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认识地球
1、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麦哲伦。
2、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最长的纬线是赤道,长4万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特点 经 线 纬 线
形状 半圆 圆
长度 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极变短。两极是一点。
方向 表示南北 表示东西
度数范围 0° —180° 0°—90°
分布规律 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在中间,向东(右)为东经,用“E”表示。向西(左)为西经,用“W”表示。 赤道即0°纬线在中间,向北(上)为北纬,用“N”表示。向南(下)为南纬,用“S”表示。
5、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东、西经的分界线:0°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0°w和160°E。即20°w以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以西至160°E为西半球。
6、0°纬线就是赤道。南、北纬的分界线和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都是赤道。即赤道以上为北半球,赤道以下为南半球。
7、如何判断东西经线:看数字变化规律,东经向东(右)越来越大,西经向西(左)越来越大。如何判断南北纬线:南纬向南(下)越来越大,北纬向北(上)越来越大。
8、重要纬线:北回归线——北纬23.5°,南回归线——南纬23.5°,
北极圈——北纬66.5°,南极圈——南纬66.5°,北极——北纬90°,南极——南纬90°。
9、低中高纬度地区的划分: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10、东西经、南北纬的判断:从数字来变化来看,经度数向东越来越大为东经,经度数向西越来越大为西经;纬度数向北越来越大为北纬,纬度数向南越来越大为南纬。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区别:
名称 绕轴 方向 周期 产生的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 一天 昼夜更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逆时针) 一年 四季更替、昼夜长短、五带
12、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时 间 节 气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
3月21日前后 春分 赤道(0°纬线) 全球昼夜平分
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23°26 N) 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9月23日前后 秋分 赤道(0°纬线) 全球昼夜平分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23°26 S) 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2.五带的天文、气候特征比较表
第二章、地图的运用
1、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
2、方向有三种:经纬线、指向标和一般的方法。一般方法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有指向标的指向北方。
3、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表示方式有三种即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4、比例尺的大小与地理事物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 比例尺 范围 地理事物
图幅一样 大 小 详
小 大 略
5、绘制某所中学平面图:图幅越大,比例尺越大。
第三章、陆地和海洋
1、陆地占29%,海洋占71%。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和北半球。注意:任何一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陆地面积。
2、七大洲:亚洲、非洲、北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大、印、北。其中,亚洲最大,大洋洲最小;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小。太平洋的岛屿最多。
3、各大洲的分界:亚洲和欧洲:乌、乌、里、大、黑、土、地。即: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亚洲与非洲:苏伊士运河。亚洲与北美洲:白令海峡。北美洲与南美洲:巴拿马运河。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 、北美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洋 北冰洋 没有赤道穿过的大洋 北冰洋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 没有赤道穿过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南极洲
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 南极洲 纬度最高经度最广大大洋 北冰洋
纬度最广的大洲 亚洲 纬度最广的大洋 大西洋
4、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地形的判断方法:等高线中间数字大的是山顶;等高线中间数字小的是盆地;等高线向低处凸的是山脊;等高线向高处凸的是山谷(即低脊高谷);两个山顶之间,等高线断开的地方是鞍部;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是陡崖;等高线稀疏的是缓坡,等高线密集的是陡坡。
5、等高线地形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地形:绿色——平原,黄、褐色——丘陵、高原和山地,蓝色——海洋、湖泊,白色——积雪、冰川。
6、世界之最: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盆地——刚果盆地,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7、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
8、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的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的动力来至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9、地球的六大板块:亚欧板块(最大)、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10、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边缘(交界)比较活跃。
11、汶川地震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所致。日本地震是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所致。
11、海洋的利用:旅游、捕捞、采矿、运输、发电等。海洋的破坏:污染、过度捕捞、赤潮。方法:防止污染、合理捕捞。
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1、天气是短时间的风雨、冷热、阴晴状况,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气候是多年的平均状况如“清明时节雨纷纷”。
2、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一天中,最高—午后14时,最低—日出前后。一年中,最高—7月,最低—1月(南半球相反)。一天的平均气温:指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四次气温的平均。
3、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在水平方向,低纬度向两极递减。即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属纬度位置影响)。同纬度地区,夏季,近海气温低,远海气温高,冬季相反(属海陆位置的影响)。在同一地点,海拔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即海拔高,气温低(属地形的影响)。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即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属纬度位置影响)。沿海降水多,内陆降水少(属海陆位置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属地形的影响)。
5、影响气温和降水分布不均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
6、世界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草原、沙漠、季风。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地中海。温带——海洋性、大陆性、季风。寒带气候,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
7、气候特征以当地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年降水量、降水量的季节分配特点来概括。
8、各类气候的特点:
气温特点:热带—全年高温, 亚热带—冬季温和,夏季炎热。
温带—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寒带—终年寒冷。
降水特点:季风——夏季多雨,冬季少雨; 地中海——冬季多雨,夏季少雨;
雨林——全年多雨, 沙漠、大陆性——全年少雨,
海洋性—降水均匀。
如: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温带季风气—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降水均匀。
9、大气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二氧化氮增多、臭氧层破坏、酸雨危害。
第五章、世界的人口
1、1999.10.12——达60亿。
2、分布规律:不均匀。人口稠密地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美洲东部。人口稀少地区:沙漠地区、高温潮湿的雨林地区、严寒地区、地势高的高原地区。
3、人口问题:居住简陋、饥饿、贫困、交通拥挤。
4、人种的分类依据:体质特征的不同。
5、人种的分布:黄色人种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北部、北美北部,白色人种分布在欧洲、亚洲西部、非洲北部、大洋洲、北美东部和南部。
6、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使用人数最多、英语—使用范围最广、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7、世界的主要语言的分布:汉语—(中国)东亚、东南亚,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南亚、北美、大洋洲,阿拉伯语—西亚和北非,俄语—北亚和欧洲东部。
8、世界的宗教:基督教—人数最多,发源于西亚,分布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伊斯兰教(清真教)—发源于阿拉伯半岛,分布在亚洲西部、东南亚、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信徒称为穆斯林。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分布在亚洲的东亚、东南亚。
9、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10、民居建筑的特点:一、结合自然环境,就地取材,适应气候,二反映生产方式和文化观念。如: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草原的蒙古包,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的冰屋,西亚的泥砖圆顶屋。
第六章、发展差异与国际合作
1、世界面积前五的国家:俄、加、中、美、巴。人口较多的是:中、印、美。人口密度最大的是印度,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澳大利亚。
2、发达国家(北方国家)在北半球北部和南半球的大洋洲,有美、加、英、法、德等。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3、联合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安理会由中、法、俄、美、英和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总部在纽约。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
3、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全球经济贸易组织,总部在日内瓦,宗旨是促进经济和贸易发展。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加入。
PAGE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