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1课标总结及自检细目2011版必修1 (一1代表第一章、第一节) 理解掌握相关图很重要,参照笔记和上课时在书上做的标记一1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P3图P4结构太阳系概况 P3 太阳系图旁小字说明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P4—P6活动题及图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P6一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图1.7 了解即可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太阳大气分层?——对应的太阳活动?——周期?P10—P1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四种P11-12一3自转和公转的特点1、在地轴上画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图1.15(从北极和南极看的俯视图)2、在公转轨道上画出公转方向——无论地轴表示成向右还是向左偏,公转都是逆时针方向 图1.183、 自转角速度特点、自转线速度特点。图1.18及旁教材4、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特点 。 图 1.17 (所以北半球的夏半年3.21—9.23比冬半年长几天,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天数也要比极夜多。)5、自转的周期:以选定的参考点不同分为 太阳日(24小时)、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不用记),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的真正周期称恒星年,而回归年是-——P16第一段6、自转和公转的关系——黄赤交角(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平面),图1.18。 回归线的纬度(南北纬23°26′)由该交角而定,极圈的纬度(南、北纬66°34′)与它互余。一3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其周期是一个太阳日,会画晨昏线,判断晨线还是昏线。2、地方时:P16最后一段。(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同一纬线东比西早,时刻数大)区时: P17前两段 图1.20(中央经线为15的倍数,15度/h, 1度/4m)求时差——例:东八区和东12区时差为4小时,东八区与中时区时差为8小时,东八区与西5区时差为13求时间—— 未知点在东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 + 时差未知点在西边,其时间=已知点时间 — 时差3、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北右南左赤不偏,(判断时,面向运动物体的前进方向——箭头指的方向一3 公转的地理意义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各纬度太阳辐射也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的更替及五带图1.24的划分。一3 二分二至日地球公转位置图(1.18图)或二分二至地球光照图(1.23)会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节气、时间。会画晨昏线。用图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 :P18-19两段昼夜长短的变化 补 赤道 全年昼夜平分(总是6点日出,18点日落)3.21—6.22 随着直射点从赤道向北移动,从昼夜平分到昼渐长、夜渐短,昼长大于夜长,极昼范围渐大。6.22-9.23 随着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从“最~”,到昼渐短、夜渐长、极昼范围渐小,但昼长仍然大于夜长, 到秋分昼夜平分,无极昼极夜现象此期间(3.21---9.23)为南半球的冬半年,各纬度昼夜现象相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补: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技巧:离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各纬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一年中的最小值。一3 四季夏季是 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其它类推一4说出地球各个圈层名称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 图1.25和图1.28 注意界面名称、软流层岩石圈的组成和特点 记住定义和图 图下文字二1运用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笔记图及图2.2。注意受热过程顺序,P28 第二段)大气最重要的热量来源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P28 第三段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的是——大气逆辐射(先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例:有云的白天、夜晚日温差小、北方秋季或干旱区日温差大、烧秸秆制造烟气保温、温室效应二1 分析大气垂直和水平远动的成因,运用该原理分析地理现象(海陆风\季风、热岛环流等)理解图2.3 及旁教材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下沉、上升)——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做水平运动(风)——形成热力环流热(夏季的、白天的陆地,城市内部)——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多云阴雨天气冷(冬季的、夜里的陆地,城郊)——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多晴朗天气二1 会在等压线图中(图2.8)绘制并说出风向、风力的大小及差异: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二2气压带和风带图及南北移动 图2。10 、2.11 通过确认纬度位置,准确画出风向和写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理解其形成 P34-35两段教材二2 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掌握P39-40案例中的图2.16、2.17及教材盛行西风----温带海洋性气候----40-60度大陆西岸-----气温年变化小(温和),终年湿润。盛行西风(冬季) 低温多雨与 交替控制——亚热带地中海气候——30---40度大陆西岸——副热带高气压带(夏) 高温少雨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热带沙漠气候——23.5--30度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陆—炎热干燥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南北两侧——终年高温多雨二2海陆分布(热力差异)形成的北半球冬季、夏季高、低气压中心,(进而形成季风,季风气候)理解 图2.13、2.14、2.15亚欧大陆 太平洋冬季 亚洲高压 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夏季 亚洲低压 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 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二3判读简易天气系统图 ,分析锋面、低压、高压中心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分析出高、低压中心,画出高压脊和低压槽(图2.21)画出风向,比较风力大小(等压线疏密——水平气压梯度力),描述高、低压中心气流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特点(理解图2.22,2.23,P43教材第三、四段),描述高、低压中心影响下的天气 图2.22,2.23判断冷、暖锋面,说出锋线两侧的气团冷暖性质,说出云雨的大致区域(冷气团一侧靠近锋线),说明过境前、时、后天气的变化(P41-42图文)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冷锋——一年四季影响我国,如冬季寒潮(来自北方高气压的强冷空气)、夏季暴雨;暖锋——主要影响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准静止锋—长江中下游初夏的梅雨、冬半年的昆明准静止锋伏旱——夏季的高气压中心控制;阴雨——低气压控制,台风——热带低气压发展而成,三1结合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书图3.3及示意图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记P56人类最易影响的环节是?三2世界洋流分布图和洋流分布规律 图3.5\3.6 P57-58教材中高纬洋流(北逆, 约以北纬60度为中心)、中低纬洋流(北顺南逆,约以30度为中心)、需掌握分布位置、洋流运动方向的规律、与盛行风向的关系、寒(高纬流向低纬)暖流(低纬流向高纬)性质、( 南半球西风飘流是寒流,位于中纬)。三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59-60页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对沿岸气候?(案例1)对渔场?(考图)对航性?(三点)对污染?(两点)四1说出三类岩石、说明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见岩石圈物质循环4.8图 及相关教材说明(原理示意图)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 参照笔记内力作用——能量来源?P69——主要表现?P69——影响?P70第二段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影响P69最后一段外力(风、流水、冰川、海浪等)作用——能量来源?——主要表现?P70——影响?P71第三段四2、说出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说明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P73 图4.10及旁教材说明(岩石圈、六大、小、运动), 在图中落实张裂形成的东非裂谷、大西洋,碰撞形成的褶皱山系——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科迪勒拉山,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链的位置,用板块名称说明知道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四2、分析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褶皱山: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从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上),背斜成山或谷、向斜成谷或山的原因P73二段断层:形成原因P74(压力/张力,破裂、位移),水平位移断层和垂直位移断层所形成的地貌,见图4.12及教材P74第一段说明四1、四3 说明流水、风、冰川、海浪等所产生的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理解区分 风化、侵蚀作用:P70定义,都是对地表岩石的破坏知道堆积作用发生地条件: P71第二段流水侵蚀地貌:“V”“U”谷的形成, 理解4.17图及教材说明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包括··、··、··三种类型及形成位置),图4.18,理解P79三段教材风、冰川、海浪等所产生侵蚀和堆积地貌:P71四张图及旁说明,P72图4.7活动题五1 说出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岩石(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分析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Ⅱ)思考:生物的作用,见案例1、案例3;思考气候/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河流、湖泊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见P90活动,答案是:右——下游泥沙淤积减少、洪水灾害减轻;下——地下水位上升、物种组成改变或消失、气候变得温和湿润举出具体区域实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构成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熟悉教材中例举的 藏羚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变化、西北自然环境特征的整体性等青藏高原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河湖的冰川融水补给增多--减少, 进一步引发气候变化,湿地和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加剧了干旱等灾害;荒漠化面积加大,生态恶化五2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P91图 中反映的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以··为基础?;对着图理解P92第二段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以··为基础?; ···纬度地带明显?垂直地带性(水热),山麓与水平带一致,纬度越低和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非地带性现象,如中国西北荒漠带中绿洲,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带,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等,洋流对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热带雨林带的影响等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2以某种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寒潮P45 ,台风P44-45, 沙尘暴—— 强风,沙源,冬春植被覆盖少,春季地面解冻,干燥疏松等,地震——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环太平洋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二4 结合资料(如图2.28-2.30)说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状况说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成因 影响 防治措施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CO2 等温室气体;大量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 利:——主要是热量增加,生长期延长,高纬度国家作物产量可能提高 弊: ——冰川融化及海水膨胀,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干旱加重;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改变,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频次和强度的增加;地表径流发生变化,加剧全球水资源不稳定和供需矛盾;作物减产,迫使人类调整或改变生产或生活方式。 ——此外热带风暴、森林火灾、病疫蔓延等灾害增多,土地荒漠化的速度加快——破坏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中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发展中国家为主)面临问题可能更为严峻。变化:——增加低纬地区制冷能源的消耗,减少高纬度地区取暖能源的消耗;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 植树种草,保护植被加强国际合作 宣传和推广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方式(如~~~)三3 说出自然资源的主要类型(水、土地、矿产、生物、光热等)及特征再生资源、非可再生资源(矿产),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例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资源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等;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某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如在一定条件下水资源数量有限,影响人类的活动的方式、规模和效益;但通过科学技术可扩大水资源的利用范围(海水)、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滴灌、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等)、提高质量(改良土地)。人口和经济增长——需水量增加,污染和浪费严重——可供水资源减少 ,制约发展。水资源定义(P61)、水资源多少的的衡量标准(P61第二段)、持续利用的措施—开源和节流(P65) 注意:我国夏秋多冬春少——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库;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工程,如南水北调四2、四3 举出具体实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外部形态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P80-81, 高原/山区——聚落分布于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或洪积扇——呈带状平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沿河,沿海——呈带状、团状P76 影响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线的分布、运输线的形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