 月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启发和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以学生实验为切入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简介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步骤: 一、提出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三、制定计划 四、进行实验 五、收集证据(实验现象) 六、解释与结论 七、反思与评价 八、表达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二、猜想与假设:请学生根据书本14页的信息进行讨论确定。 学生回答: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含量可能不同? 三、制定计划:请学生根据书本14-15页的内容进行讨论确定。 1.如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含量在两种气体中的不同(多少比较)? 3.如何证明氧气含量在两种气体中的不同? 4.如何证明水蒸气含量在两种气体中的不同? 四、进行实验:请学生根据计划确定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步骤1:收集两瓶空气; 步骤2: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 步骤3: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步骤4: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步骤5: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测定; 五、收集证据(实验现象):请学生根据表格提示收集证据。 六、解释与结论: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并进行解释。 实验目的 加入试剂或方法 现象 结论 1. 氧气含量的比较 2. 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 3. 水蒸气含量的比较 讨论: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结论? 总结: 二氧化碳 氧气 水蒸气 比 较 空气中 少 多 少 呼气中 多 少 多 七、反思与评价 1、在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该如何解释? 2、对整个实验操作,你是否有更合理的改进措施? 八、表达与交流 1、有同学认为:不对着玻璃片呼气,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谈谈你的观点。 2、有一密闭的竹节,对竹节内的气体你有何猜想?如何加以验证? 小结: 1、评价学生活动与探究过程; 2、从日常生活中常可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可通过实验等手段进行探究,并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等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10-11 教学板书 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空气和呼出气体有什么不同? 猜想: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设计实验: 燃着木条 玻璃片 石灰水 结论(含量多) 空气 呼出气体 呼出气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次教学采取了对比教学,第一种方法,先示范,再讲注意事项,然后再让学生做实验;第二种方法,让学生先阅读书本,再让学生讲如何做,然后在做完后让学生来概括注意点。发现第二种方法,学生积极性较高,气氛好,但个别学生乱做实验,小事故也较多。因此,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何加强对学生调控,更安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