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论语》十二章习题练习(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加横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B.逝者如斯夫(逝:流逝)C.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D.吾日三省吾身(三:泛指多次)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D.曲肱而枕之二、语言表达3.翻译下列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各题。论语(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②,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③,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子曰:“学如不及④,犹恐失之。”(《泰伯》)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子张》)注①识:记住。②厌:满足。③好古:爱好古代文化。④及:赶上,追上。⑤亡:不知道的东西。5.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 )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7.请写出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8.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9.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我们为人处世有什么启示?阅读下列几则选段,回答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10.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①学而时习之:②可以为师矣:③择其善者而从之:④思而不学则殆:11.翻译句子。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以上几则语录选自。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合称“四书”。13.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四、作文14.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话题作文。 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可以编述故事,抒发感情,发表议论。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五、填空题15.填空。(1)《论语》是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裁)著作。它与《》《》《》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2)《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度的一句:(3)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4)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5)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16.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和内容。①《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谈“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高兴,欢迎大家来大连!”⑤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⑦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17.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横线的字。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知:人不知而不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乐:不亦乐乎()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A项思而不学则殆(殆:迷惑不解),故选A。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而”的含义的理解能力。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尔”,你,你的。就本题而言:B、C、D三项中的“而”都表承接,A项的“而”表转折。3.【答案】(1)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出主意做事情是否忠诚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2)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并且有坚定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解析】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其中“省、传、博学、笃志”等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4.【答案】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解析】①读时要字正腔圆。“字正”就是字音准确,“腔圆”就是发音饱满。②处理好停顿,控制节奏。③把握重读和轻读。④注意语速语调,做到声韵和谐,抑扬顿挫。5.【答案】D【解析】D项“知”前一个读音是zhì,“智慧”的意思;后一个读音是zhī,“学到”的意思。6.【答案】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解析】“吾日三省吾身”的内容指这句话后面的几件事情。7.【答案】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回答。8.【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的短处就要改正。【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围绕“选择他人长处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回答即可。9.【答案】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能施加在别人身上,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感悟能力。选取自己感受比较深刻的一点,谈出受到的思想教育。10.【答案】①按时;②做;③跟随;④疑惑【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时”名词做状语,“按时”的意思。11.【答案】(1)温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获取新的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当老师了。(2)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疲倦而无所得。【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了。注意“故”和“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旧的知识”、“新的体会”;“可以”是古今异义词,“可以凭借”的意思。12.【答案】孟子大学中庸【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熟记重要作家的姓名、字号、生活时代、作品名称、体裁、主要内容、风格流派等。13.【答案】示例:学习一定要和思考相结合。思考的作用主要是:确定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内容,反思学习效果。学习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思考的材料,促进思考的深入。例如,我数学基础不好,老师的讲解不能当堂听懂。于是,将课堂重点确定为记笔记,课后再反复思考,将涉及的知识点一一弄明白。高考时数学成绩还不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没有统一答案。解答此题,先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来理解。14.【答案】面对银杏树的深思坐在窗边,我痴痴的望着窗外银杏树上的苍翠的叶子。在微风中轻柔舞动着,充满生机,富有生气……我痴迷了,陶醉了!正当我着迷于此时,另一幅画面不可阻止的印入了我的脑海里。细细的,黑黑的枝干上,挂着几片零丁的叶子。叶子枯黄,带着那么一丝病态,如同被霜打过的茄子一般。这不正是我家阳台角落里那盆桂花吗?为何被遗落在了角落里了?还记得刚买回家时,是花农从土里挖出来放在花盆里的。枝叶上还开着些许米白色的花,不甚多,却甚香,沁人心脾。我喜爱极了!为何过了一个冬之后,毫无叶子的银杏树焕然一新,孕育出了嫩叶,显示出蓬勃生机?又为何桂花苗却从可爱极了的模样变得如此萧条,落败?望着杏儿树思索着……忽儿,两只小鸟映入了眼帘。它们很自由,很美。头上有一撮白色的绒羽,这和它那漆黑的的外表有那么一点格格不入。但它却是很美,它们相互追逐着,相互嬉戏着,在浓密的叶层中上蹿下跳,或许,正在啄食着那美味的虫儿。这一幕把我带回了童年。那年我七岁,在老家农村,我爬上树去掏鸟窝,取出一只刚出壳不久的幼鸟,它还没有长羽毛,嫩红嫩红的。我好奇地把它带回家精心喂养,它的羽翼渐渐的丰满了。到后来,也可以飞出那么一两米的距离了。我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我见证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这总是让人很愉悦!现在突然想来,觉得它比其它的鸟儿少了那么一点什么,是什么呢?对了,是少了那么一点大自然的灵性!可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并没有“伟大”的将它放归自然,可能是自私心在作祟吧。但是因为一次大意,它却置身猫腹了,那时,我十分懊丧。如果有下辈子,祝愿它不再遇到调皮捣蛋的我。答案似乎愈亦的明朗了。上述二者皆是大自然的宠儿,喜欢自由,喜欢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出生,成长,直到死亡。喜欢自己去努力的汲取阳光,喜欢自己去奋起而飞,搏击长空。而不是被人们限制于一盆,一笼里面。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渴望自由了?不喜欢被他人强加东西在身上的感觉了?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和孔老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是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了?【解析】要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然后进行构思,组织材料。15.【答案】(1)儒家语录体大学中庸孟子春秋时期思想教育(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解析】文学常识的识记,要求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识记内容。掌握孔子的基本常识,以及熟记他的名言。16.【答案】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⑤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解析】对文章整体内容的分析理解,做题时候必须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仔细审题,熟记孔子的话,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17.【答案】替成为,做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不译了解懂得愉快,快乐以……为乐【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