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直线运动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第三章第二节直线运动的第二课时速度,主要学习速度概念的推出已经应用。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是他们第一次使用理想模型来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方法;第一次较为规范地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第一次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速度”的计算公式,初中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就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对速度的认识多半还只停留在将生活经验和抽象的算术计算相混合的模糊状态中。初中阶段在速度的教学中,首先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然后说明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再利用数学方法对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速度的定义。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体验数学思维对于物理研究的重要性,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二、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公式。记住速度的单位。2.通过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3.通过对速度的学习,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的运用。难点:速度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一、速度概念的形成;二、速度公式的应用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分析和比较,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速度的单位和公式的运用。由于在数学中已经学习了路程问题,所以在学习使用速度公式的过程中,更多的注重答题的规范性。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速度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首先观看赛跑的视频,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半程和终点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之后对高铁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不同的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讨论如何将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相同的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比较其运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之后再运用数学方法将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理解为分母为“1”的分数,其物理意义是在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最后推导出“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一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速度的定义。本节课的设计注重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抽象的物理知识实质上是来源于生活,科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五、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流程图说明情境视频1学生赛跑视频,重点突出半途和终点。情境数据分析以高铁和飞机的不同路程和时间为情境背景的数据进行分析。活动讨论根据刚刚学习的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分析高铁与飞机的速度快慢,巩固对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出速度的定义。活动应用比较运动的快慢;速度单位的换算;简单的速度计算。六、教案示例(一)引入课题1.视频1:两名同学赛跑视频提出问题:哪个同学跑得快?(二)新课2.比较快慢的方法(1)录像片断1:途中定格。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越快。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3.速度概念的形成(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情境数据:高铁不同距离不同时间,飞机不同距离不同时间。(2)问题如何比较以上数据中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3)讨论交流结论:统一路程或者时间,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时间越小的速度越快;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路程越长的速度越快。将运动路程除以运动时间,其比值可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分母即为一个时间单位,而其分子即表示物体在这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4)速度的定义、单位一个时间单位可称为单位时间,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速度的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速度单位间的换算:1米/秒=1米/1秒=(1/1000)千米/(1/3600)时=3.6千米/时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三)知识应用4.例题规范解题格式要求(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七、板书设计3.2直线运动(2)速度一、比较快慢的方法1.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2.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越快。二、速度1.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2.公式:速度=路程/时间(v=s/t)3.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