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 三 年级、 化学 学科教案 课题:___课题2原子的结构(第3课时) 使用时间: 年 9 月 29 日 主备人: 审核: 化学备科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分成阴离子和阳离子两大类。 2、学会离子的两种表示方法。 3、了解离子符号的意义。 4、以氯化钠为例,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 了解离子形成。 教学难点 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方法 1、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2、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这样,能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直观活泼的表演把枯燥、繁难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生自然对原子与离子的概念有了初步的区分,也为原子得失电子的规律埋下伏笔。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二、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钠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 附: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 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4.学生表演:两个学生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各方案,选择最佳方案:把“钠原子”身上最外层的那个“电子”贴到“氯原子”身上。“钠原子” 因失去一个电子而变成Na+,“氯原子” 因得一个电子而变成Cl-,由于静电作用而结合成化合物NaCl。 5.师生分析:(一边分析,一边板书) 6.引导提问: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 四、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离子的表示方法: ⑴离子结构示意图: ⑵离子符号: 注意点: ①离子所带电荷数,写在元素符号的 右上 方; ② 数字 在前 , 正负号 在后; ③电荷数为1时 , 省略不写 。 7.讨论: 原子中: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电子层数 阴离子: 核电荷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电子层数 8.练习巩固: 9. 引导提问:离子符号的各部分有何含义? 10.讨论与思考:原子与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11.小结: 5、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小结:根据板书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当堂反馈:见课件 作业布置:“课时作业本”P44-45。 教学板书 四、离子的形成 1、离子的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的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3、离子的表示方法: ⑴离子结构示意图: ⑵离子符号: 4、离子符号的意义: 5、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介绍《原子构成》以后就介绍了《离子》。学生刚刚接触原子的构成,不太适应微观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就改进了书上的知识点,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但内容比较少,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 课后,我又要求学生记忆常见离子符号,使学生巩固世界上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构成的。 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化合价的确定,这样对成绩比较好,知识接受比较快的学生来讲,就不用死记硬背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而对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求他们记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即可。 通过实践,我认为这样设计确实做到了“既让优生吃饱,又让成绩差的学生吃好”?,取得了因材施教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