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__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2课时) 使用时间: _年 9 月 27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 3、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4、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难点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引导学生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复习引入:下面以氧原子为例,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几种? (2)为什么整个氧原子不显电性? (3)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播放相应的动画)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播放相应的电子云视频,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简介: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叫电子层。电子层最少一层,最多七层。电子能量越高,离核越远。 5、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6、板书: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排布规律:(1)分层:排在不同的电子层上 7、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投影片) 训练:画出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含义。 8、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 9、展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讨论:你能完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吗? 10、板书:⑵就近: 先排里层,再排外层。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⑶限量: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只有一层时最多排2个电子)。 11、学生练习: (1)请画出钠原子(含11个质子)、氯原子(含17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 核外有 个电子层,第二层上 个电子,最外层上有 个电子。 三、引导归纳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1、首先让学生合上书本,在学案的反面画出氦(含2个质子)、氖(含10个质子)和氩(含11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回顾一下稀有气体,学生知道刚才画的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而且也想起了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是很大活泼的。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最外层已经排满了,不易再得失电子了,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所以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2、继续在学案的反面画出钠(含11个质子)、镁(含12个质子)和铝(含13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析出刚才画的都是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个,易通过失去最外层电子来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所以化学性质不稳定。 3、继续在学案的反面画出磷(含15个质子)、硫(含16个质子)和氯(含17个质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分析它们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分析出刚才画的都是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易通过得电子来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构,所以化学性质不稳定。 4、小结:4、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一般小于4个 不稳定,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大于4个 不稳定,易得电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 5、学生练习: 1.某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该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核外电子分 层排布。 (2)它的最外层电子数X= ,易 电子。 2.具有下列核电荷数的原子中,化学性质最稳定的是( ) A.11 B.7 C.18 D.14 四、小结练习,诱发思考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原子的结构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 3、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有着密切关系。 五、布置作业:“课时作业本”P42-43。 教学板书 三、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电子经常出现的区域。 2、排布规律: ⑴分层: 排在不同的电子层上 ⑵就近: 先排里层,再排外层。 第一层最多排2个电子, ⑶限量: 第二层最多排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只有一层时最多排2个电子)。 3、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 4、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教学探讨与反思 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的第2课时内容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发现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再加上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课后,我进行了反思,觉得初三学生的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进行弥补呢?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在学生已具有基础知识上,通过播放模拟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了解原子结构,引入电子层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观察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熟悉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探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得出规律:分层、就近、限量。然后进一步讨论如何限量:①第一层最多只能排布2个电子;②第二层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氦为2个)。通过合作、探究,从活动中学习知识,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展示个人才能,从与同学合作中发现不足,扬长避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更能加深学生印象,树立学生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收获,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最后让学生利用发现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画三类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三类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规律,归纳出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在进行课堂小结后,通过当堂反馈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测,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知识,使学生对知识完成自我建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