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课 题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并能书写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 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3.通过元素周期表,学会分类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通过元素符号的学习,初步形成“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化学思维方式。 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 法 启发诱导法 学 法 观察交流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特色 创 设 情 境,激 趣 导 课 一、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问: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 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 二、讲述:其中的“钙”、“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板书课题) 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 师 生 合 作, 探 究 新 知 一、元素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P59--P60的内容。 教师归纳: 1.O2、O3、CO2、SO2、NO2等物质的分子中的氧原子相同,核内质子数都是8. 2.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元素的种类也不改变。 4.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元素种类。 5.地壳中元素含量前4位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含量前4位是氧、碳、氢、氮。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下: 元素符号 1.讲述:投影教材P61图3-19 一个不懂汉语的外国学生走进了我们的实验室,看着试剂瓶上的标签上,一脸茫然——因为他一个字也不认识。同样我们走进外国的实验室,也难以认识试剂瓶标签上的文字。 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这就出现了“元素符号”。 2.提问:请同学观察一些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教师归纳: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 3.讲述:我们知道如何书写元素符号了,那么一个元素符号又能表达哪些含义呢?我们以“O”为例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O”都能表示哪些含义? 元素周期表简介 阅读课本P62--P63的内容,回答问题: 2.仔细观察元素周期表,讨论交流,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表中一些数字的意义。 学生阅读课本P59--P60的内容,思考: 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的氧原子相同吗?为什么? 什么是元素? 在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改变吗?举例说明。 4.什么决定元素种类? 5.地壳中元素含量前4位是哪些元素?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含量前4位是哪些元素? 6.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什么有关?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倾听,理解为什么道尔顿的符号不能被广泛使用。 让学生认识体会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 阅读课本P62的表3-4,思考问题: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是什么? 阅读课本P62的内容,思考,交流,得出结论。元素符号所表达的两个意义:(1)表示一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学生思考: 元素周期表共有几个横行?几个纵行?几个族?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分为哪几类? 课堂检测 课堂练习题(PPT) 教师点拨疑点并评价完成情况。 归纳提升 想一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意义。 3.元素周期表简介 作业设计 完成课本P65的第1—6题;另打印。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