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 第一单元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学 目标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实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培养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评价的能力。 3.在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深刻理解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4.培养学生学生求实的探索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重点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难点 ?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实验中探究方法及实践操作。 教法 引导、指导、辅助、演示 学法 探究、观察、讨论、实践操作 教学 资源 1.日常生活经验。 2.蜡烛、火柴、小刀、烧杯、水槽、集气瓶、导管、玻璃片等 教 学 过 程 整 体 设 计 及 实 施 基本设计 个性特色 创设情境 , 导 入 新 课 课堂组织: 1.提问上节课学习内容,并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或让学生自己展示; 2.检查导学完成情况、P13表格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并安排课堂实验展示。 导课: 由炼丹术和炼金术导出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学会在实验中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现象,通过科学探究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及新的化学知识。 合 作 探 究 , 点 拨 释 疑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学生探究、教师点拨: 依此完成教材P12-13内容(学生在家已初步做过),组织学生分组展示其探究过程。并思考所填写表格。 1.在点燃蜡烛前,观察蜡烛的组成、形状、颜色、气味、质地、密度等,并做好详细的记录。(1)蜡烛是石蜡和棉线做的灯芯组成的,一般都具有轻微的气味。(2)用小刀切下一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比水小。 2.蜡烛火焰的特点:蜡烛的火焰可以分成三层:最里面一层火焰较为暗淡,底部呈淡蓝色,为焰心;第二层火焰较明亮且呈圆锥形,为内焰;围绕在最外面的第三层火焰呈黄色,明亮而不耀眼,为外焰。? 3.观察一下蜡烛燃烧后生成的物质:首先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中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教 学 过 程 整 体 设 计 及 实 施 基本设计 个性特色 合 作 探 究 , 点 拨 释 疑 (1)将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后,过一会儿,烧杯壁有水雾生成。 (2)向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 (3)说明了蜡烛燃烧时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4.熄灭蜡烛,会发现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立即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重新将蜡烛点燃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教师演示、学生讨论:(边做实验边完成P15表格) 1.指导学生以组为单位将实验仪器放好,收集“呼出的气体”;另外,取出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为空气。?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探究以下问题,提醒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1)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说明了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2)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发现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说明了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发现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巩固训练 1.学生总结实验探究收获。 2.课堂诊断练习(见附页) 课堂小结 1.教师小结本节课知识要点、实验技能要求、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 2.反馈课堂听讲情况、主动性发挥及学习态度等情况。 作业设计 完成布置检测题 教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