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目第3课寄情山水年级八年级上册执教教学程序教学活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理解并评述中国画的意境美,掌握树木的水墨表现技法。过程方法:通过欣赏感知和活动体验,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掌握树木的程式语言,作品形态、情意兼顾。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教法学法情境代入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分层实践法欣赏导入1.用游走的视角欣赏《富春山居图》绘画部分全貌,结合古乐和诗词,整体感悟传统文化之美,观察黄公望的布局、笔墨特点,体会画面意境。2.就画面感兴趣的问题向老师提问。3.收集问题,教师讲述《富春山居图》背后的创作故事。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带有视觉冲击的长卷欣赏,激发学生对山水画的兴趣。渗透励志德育内容解决难点1.这幅画到底好在哪里呢?即如何鉴赏山水画。2.教师用问题引领学生思考,从宏观到微观,分析画面的视角、布局、树木排列、笔墨质感树木情意、作者心境、画面整体意境等。多媒体课件讲抽象概念具象化,以知识点引导学生鉴赏。小组探究1.每组发放一组写意树画稿,对比观察树木的走势、出枝、点叶有何规律,对绘画步骤做出预判。2.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梳理和补充。小组讨论任务卡发挥合作探究精神,归纳概括绘画技法要领。示范讲解1.示范树木技法和步骤。2。归纳树木技法口诀。微课视频用通俗易懂的口诀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技法。练习纠错1.学生尝试画树木。2.教师点评,有选择性纠错改画。实物投影纠正不正确的笔墨习惯。分层实践1.基础和悟性较好的同学,独立创作以树木为主的山水小品画,并大胆为自己的作品附上诗句,表达意境2.相对薄弱的同学则可以在老师准备的长卷上添画树木元素,共同完成一幅山水长卷作品。实物展示提升综合素养。评价拓展1.生生互评课堂作业。2.教师点评长卷作业。3.铺垫下节课教学重点——山石画法。教师画好山石背景的长卷总结分层实践成果,展示作品,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兴趣、收拾整理整理工具,原样交接。养成良好美术学习习惯。寄情山水测评练习一、欣赏元代黄公望纸本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观察、思考:1.画家的视角是静止的还是游动的?2.树木的根顶是否等齐?树干是否垂直等距排列?3.树木的枝干是光滑平顺还是粗糙曲折?4.用合适的词语描述对这幅画的意境。二、分析清代朱耷的《山水册页》中两棵树的形态关系。三、小组探究解决问题:1.两种画法树干的走势和出枝有何不同?2.两组树叶的画法有何不同?3.画树木的步骤是怎样的?四、根据示范微课和技法口诀,练习树木的画法。五、分层实践活动:1.完成一幅以树木为主的山水小品。2.在长卷中添画树木元素,合作完成长卷。(共16张PPT)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寄情山水身首两段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国宝级文物【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可有疑问???《富春山居图》,纸本长卷,高33厘米,宽688厘米。黄公望45岁才当上个小书吏,却被上司连累坐了牢。50岁出狱后才开始画画,穿着芒鞋,背着干粮,用脚步丈量山川河流,与花草树木对话。80岁时才开始画《富春山居图》,那时他与师弟郑樗(无用师)居住在富春江沿岸,这幅画经过4年的打磨才终于完成,并送与无用师。之后的几百年,此画在民间浮浮沉沉,在清代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差点被焚画殉葬,身首异处。前半段称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半段称为《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张画,还是一个哲学,一种生命态度,不管朝代的兴亡,世事的无常,只是做一个简单的自己,追逐一个简单的梦想。分析评述●画家的视角是静止的还是游动的?●树木的根顶是否等齐?树干是否垂直等距排列?分析评述●树木的枝干是光滑平顺还是粗糙曲折?分析评述●哪个词更符合你对《富春山居图》的印象?横岭侧峰丘壑延绵劲松沉雄远树含烟既见山川雄伟之气势,又显平淡简远之意态。分析评述山水册页(清)朱耷●说说两棵树在形态上有何关系?分析评述学画树木树木和山石是山水画的基本内容。(小组探究)小组探究小组讨论:1.两种画法树干的走势和出枝有何不同?2.两组树叶的画法有何不同?3.画树木的步骤是怎样的?学画树木学画树木口诀学习山水先画树,枝干走势显精神。鹿角蟹爪两大类,多以中锋来勾勒。点叶夹叶巧变化,有疏有密莫齐头。实践创作1.完成一幅以树木为主的山水小品。2.在长卷中添画树木元素,合作完成长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doc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寄情山水.ppt 富春山居图欣赏.swf 树木画法.s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