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1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2高考地理一轮精品教学案(人教版):第1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资源简介

第11讲 自然界的水循环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点整合】
【要点热点探究】
探究点一 我国河流五种补给形式的比较
补给类型 补给特点 汛期 径流特点 径流变化示意图 主要分布区
雨水 一般补给集中,河水猛涨猛落,变化大[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雨季 随降雨量而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一般较大 我国季风区和世界绝大多数河流
季节性积雪融水 有季节性,水量变化大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春季 随气温而变化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秦岭—淮河以北(特别是东北地区)[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冰川融水[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夏季 随气温而变化,季节变化大,而年际变化小;愈往下游,水量愈少 高山地区(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 补给平稳,有调节作用 无汛 与河水互补,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径流稳定 普遍。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
地下水 补给均匀,稳定而可靠 无汛 普遍
注意:河流单一补给的很少,往往是多种水源补给,而以某种补给为主。
探究点二 流量过程线图的判读方法
例1 (2011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下图是我国某河流近30年径流量、蒸发量和气温之间统计关系示意图,完成⑴~⑵题。
⑴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是
A.雨水 B.冰川 C.湖泊水 D.地下水
⑵该流域位于
A.温带季风气候区 B.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热带沙漠气候区 D.地中海气候区
探究点三 水循环的过程
要掌握水循环类型和意义,必须首先熟练掌握三类水循环的领域和环节。(见下图)
注意:1.在水循环的三种循环类型中,海上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的水量最少。2.在外流区,既有海陆间大循环,又有陆地内循环,在内流区只发生陆地内循环。3.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相变化,外因即能量来源于太阳能和重力能。
例2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图中A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_,B地的水循环为__________.
⑵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___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⑶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此题为综合性较强的练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⑴题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类型;⑵题让学生了解距离海洋远近直接影响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多少;⑶题让学生用辨证的观点去分析水循环的成因。
解析:⑴A处水蒸发、降水,水没有最终注入海洋,为陆地内循环,B处于外流区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大循环;⑵降水多的地区水资源比较丰富;⑶考查知识识记。
答案:(1)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2)乙 该城市离海洋近,水循环活跃,海洋带来丰沛的降水(3)水的三态变化 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的作用
[变式训练] (2011届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地区胜利建成。下图为南极地区的自然物质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说法正确体现南极地区水循环环节的是 ( )
A.③为蒸发④为升华⑤为降雪
B.④为蒸发,⑤为降雨
C.图中水循环仅为内陆循环
D.①为大气输送,②和⑤为降雨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环节的判断,难度中等。
解析:由图可知,③为蒸发,④为升华,⑤地下挚面为冰川,应为降雪,故A项正确,B项错误;图中水循环为海陆问循环,故C项错误;①为水汽输送,故D项错误。
答案:A
探究点四 水循环的意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例3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 图中甲、乙、丙、丁四幅景观图分别代表了大气降水、大河上游、大河下游和海洋。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甲→丙→丁过程属于 循环。水循环的主要地理意义是 。
(2)水循环对乙图所示地区直接提供的资源主要有 和 资源。丙图中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3)目前,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水循环的(填字母) 环节。人类可以通过 、 措施来改善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
(4)河流对城市的区位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请简要分析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命题意图:本题不仅考查了水循环本身,而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的主干知识有:水循环类型、水循环意义、水资源及其利用、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河流与城市区位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等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解析:本题图像新颖,巧妙地将课本中的水循环示意图进行了简化,并添加了景观示意图。由图中甲、乙、丙、丁四幅景观图分别代表了大气降水、大河上游、大河下游和海洋,可以推知a、b、c三字母分别表示蒸发、降水和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的环节。从而完成后面的作答。
答案:(1)海陆间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地球各圈层及陆地海洋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迁移 (2)水 水能 流水沉积作用(3)c 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 (4)位于汉水与长江干流的汇合处;交通便利;地处平原地区;省级行政中心。
探究点五 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原因
(1)自然原因:①淡水总量有限,季节变化大;②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大增;②人对水体的污染严重,造成水质型缺水;③人对水体的浪费严重。
2.措施(一般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分析)
⑴开源措施包括:①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②跨流域调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改变水资源空间分布;③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④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
⑵节流措施包括: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②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③加强工业用水的利用率。
例4 (2011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三基础知识测试)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利用率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读下表回答⑴—⑵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流域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⑴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我国 ( )
A.基本不存在水资源紧缺的现象 B.海河流域水资源丰富
C.水资源的利用率极不平衡 D.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
⑵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是因为华北地区 ( )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水资源浪费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答案:⑴C ⑵D
【知识拓展】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主要途径: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变式训练][2008·江苏卷]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将收集的雨水和地表径流,通过灌注井储存于地下含水层,需要时回抽补充地面供水。据此回答⑴~⑵题。(双选)
⑴提出此项规划,是因为该国 ( )
A.用水量大 B.降水丰富 C.干旱少雨 D.污染严重
⑵为解决淡水供给不足问题,现阶段该国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节约用水 B.国内跨流域调水 C.人工降水 D.循环用水
命题意图: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引入,考查了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解决措施。
解析:⑴分析材料可以看出:该岛国面积较小,淡水供应不足,但有丰富的雨水和地表水可灌注储存在地下。由于在缺水时要回抽使用,故地表水质应较好。⑵解决淡水不足,有两个主要措施:一是开源,即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水等。但岛国面积小,无水可调,加之经济实力有限,难以实施。二是节流,即努力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实行节约用水和循环用水,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⑴AB ⑵AD
【课时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2011·东营模拟)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降水 B.湖泊水
C.地下水 D.冰川积雪融水
2.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
A.西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 D.东南地区
3.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2011届临沂市高三教学质量阶段性检测考试)读右图,回答第4~5题。
A.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C.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D.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7.有关水循环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
B.径流是海洋和陆地水分联系的唯一途径
C.降雪形成的冰川将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D.降水成为地表或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改造
(2011·泰安模拟)读某地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降水量数据表,完成8~10题。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C) -7.3 -2.5 5.3 11.7 16.7 20.5
月平均降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C) 22.4 21.0 15.9 9.4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19.8 28.5 17.0 9.0 1.6 0.5
8.表中数据反映了该地水资源具有的特点是(  )
A.空间分布不均 B.季节分配不均
C.蒸发微弱 D.气候干旱
9.为改善该地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应当(  )
A.禁止耗水产业的发展
B.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
C.建造大型人工湖以改善小气候
D.大量开采地下水以弥补地表水的不足
10.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若采取大水漫灌,会导致(  )
A.出现地下水漏斗 B.土地盐碱化
C.土壤板结 D.绿洲面积扩大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表为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表。完成11—12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量盈余率 1.31 1.21 1.0 0.93 0.71 0.63 0.78 0.89 1.0 1.18 1.29 1.4
11.该水库储水量最小的月份是 (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12.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 )
A.南非 B.东南亚 C.南欧 D.中亚
(2011届南京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图7为世界各大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和人均水资源对比图,表2反映的是世界各大洲水资源利用结构(%)。阅读图表回答13~15题。
亚洲 欧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大洋洲 世界
农业用水 84 14 85 8 69 30 71
工业用水 9 45 6 72 11 13 20
居民用水 7 41 9 20 20 57 9
13.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A.南美洲 B.亚洲 C.大洋洲 D.北美洲
14.有关水资源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世界范围看,通过改进灌溉技术节水潜力最大
B.发达地区居民用水比例大,说明这些地区居民节水意识薄弱
C.欧洲、北美洲工业用水比例大,说明这些地区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低
D.亚洲、非洲、南美洲农业用水比例大,说明这样些地区农业灌溉面积比例大
15.下列根据图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非洲水资源比欧洲丰富,所以旱灾较少
B.北美洲的人口约为欧洲的二分之一
C.北美洲的面积约为欧洲的三倍
D.欧洲居民用水比例高于非洲,是因为欧洲人均水资源更大
二、综合题
16.甲图是我国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站,在修坝前后测得该河的两条全年流量曲线图,乙图是一个被森林覆盖的河盆在暴雨时呈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和含沙量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中A、B、C表示这条河流的三种补给形式,其中A是________补给,B是________补给,C是________补给。
(2)甲图中①②两曲线,筑坝后测到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
(3)假设乙图中暴雨发生时该河盆的森林早已被砍伐,试在图中绘出可能出现的河流流量曲线及含沙量曲线。森林砍伐前后,该地区呈现的流量曲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课标版,36)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6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2)图8为图6中M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地下水是我国北方地区及许多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下水的数量受储存条件和补给条件的限制,是随时间变化而又相对稳定的资源;地下水水质一般优于地表水。
近20年来,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一些地下水开采区补给条件发生了变化,使该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锐减;一些地区污水渗透加大及含盐浓度变化,使地下水水质出现明显恶化;更有甚者,一些地区不顾地下水的承载能力,盲目的集中开采,导致当地采补严重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了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海(咸)水入侵以及荒漠化加剧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材料二 中国各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图
(1)有利于地下水储存和分布的地质构造是 (填正确项字母)。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分布规律是 。
(3)与周边省区相比,贵州省地下水资源较贫乏,原因有 (填正确项字母)。
A.降水稀少 B.地表崎岖,坡度大 C.多山间盆地
D.石灰岩广布,地下含水层少 E.地下多暗河、溶洞 F.地下水开采量大
(4)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今后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与试题详细解析
1.解析:结合降雨量与相对流量变化的关系判断最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
答案:A
通过蒸腾作用和大气圈的降水作用推断乙为生物圈;通过径流、下渗判断丙为岩石圈,则丁为水圈。
答案:A
7.解析:太阳辐射是水循环最主要的能量来源,A错;海洋和陆地可以通过径流河、水汽输送联系在一起,B错;冰川是水的固态储存形式,c错;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地表径流,下渗形成地下径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参与了岩石圈的改造,D正确。
答案:D
8.答案:B
9.解析:改进耕作和灌溉方式可以减少农业生产中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B
10.解析:土壤板结是过量施用化肥导致的;地下水漏斗是过度开采地下水的结果。
答案:B
美洲的人均径流量约为欧洲人口的两倍,从而可知北美洲人口约为欧洲的两倍,故B项正确;北美洲与欧洲面积相差不到3倍,故C项错误;欧洲居民用水比例高于非洲,主要是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故D项错误。
答案:B
16.解析:第(1)题,根据各种形式补给的量及出现的时间可知,A出现于夏季且补给量较大,故为雨水补给;B主要出现在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C的全年补给量变化较小,为稳定的地下水补给。第(2)题,在河流下游地区修筑大坝后,其流量曲线将变得更加和缓,如②线所示。第(3)题,森林砍伐后,该地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流量的变化将更加显著,水位会陡涨陡落。
答案:(1)雨水 季节性积雪融水 地下水
(2)② 流量曲线平稳
(3)图略。森林砍伐前,流量较小且比较平稳;砍伐后,流量增大且水位陡涨陡落 森林可截留一部分雨水,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17.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知该国为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该国(岛国)虽然多雨,需明白降水量多的国家,淡水资源不一定丰富,由于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河流短小,没有大的湖泊,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再加之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根据题干提示信息“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可知大坝可以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该国除建水坝外,还可以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污水)回收利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
答案:(1) 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
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12分)
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 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 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6分)
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8.解析:(1)在地质构造中,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2)根据中国各地区地下水资源图答案:(1)B (2)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较多,中部、中西部和北部地区较少
(3)BDE (4)①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或枯竭;②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③地面沉降或塌陷;④加剧荒漠化;⑤工业污水、生活废水下渗污染地下水。(任答对3点即可)
措施:①加强立法和管理,制订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②控制开采量,做到旱季开采,洪水季节回灌;③防治水污染(任答对两点即可)
M
104°00'
103°40'
1°20'N
水坝
海洋
国界
河流、水库
图6
1
4
7
10(月)
0
100
200
300
0
15
30
45
气温/°C
降水量/mm
图7
图8
严重缺乏(100亿m3以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