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山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对朝贡贸易体制的捍卫 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破灭 D. 主权意识的淡泊与无知 2. 图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从兴起走向失败的过程。从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3. “洋务派办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这则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工厂人员福利好 B. 顺应历史的发展 C. 所办工厂利润高 D. 存在严重局限性 4. 下图是1898年谢赞泰先生创制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列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漫画的创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B. 该漫画中出现的动物意为各省徽标 C. 该漫画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D. 该漫画体现了戊戌变法带来的影响 5. 历史学家张岂之指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一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变易理论……二是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他对待这两种学说的态度是各取所需……”。从上述材料可知,康有为( ) A. 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B. 批判西方近代学说 C. 糅合汲取中西理论 D. 创立自己政治学说 6. 《瓦德西拳乱笔记》记载:“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材料中含有“蓬勃生气”的是( ) A. 八国联军 B. 中国群众 C. 清朝官员 D. 西方列强 7. 下表摘录了清末三次重要的“民间上书”事件,表格中“?”处应该填写( ) A. 成立兴中会 B. 进行戊戌变法 C. 开始洋务运动 D. 建立中华民国 8. 下图是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其中武汉得票最高的原因是这座城市( ) A. 是同盟会成立的地方 B. 爆发第一次武装起义 C. 辛亥革命首义之城 D. 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地 9. 在鲁迅写的小说《风波》中曾描写过这样的情景:“伊(她)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上述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影响了社会生活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指导了文学创作 10. 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指出:“所谓中华民国,徒有虚名,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王桧林之所以说“中华民国徒有虚名”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后出现军阀混战局面 B. 中华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C.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推翻清政府 D. 中华民国受帝国主义直接控制 11.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12. 《都嘟》中写道:“1918年的数据是,当时日货占中国所有进口货的44%,1920年降到24%,近乎腰斩了。这是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日货运动。”这次抵制日货运动发生在( ) A.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13. 下图《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是《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A.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14.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世人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下列属于“后死者”最早进行“齐心协力”的历史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15.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 A. 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C. 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D.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16.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此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条件 D. 影响 17. 西安事变是突然爆发的,中国共产党对事变本身以及解决办法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到后期的“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这种转变是基于( ) A. 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 国共矛盾不复存在 C. 国人不同意罢免蒋氏 D. 蒋氏同意一致抗日 18. 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7月15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中提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个宣言颁布的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华北危急 D. 七七事变 19.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前两年,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58%的侵华日军(不包括关东军)和全部伪军,作战万余次。1944年,中共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共计抗击日伪军110余万,占总数的84%。”此材料可以说明( ) A. 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全部的侵华日军 B.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没有抗击日军 C. 中共的敌后战场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D. 中共敌后战场与国民党军队相互配合 20. 每到春节便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恭喜恭喜》是由陈歌辛于1945年创作、1946年公开发表的。其中有段歌词:“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当时歌曲描写的“恭喜”的事最有可能是指( ) A.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B.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C.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21.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第3条规定:“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下列军事行动中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是( ) A. 转战陕北 B. 解放南京 C. 重庆谈判 D. 三大决战 22.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说明( ) A. 解放战争的惨烈 B.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C. 解放战争的影响 D.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3. 歌曲是用音符记录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歌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主题。聂耳于1935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上述两首歌曲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中华儿女英勇抗战 B.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 C. 有识之士近代探索 D. 近代教育初步发展 24.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下列对于“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评述,正确的是都( ) A. 反映了学习西方的特点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参与 D. 取得了近代探索的成功 25. 下表小结了1927年至1937年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 一直都在合作 B. 从对抗到合作 C. 一直都在对抗 D. 从合作到对抗 二、综合题 26. 奏折是直接的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阅读下列李鸿章的奏折,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归纳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的原因。 (2)根据《试办招商轮船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提出试办招商轮船的时代背景 (3)与传统的外交观念相比,《拟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折》所体现的外交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拟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折》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7.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有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装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中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905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尝试改变清代中国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方法”带来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材料四中“三大革命政策”是什么? (4)作为孙中山故乡学子,你认为孙中山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中山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水平测试试卷 八年级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论及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有学者注意到:“签署治外法权条款则是出于以下权宜的想法,即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清政府的这种认知反映了( ) A. 对朝贡贸易体制的捍卫 B. 抛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C. 天朝上国观念完全破灭 D. 主权意识的淡泊与无知 【答案】D 2. 图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从兴起走向失败的过程。从图中信息可判断该历史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太平天国运动 D. 洋务运动 【答案】C 3. “洋务派办军事工业,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以福州船政局为例,局内人员"薪水工食,竟占了全部经费的80%……在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中,这类问题也同样存在。”这则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工厂人员福利好 B. 顺应历史的发展 C. 所办工厂利润高 D. 存在严重局限性 【答案】D 4. 下图是1898年谢赞泰先生创制的一幅漫画《时局图》,下列对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该漫画的创制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 B. 该漫画中出现的动物意为各省徽标 C. 该漫画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 D. 该漫画体现了戊戌变法带来的影响 【答案】A 5. 历史学家张岂之指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一是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变易理论……二是来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学说,例如自由、平等、博爱等民主思想。他对待这两种学说的态度是各取所需……”。从上述材料可知,康有为( ) A. 抛弃中国传统文化 B. 批判西方近代学说 C. 糅合汲取中西理论 D. 创立自己政治学说 【答案】C 6. 《瓦德西拳乱笔记》记载:“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忘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材料中含有“蓬勃生气”的是( ) A. 八国联军 B. 中国群众 C. 清朝官员 D. 西方列强 【答案】B 7. 下表摘录了清末三次重要的“民间上书”事件,表格中“?”处应该填写( ) A. 成立兴中会 B. 进行戊戌变法 C. 开始洋务运动 D. 建立中华民国 【答案】A 8. 下图是关于“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问卷调查统计表,其中武汉得票最高的原因是这座城市( ) A. 是同盟会成立的地方 B. 爆发第一次武装起义 C. 辛亥革命首义之城 D. 是中华民国建立之地 【答案】C 9. 在鲁迅写的小说《风波》中曾描写过这样的情景:“伊(她)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上述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 ) A. 推翻了清朝统治 B. 影响了社会生活 C. 促进了经济发展 D. 指导了文学创作 【答案】B 10. 王桧林在《中国现代史》指出:“所谓中华民国,徒有虚名,中国人民仍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压迫之下。”王桧林之所以说“中华民国徒有虚名”是因为( ) A. 辛亥革命后出现军阀混战局面 B. 中华民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C. 辛亥革命没有彻底推翻清政府 D. 中华民国受帝国主义直接控制 【答案】A 11.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答案】B 12. 《都嘟》中写道:“1918年的数据是,当时日货占中国所有进口货的44%,1920年降到24%,近乎腰斩了。这是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抵制日货运动。”这次抵制日货运动发生在( ) A.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 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C. 五四运动时期 D. 北伐战争时期 【答案】C 13. 下图《劳动音》创刊号的封面是《革命火种》。该刊物封面上是一个火炬照耀下的锤子、铁镐、齿轮、禾苗、稻穗所组成的图案,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如同紧握的拳头。该封面内容( ) A. 表明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B. 寓意着工农大众团结起来 C. 明确反映出党的中心任务 D. 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答案】B 14.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世人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下列属于“后死者”最早进行“齐心协力”的历史事件是( )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A 15.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蓄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这反映了毛泽东( ) A. 进行武装斗争的尝试 B.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主张 C. 对中国社会阶级状况的分析 D.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思想 【答案】B 16.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此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A. 原因 B. 过程 C. 条件 D. 影响 【答案】D 17. 西安事变是突然爆发的,中国共产党对事变本身以及解决办法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开始的“罢免蒋氏,交付国人裁判”,到后期的“只要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就应当释放他”。这种转变是基于( ) A. 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B. 国共矛盾不复存在 C. 国人不同意罢免蒋氏 D. 蒋氏同意一致抗日 【答案】A 18. 中国共产党在1937年7月15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中提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个宣言颁布的背景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华北危急 D. 七七事变 【答案】D 19. “在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的前两年,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58%的侵华日军(不包括关东军)和全部伪军,作战万余次。1944年,中共武装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共计抗击日伪军110余万,占总数的84%。”此材料可以说明( ) A. 中共武装力量抗击了全部的侵华日军 B.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没有抗击日军 C. 中共的敌后战场为抗战作出巨大贡献 D. 中共敌后战场与国民党军队相互配合 【答案】C 20. 每到春节便唱响大江南北的歌曲《恭喜恭喜》是由陈歌辛于1945年创作、1946年公开发表的。其中有段歌词:“每条大街小巷/每个人的嘴里/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恭喜恭喜”。当时歌曲描写的“恭喜”的事最有可能是指( ) A. 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B.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C.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D. 解放战争取得胜利 【答案】C 21. 《人民解放军作战十大军事原则》第3条规定:“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下列军事行动中体现了这一原则的是( ) A. 转战陕北 B. 解放南京 C. 重庆谈判 D. 三大决战 【答案】A 22. “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说明( ) A. 解放战争的惨烈 B. 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C. 解放战争的影响 D.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答案】D 23. 歌曲是用音符记录的历史,每个时代都有歌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主题。聂耳于1935年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上述两首歌曲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 中华儿女英勇抗战 B. 国共两党十年内战 C. 有识之士近代探索 D. 近代教育初步发展 【答案】A 24.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相继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下列对于“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的评述,正确的是都( ) A. 反映了学习西方的特点 B. 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 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参与 D. 取得了近代探索的成功 【答案】A 25. 下表小结了1927年至1937年期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得知,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A. 一直都在合作 B. 从对抗到合作 C. 一直都在对抗 D. 从合作到对抗 【答案】B 二、综合题 26. 奏折是直接的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研究价值。阅读下列李鸿章的奏折,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根据《筹议天津机器局片》,归纳李鸿章筹议天津机器局的原因。 (2)根据《试办招商轮船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鸿章提出试办招商轮船的时代背景 (3)与传统的外交观念相比,《拟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折》所体现的外交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用《拟改总理衙门为外交部折》中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学习西方技术,寻求自强。 (2)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签订了《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3)由闭关锁国到主动应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届,为了更好的处理与外国的关系,设置了外务部。 27.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如下表:孙中山早年活动大事年表 材料二 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李鸿章还有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 ——摘自装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众生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中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美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举行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 材料四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2年至1905年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尝试改变清代中国的“方法”是什么?这个“方法”带来最大的功绩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材料四中“三大革命政策”是什么? (4)作为孙中山故乡学子,你认为孙中山身上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答案】(1)从行医救人到主张改良再到革命救国。 (2)方法:通过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功绩:结束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内容:民族、民权、民生。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4)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中国的复兴鞠躬尽瘁。(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